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女性第一好發癌症 乳癌
文/鄭慧菁 | 2009.11.01 (月刊)

醫院看病人潮逐漸散去,下午6點,在只剩下螢幕亮光的黑暗中,一群穿著白袍的醫護人員專注地看著一張張的影像,討論每一個個案的病理檢驗報告、影像檢查和治療方法。這裡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會議室,他們是由乳房外科、放射腫瘤科、腫瘤血液科、病理、影像中心等醫師、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北醫附醫乳癌醫療團隊。

被宣告罹患乳癌婦女 一年近7千名

一個個新增案例不斷躍上螢幕,令人觸目驚心。這,只是全台灣一年新增約7千例中的一小部份。

乳癌一直位居女性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首位,而且侵襲癌(非原位癌)發生的人數年年快速增加,從84年的2,838人到95年6,895人,不只是第二名的直腸結腸癌4,456人的1.5倍,而且短短12年之間發生人數就爆增2.4倍!

西化飲食及賀爾蒙的不當使用、未生育、晚生第一胎等社會趨勢,都是可能的原因,而乳癌防治觀念的逐漸提升,則有助於更多婦女提早發現罹癌。

50~69歲女性可免費篩檢 88%未接受乳房攝影

「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這個在所有癌症都適用的原則,在乳癌也不例外。雖然乳癌在所有癌症當中算是很容易被早期發現的,但是乳癌的死亡人數卻從84年的918人增加到96年的1,552人,奪命排名從第5晉升到第4,僅次於肺癌、肝癌與結腸直腸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陳清祥遺憾的說,「大多是發現得太晚或轉移,其實只要能夠早期發現,預後都不錯。」事實上從93年7月起,全民健保便已全面提供50~69歲婦女2年1次的乳房攝影(X光)篩檢,但是據國民健康局統計,96~97年,50~69歲婦女2年內年曾接受乳房攝影篩檢的比率約12%,也就是每100位應篩檢的婦女就有88位未接受篩檢。

台灣好發年齡較早 35歲就應接受篩檢

乳房攝影只是乳癌的篩檢工具之一。國健局統計,從93年到97年,篩檢約47萬6千人,共發現2,084個乳癌個案,其中一半以上為零期或第一期癌。顯示,光是乳房攝影就幫助超過1千名婦女及早發現罹癌。

雖然50歲以上才能享免費乳房攝影篩檢,但是事實上,以台灣經驗來看,女性罹患乳癌者從19歲到90歲以上都有,而好發年齡高峰在停經前,即40~50歲,其次是 50~60歲。台灣女性好發年齡比西方婦女提早10年,因此陳清祥建議,女性最好在35歲或40歲以上就應該定期做篩檢。

觸摸、超音波及攝影 約可找出9成乳癌

定期自我觸摸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是如果腫瘤太小,或位置較深,自己可能摸不到,陳清祥說,有經驗的醫師做理學檢查(即觸診)大約可以摸到8、9成的異常腫塊。

但若腫瘤小於0.6公分以及有些細微的變化則仍不易判斷,因此通常必須輔以超音波、乳房攝影、細針抽吸等。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較為緻密,採用超音波篩檢敏感度較高,40歲以上做超音波加攝影,準確度大概可以達9成,再加MRI(磁振造影)就幾乎可以確定是否有異常組織了。

至於坊間流行的血液腫瘤標記的可信度則大約1成,且這一成仍應進一步追蹤檢查才能確認。

MRI敏感度最高 隆乳者須賴MRI找乳癌

MRI是最先進的篩檢工具,對緻密型或脂肪型乳房的敏感度都很高,還可以看出腫瘤癌變的可能性,不過檢查費用較高,各醫院平均都在1萬5千元到2萬元之間,且健保尚未給付,目前在台灣尚未被拿來當第一線的篩檢工具。此外,因為檢查時需施打顯影劑,腎功能不好,或有密閉空間恐慌症者,就不適合做MRI。

而近年來台灣女性隆乳的風氣頗盛,如果是有隆乳者,傳統檢查包括超音波或攝影都不易早期發現。尤其早期用的小針美容隆乳,篩檢難度更高,陳清祥就說,觸診時乳腺都是硬的,實在無法摸出異常硬塊,因此隆乳的女性要找出乳癌只能靠MRI。

100個接受篩檢者1個檢出乳癌治療以手術為主

影像中心主治醫師梁庭繼說,整體來講,台灣婦女篩檢出乳癌的比例約千分之10,遠高於美國放射學會的標準(千分之3~5),更突顯女性應定期自我檢測及接受適當篩檢。

一旦確定罹癌,病理報告就是了解癌症類型以及該採取甚麼樣的療法及預後評估的重要資料。醫療團隊會依個案的狀況決定治療方式,從局部切除、單側或兩側全切除、淋巴摘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以及服用賀爾蒙抑制劑等等都是可能的選項。原則上,在從零期到第4期的乳癌中,除了原位乳小葉癌(LCIS)通常會先持續觀察之外,其他包括異變細胞發生在乳腺管內的原位乳房導管癌(DCIS),都以手術為主,除非已無法切除。

