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有人說每個人一生都會經過兩次嬰幼兒期,一次是出生之後,一次則在年老之時。第一次靠父母,另一次就得靠自己。
但是「少年為囝,老來為憨孫」是許多上一輩台灣人的寫照,一生汗流浹背地為了後世子孫奮鬥,全心全意奉獻,沒有為自己的老年生活作打算,當第二次嬰幼兒期到來,往往落得茫茫然不知何處去,然後漸漸地出入醫院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最後,只好被迫接受被送進安養院的命運。
不要把我 送進安養院!
夕陽遲暮,照在張老先生佝僂的背影上,他駝坐在公園長椅上,緊握著賴以支撐瘸腿的手杖,耳邊還縈繞著出門前,兒媳們跟他說的那句話…
「爸爸,您住到安養院去,那邊會有專人照顧你,您活動起來也比較安全啊,我們白天都要工作,您一個人在家如果有個閃失怎麼辦?」
他茫茫然氤氣溼了眼眶…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曾煥裕談到,過去規範老人安養機構的法令規章不夠完善,導致許多老人院、銀髮村等人力物力不足,造成衛生條件與居住條件都不甚理想,狹小的空間裡塞進多位行動不便的長者情況屢見不鮮,造成許多人對於養老院的印象不佳,彷彿住進養老院就是「三等」,等吃、等睡、等死,因此絕大部分的老人都不願意入住。
養老院仍難跳脫「三等印象」
養老機構運作困難,還有另一個外在因素是社會觀感的問題,曾煥裕以自己學生為例說,他曾經帶領學生到養老院做實地勘查與志工服務,有一名女生回家後將傳單與介紹隨手放在餐桌上。父親返家後看到傳單勃然大怒,喝斥女兒不孝,書都白念了,不懂得倫理云云。
曾煥裕說多數長輩期望在宅老化,因為透過家庭力量的凝聚以及社會力量的聯繫,周遭環境與鄰居都是原本熟悉的安全感等因素,如果貿然切割地緣關係,年長者被安置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疏離感與遺棄心理若逐漸增長,反而違背了安養晚年的中心意旨,因此照護機制也在這當中產生一些結構性的變化。
養老或失能照護 在宅都可行
長期致力於老人照護與社會福利運動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北部服務處主任謝延仁談到,為了要因應安養照護機制中地緣結構的問題,老人照護也逐漸分成機構式的照護管理與社區定點式的人力服務兩個區塊。
謝延仁表示,從中年進入老年可分成三種形態上的進程,健康的、生病的、失能的,因為中間患有疾病的區塊是屬於醫療體系的,現行的社會福利機構多在經營前端與後端的照護。
前端的照護多放在深入性質的社區經營,項目包括健康風氣的養成以及提高社會投入的活動力等,謝延仁指出前端的照護著重在塑造養生風氣,降低疾病罹患率,與重新定位老年人的核心價值。透過活動參與可以讓老年人發揮所長,一來擺脫「老了,沒有用了」的灰暗心態,二來讓長輩不致脫離整體的社會架構。
當家中年長者行動不便致使必須投入大量家庭力量支援時,家庭成員多半會被迫做出將長輩安置到養老院的選擇。其實若失能狀況並不嚴重,仍可在宅安養,謝延仁提到,透過照護員或是志工定時前往給予照顧服務,與家屬密切合作,長輩仍可繼續在宅老化。即使是已經到了因為疾病或老化而造成的後端失能照護,安置在養老院仍然只是可能的選項之一。
照護員必須和老人一樣受尊重
隨著社會人口結構逐漸老化以及少子化現象,需要照護服務的長輩人數增加,但是相對的人力與物力的資源並沒有隨之增加,因而衍生了許多現實層面上的問題。
謝延仁指出,因為老人照護服務是人力密集的工作,因此人手不足是常有的事情。若是社會福利型的老人照護工作,報酬都不算優渥,因此大多數的人力資源都會集中到在薪資較豐厚的私人安養中心與醫療機構。
職業定位與社會觀感則是人力資源的另一個問題。許多照護員秉持著回饋社會的愛心做照護服務,但有部分案主或民眾,將照護員當成幫傭,造成人力拓展困難。
而物力資源不足,也造成照護普及度不夠的問題。曾煥裕談到應付老人照護服務所需的支援在都會區問題尚小,但偏遠地區隨著勞力人口外移以及往返的交通成本龐大,社會資源確實無法有效且長期地給予協助。儘管有些地區可以透過民宿業者或森林小學,為偏遠地區的長輩提供送餐服務,但是飲食照護只是老人照護服務中很小的一環,在人力物力資源缺乏的地區根本無法為老人提供完善的照護,這些問題也著實的反映在聲稱民國一○○年將上路的長期照護保險上。
一○○年長期照護保險如期上路?
政府主推的長期照護保險(簡稱長照險),原本預計於民國一○○年上路,但目前規劃階段仍有許多難題尚未解決,是否能如期上路情況並不樂觀。
首先是財源方面的問題,有學者建議長照險與全民健保關係密切,應將長照險結合在健保之下做配合,但曾煥裕認為,如此一來恐怕將兩敗俱傷。由於全民健保本身還有財務問題尚未解決,長照險所需要投入的資源又相當龐大,若貿然結合恐怕會互相拖累。曾煥裕說,如果能在勞健保之外成立獨立的社會保險機制,可以解決目前社會福利資源補助,隨著每年內政部預算不同而變動的不自主性。
但是目前政府財源捉襟見肘,長照險在上路時必須投入龐大的資金,後續運作如何收保費也是難題。曾煥裕表示,若長照險囊括的範圍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輩,那麼國人從幾歲起開始繳保費也是難題之一。根據規劃,若從出生便開始收長照險保費,每人每月只需負擔四十元左右的保費,但這是一張六十五年後才會用到的保單,不像健保從零歲開始任何年齡都可以使用。如果師法日本經驗從四十歲開始收取保費,雖然二十五年後就可以派得上用場,但每人每月約需繳七百元,是出生就繳的十七倍以上。兩種做法各有優劣,目前仍未定案。
而長照險要照顧的對象到底是誰也是研討中的議題,是否將身心障礙者納入目前也仍無共識。曾煥裕指出,台灣目前身心障礙者人數約三十萬人,其中包括重度精神疾病與小兒麻痺患者等需要大量資源的區塊,將身心障礙者等族群納入勢必大大改變原本社會福利的運作結構,該如何兩全齊美也是難題之一。
但長照險是國家社會福利政策相當重要的一環,不可能永遠依賴社會力量的挹注來運作,必須有更強而有力的政策支援,才不會讓更多如高雄淹水導致老人遭水圍困,浸泡水中等待救援的社會問題繼續發生。
老人照護與長期照護保險的成功推行,可以讓頤養天年不再是富貴人家的專利神話,老有所用地讓年老之路充滿幸福與希望,才是穩固社會和諧運作的基石。
編輯推薦 | ||
投資理財 從0到1的增員成功之路根據統計,台灣有三十七萬名壽險業務員,若扣除登錄在保險經紀人和代理人公司者,壽險公司也有二十萬名之多... | 財產保險 車禍摔斷5顆牙 強制車險給付13萬
阿昌無照偷騎家裡的機車外出,結果才到巷口就與一輛汽車擦撞,阿昌摔倒也撞斷了5顆牙齒。
... | 市場訊息 三商美邦人壽:花漾新生活 安心有保障 與您共度嶄新的一年現代人工時長、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往往一天下來坐在辦公室的時間就超過十小時,飲食習慣的改變及體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