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呷苦當呷補」的業務逆境求生記
文/鄭慧菁 | 2010.10.01 (月刊)

每個人面對挫折的反應不一樣,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則愈挫愈勇。

一蹶不振的人談起挫折,可能餘悸猶存,對人性充滿不安,也可能罵聲連連,詛咒傷害過他的人終究也有失意的時候;愈挫愈勇的人,則把「呷苦」當作「呷補」,將挫折化為豐厚的肥料,讓發芽的種子成長茁壯,長得像大樹一樣。

南山人壽業務經理陳惠萍

~被罵過才知道保險的價值在於理賠金額背後所代表的尊嚴

人生的際遇很奇妙,配角常常不小心成為主角。南山人壽業務經理陳惠萍十四年前陪同好友出席一個簡單的餐會,席間松青通訊處處經理廖金池問她,有沒有想過加入保險業?當時她在貿易公司擔任要職,自認擁有高人一等的職業,從念書時期就開始半工半讀,是朋友眼中獨立自主的新女性,認為以自己的條件沒有找不到的工作,所以高傲的回絕,「想都沒想過,而且,對做保險很排斥。」

這樣的態度讓廖金池也不假辭色的說,「喔!沒關係,只是想告訴你,保險這一行,不是妳想做就能做的。」從沒在職場上吃過敗仗的陳惠萍相當不以為然,心想,如果連自己都不適合,做保險需要的條件是什麼?在瞭解要通過面試和筆試雙重關卡後,好強的她決心要取得從業人員資格,再大聲的說「我可以,但我不做」。

取得業務員資格只為拒絕這份工作

抱著滿滿的信心前往面試,結束後卻變得忐忑不安。初步面試就花了三小時,陳惠萍記得當時廖金池在訪談間沒給她一個好臉色,不斷告誡她的高姿態不適合在壽險業發展,並且要她回去等候通知。眼見一個禮拜就要過了,卻遲遲沒有接到電話,雖然心裡很急,但好強的個性讓她不肯主動確認面試結果,只好拜託朋友幫忙打聽。

結果揭曉,面試通過了,陳惠萍暗自鬆了口氣。接下來就是各科都要考到九十分以上的筆試挑戰。當時人在香港辦理貿易業務的陳惠萍,專程回台灣參加筆試,並以接近滿百的高分考取業務員資格,當然也如願的以高姿態拒絕了這份工作。

正為自己能力感到驕傲的陳惠萍,立刻被廖金池教訓,「考得上不算什麼,達成業績目標才是真本事,以妳的個性,根本不可能在保險業裡做出成績。」

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不差,陳惠萍開始以兼差的方式接受南山人壽的教育訓練,並接下在三個月內達成六十萬業績的挑戰。

入行第一個月就想放棄

才結束第一個月的拜訪行程,陳惠萍就央求說「我不做了」。她說,每個壽險業務員都是從朋友、親戚開始拜訪,而她接觸的每位朋友聽到她被增員的經過,都罵她笨,說她被騙了,放著好好的貿易工作不做,跑去賣保險。這些指責讓她覺得做不下去。

廖金池看到陳惠萍的挫敗,對她並不灰心,但也不給予安慰,反而對她說,「妳認為自己在貿易公司是不可多得的大將,但這些只是依照指令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難度遠不及靠自己的能力賣出一張保單。」他繼續點出陳惠萍個性上的缺失說,真正的成功不只是撐在那裡得到想要的東西,也不是賭一口氣只為了證明自己是個人才,他認為陳惠萍根本不懂什麼是成功、什麼叫人才,更不懂什麼是保險。

聽到這一席話令陳惠萍痛哭失聲,第一次在工作上如此難堪的她,從沒想過做保險竟然這麼困難。廖金池要她回去問周遭的親友,當遭遇生離死別,有保險和沒有保險的差別。先弄清楚什麼是保險,再決定要不要繼續做下去。

保險的價值在於背後的尊嚴

從沒想過保險是什麼的陳惠萍,從哥哥的經驗中詢問到保險的價值。一位肩負家計、必須活下來的人卻因肝癌走了,沒有保險、身後也沒有留下任何資產,家庭立刻陷入困境,連續多年仍生活在愁雲慘霧中;另一位因為人情投保五百萬元的先生,意外身故後,留給太太和兒女一筆保險金度過難關,與前例相較,這家人不必伸手向親朋好友借錢,不用看到親戚為難的表情,為自己保留了一點尊嚴。

沒想到一開始非常不願意接受的人情保單,最後卻成為一個家庭的後盾,陳惠萍終於瞭解面對死亡有沒有保險的差別。並在廖金池的引導下,決定用半年的時間嘗試保險這條路。

對保險有了深刻體會,陳惠萍用兼差的方式,每天只花二小時,就在二個月內達成六十萬目標。

放下身段 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一路走來,陳惠萍心中最感謝的就是當年對她毫不留情、告訴她要放下身段的廖金池,如果沒有他的責罵,她可能還是個驕傲、不可一世的陳惠萍。從前的她講話很快,常把「我這樣說你懂不懂」掛在嘴邊,不太為別人著想,也不懂什麼叫感同身受,心裡只有績效,沒有理由。

