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現代看保險
當一不是一
| 2001.10.01 (月刊)

最近「合併」似乎成為財政部考核保險司監管保險業的績效指標之一。在報上不斷的看到諸如部長顏慶章要求年底前至少要看到幾家合併的相關報導,據說各家保險公司的負責人,也為此被召集去「關切」一番。

保險業經營若出現困境,政府主管機關表示關切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但在自由經濟社會中,經營者本來就要為自己的成敗負完全責任,主管機關依法監管即可。尤其不宜撮合或介入兩家公司合併。

在台灣的社會中,兩家過去是競爭者的公司要合併,絕對不是容易的事,就算它是一件好事也難保成功。財政部實在沒有必要去淌勸說或輔導保險業合併這個渾水,尤其,解決保險公司經營不善的問題,合併並非唯一的方法,甚至根本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因為,大多數保險公司的問題絕不在於「太小」,因此也絕不是「規模經濟」可以化解的。

身為主管機關,應該遠比一般市井小民了解每一家有問題的公司的「內幕」,也比保險同業清楚事實的真相,當然也應該更了解,當兩個原來就小於一的一,加起來不但不可能大於二,甚至還可能因為互相拖累,而仍舊小於一!這樣的合併只是勾勒了其中較危險的一家「幸好沒有倒閉」的假象,卻可能為保險業未來更大規模的危機埋下伏筆。

一個公司的積弊絕非一朝一夕,就如同一個國家的現狀,也絕非形成於一年、兩年,或台灣各地每逢颱風驟雨就無從倖免的土石流,必定其來有自一般。所以若把問題簡化到「規模太小,缺乏競爭力」,並據以開出「合併」的藥方,似乎太草率,也太一廂情願。

凡有意併購同業的保險公司,對於併購的目的與屬意的對象,必定十分明確,他們理想中的對象,應該與主管機關強力「推薦」的公司,有一定的落差。至於那些經營者強烈希望出脫持股的公司,通常更不會是想併購者有意納入版圖的對象。因為,在商言商,任何一家計劃併購同業的公司,一定是希望快速擴大市場佔有率,或相輔互補,發揮一加一大於二、或至少等於二的功效。

至於經主管機關指示或「鼓勵」合併的兩家文化、理念、歷史完全不同的公司,問題當然更加複雜,尤其當雙方的人員都不知道「為誰合併?」、「為何合併?」時,合併之路更是崎嶇而遙遠。

不論產險或壽險,「大」都不是成功的保證,幾家老牌中、大型公司的困境就是最好的例子,甚至「大」反而可能是過去他們之所以有「本錢」走出規範,而不被及時揪出的原因。

「小」當然也不該是一家公司需要與同業合併的理由,某些被大公司鎖定為購併對象,卻堅持「做自己」的中小型公司,就是最好的寫照。

或許財政部該努力的是,如何督促每一個「一」都能夠真的是一,而不是想辦法讓原來是一或大於一的,與小於一的合併,否則恐怕將創造出更複雜的危機。

 

 

 

 




編輯推薦
財經時勢
買投資型保單之前 你要知道的三大重點Q&A
想追求財富增值,同時又想擁有保障,投資型保單可說是不二選擇。在低利率環境及高齡化社會兩大因素下,現在...
市場訊息
《重要新聞》2022年02月17日
國健署:注意低溫及早晚溫差大 嚴防心血管疾病猝發!由內...
市場訊息
南山人壽:陪伴保戶安渡疫情難關 取消住院醫療險之法定傳染病等待期 保障更即時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為提供保戶即時之住院醫療保障,南山人壽今(3/13)日宣布,自即日起,現售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