HER2基因型腫瘤惡性較強

由於乳癌的發生與成長都與賀爾蒙的刺激有關,因此動情激素受體(ER)與黃體激素受體(PR)都已被列為常規病理檢查。如果乳癌細胞含有大量的雌激素接受體,即ER或PR呈陽性,表示這群癌細胞對賀爾蒙的依賴性很高,手術後通常必須服用賀爾蒙抑制劑,如泰莫西芬(Tamoxifene)等,以阻斷女性賀爾蒙刺激乳癌細胞生長。據統計,大約4、5成的乳癌患者的ER/PR為陽性,至於兩者皆為陰性者,抑制劑效果不顯著,通常不再輔以賀爾蒙療法。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病理資訊是HER2(第二型類表皮生長因子)。大約有2成5到3成的乳癌病人HER2為陽性,這類基因型腫瘤會不斷複製自己的基因,讓癌細胞不斷增生,還會刺激血管增生,供應癌細胞所需的養份。因為侵犯性強、惡化速度快、復發率高,所以必須採取積極的治療,包括各種化學治療,例如賀癌平等。

因為每個乳癌患者的腫瘤類型、大小、淋巴轉移狀況、治療方法等都不相同,有的醫院也細心的為每個病患準備專屬的關懷手冊,詳細記載重要資料,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與治療方式有更多了解。

乳房要保留或全切除?涉及病情與心理感受

若還不到必須全切除的程度,通常醫師會以保留手術為主。但是有些乳癌婦女希望保留局部乳房,有些卻寧願全切除以盡量杜絕後患。陳清祥說,癌症醫療當然以存活率為目標,有些個案先局部切除,並接受放療,未來若復發再全切除,結果可能與一開始就全切除的效果相同。雖然局部切除有復發的可能,但全切除後失去「天生一對」,只能從「一」而終,甚至變成「少」奶奶,確實涉及每個病患的心理感受問題,因此陳清祥說,通常醫師會將兩種處理方法的優缺點分析給病患聽,如果可以,還會讓病患選擇自己比較能夠接受的方式。

當然發現罹癌的時間越晚,因為可能已有淋巴和遠端轉移,治療的難度越高,病患也更辛苦。

整體來看,腫瘤血液科主任戴承正說,乳癌從發現到完成治療,第二期以下5年存活率在9成以上,第三期以上則在9成以下(大約8成),經過5年後仍須依醫囑定期追蹤。如果發現得太晚,或癌症後期,乳癌比較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肺部、肝臟、腦部或骨頭。

乳房重建單側要價6~12萬元健保不給付 防癌險給

至於乳房全切除的病患,可能需要重建,很多防癌險保單也提供義乳手術保險金。

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洪進昇說,乳房重建主要是心理與外觀的需求,全切除的病患中大約1/10會選擇重建,以較年輕的病患為主,但健保並未給付,因此需要自費。比較便宜的方式是放水球,大約要6到8萬元,如果是採取自己的腹部組織,則約需12萬元。

陳清祥說,重建可以在乳房切除時就做,也可以在手術後經過一段時間再做,至於哪種比較好?陳清祥說,有人說,失而復得(失去一段時間後才重建)的喜悅大於怎麼看都沒原來的好(切除時就做)。但是對於已經有遠端轉移或復發可能性很高的乳癌患者,陳清祥則建議不要做乳房重建。

大多數防癌險保單只提供一次義乳手術保險金,少數保單則提供兩側各一次。陳清祥說,兩側乳癌都罹癌的機率約3%,有的是一發現就是兩側乳癌,有些則先是一側,之後才發生對側乳癌。

而男性也可能罹患乳癌,陳清祥說,比例大約是女性的1/200。

賀爾蒙刺激、遺傳基因罹患乳癌機率較高

那麼哪些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比較高?陳清祥說,初經在12歲之前、停經在55歲以後、未生育,使用賀爾蒙未依醫囑,以及姊妹有人罹患乳癌者,都屬高危險群。

戴承正說,乳癌患者約有15%是基因所致,遺傳BRCA1和BRCA2抑制乳癌基因突變型者,罹患乳癌與卵巢癌的機會都比一般人高。他的病患中就有一對雙胞胎姊妹同時罹患乳癌。

至於壓力是不是致癌的因素?戴承正說,雖然有過同一個辦公室中多名同事罹患乳癌的例子,但目前為止尚無研究直接證實兩者的相關性。不過,據統計,常值夜班的上班族與空服員,乳癌罹患率較高。陳清詳說,日夜顛倒,影響褪黑激素的正常分泌,應該是主要原因。

確保天生一對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

乳癌「女性第一好發癌症」的地位,短期內似乎不容易動搖,國健局提出「乳房健康三部曲」,呼籲婦女應該「每月確實做好乳房自我檢查、35歲以上婦女每年由專科醫師檢查、50歲以上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攝影篩檢」。尤其是乳癌高危群婦女,更應落實健康三部曲,才能確保天生一對,有始有終。

女性朋友如果遵守這個原則,有助於早期發現乳癌,但更積極的,應該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包括避免攝取過多高脂肪食物、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等。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自拍就知道你幾歲 未來網路投保免體檢?
你相信只要上傳一張自拍照,就可以免去核保所需的體檢,準確抓住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態與實際年齡嗎?美國一家...
財經時勢
標普:台灣主權評等穩定 央行功不可沒
標準普爾信評(S&P)昨(29)日發布2013年台灣主權評等報告,台灣主權評等展望維持...
市場訊息
國泰人壽:《專案之星‧陳力瑄》 用保險照顧所有朋友 莫忘初衷 專心做好一件事
笑稱自己是被「電話行銷年薪百萬」的故事吸引而投入保險業的國泰人壽專招東冠通訊處副理陳力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