現在的陳惠萍,因為知道保險給人的不是只有金錢,還有背後的尊嚴,每賣出一張保單,就有人又多了一份保障,成績愈好愈謙卑,懂得體諒別人的辛苦,有時在外面遇到口氣不好的店員,不但不會生氣,還會為他們加油打氣,當對方的工作情緒得到紓解,反而為先前的態度感到抱歉。陳惠萍體會到助人的同時自己也更快樂,從此不再懷疑保險業務工作的價值。

保德信高級壽險顧問陳文章

~準保戶猝逝,體認到保險保障不能等的道理。遇到挫折的時候,想到保戶就會堅強。

畢業於台大藥學研究所的保德信高級壽險顧問陳文章,原來在藥廠擔任藥品研發,因為想要挑戰業務工作,而轉換跑道從事自己十分認同的保險事業,加上擁有很好的醫師人脈,在保險路上理當可以走得比一般人順遂,但是,一次來不及投保的事件,成為他生命中一輩子的痛。

來不及投保 留下一生遺憾

容易感動又心思細膩的陳文章,回憶剛從公司結訓,實際進入市場磨練不到三個月,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剛退伍的年輕人,兩人初次見面相談甚歡,對方是一名藥師,言談中不時提到對未來的規劃與抱負,也談到要負起照顧父母的責任,聊天過程可以感受到他對未來充滿熱情與衝勁。年紀輕輕、前程似錦,有大好的未來等待著他。

為了更清楚這位準保戶原有的保險規劃再補足缺口,陳文章請他回去準備資料,並約好下次碰面的時間,沒想到不過幾天,對方竟因急性心肌梗塞過世。

看著白髮人送黑髮人,對陳文章來說是極大的打擊,責怪自己沒有即時幫這名年輕人投保,以致無法為對方年長的父母親留下什麼。前程似錦的美好人生,以及對父母未了的責任,都隨著離去而無法實現。即使事隔兩年,每當想起這段往事,陳文章仍然感觸良多。

這個事件成為陳文章日後工作的警惕,每當幫客戶規劃保單時,都先補足基本身故保障,他最常問客戶一句話「若有一天你走了,能留下多少金錢給家人?」

保險當後盾 人生不必靠接濟

當面臨生離死別,情緒上的傷痛只要堅強一點總能挺得過去,只不過,一旦家庭經濟支柱倒下,家人有沒有辦法維持原本的生活品質,經濟能力往往是重要關鍵。

陳文章在保險路上目睹親友或保戶間無數次的生離死別、看盡人情冷暖,也陪伴過不願意購買保險的朋友走上最後一程,看到親友因頓失經濟來源而陷入生活困境,令人不勝唏噓。

曾經在藥廠工作,更體認到就算研發出再好的藥,如果沒錢也買不起。種種經驗,讓他相當重視客戶基本保障。在認清保險的價值後,銷售保障時的言語更堅定,「看過保險幫助許多家庭,我知道有一天他們會感謝我」陳文章說。

用保險每週照顧三家庭

「不要有遺憾」是陳文章遭遇挫折想放棄時自我鞭策的警語,他認為,讓周遭的人都有完整保障是自己的責任。現在他每月評估自己的成績,清楚計算保戶擁有多少保額。

他擔心現在國人太重視理財,卻忽略了保障,不清楚買保單的目的是保護家人,還是投資,即使再縝密的理財規劃,當風險來臨時,都有可能面臨損失。陳文章認為,保險應該單純的做好保障本質,從事保險業至今二年多,從未賣過一張投資型保單,卻能締造連續五十週、每週成交三張保單的傲人佳績。

對他而言,就像每週照顧了三個家庭,面對客戶,他總是苦口婆心,希望對方能了解自身的保險缺口,因為他不希望遺憾的事情再度重演,期望能讓保險成為更多家庭的經濟支柱。

保險是愛家人的延續,每天只要省一杯飲料錢,就能把愛留給摯愛的家人,讓自己安心,不怕風險來臨。陳文章喜歡壽險顧問工作,除可以鍛鍊耐挫力,從客戶身上學到人生經驗以外,更有肩負社會責任的使命感,「看到保戶,就會讓我更堅強」他說。

認清價值 挫折是最好的養分

保險是一生一世的承諾,而承諾則是世界上最難銷售的商品。免費的承諾有些人覺得聽聽就好,無傷大雅;但是當要掏出錢替未來買一個無形的承諾,很多人可能因此逃之夭夭,這也是保險從業人員感到最困難與無力的地方。

陳惠萍與陳文章因為看到保險的價值,所以願意勇敢又大聲的要求保戶為未來的承諾下訂單,當然在看到價值的過程中,內心都曾經受過很深的煎熬。

每個人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有令自己不解或氣憤的遭遇與安排,不論是人為或天意,其實都是要我們認清「價值」,唯有認清自己或事物本身的價值,才有面對挫折的勇氣,也才能將苦難化為養分,滋養自己更茁壯。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國泰金控:2022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11/13-11/14登場 獨家雙語轉播埃及COP27週邊峰會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在11月於埃及登場,氣候議題已成為重大風險,今年在台灣就可以零時差參...
市場動態
滿意度有高有低 保險司左右為難
由於保險經營環境的快速變遷,保險司推動的保險法修正案終於去年(九十年)七月份經總統公布實施,為...
醫療、健康保險
口袋不深,重疾、特傷難熬
全民健保開辦至今已超過十八個年頭,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因這個社會保險獲得最基本的醫療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