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現代看保險
手中有股票 心中能無股價嗎?
| 2005.10.01 (月刊)

台灣近年來有三家大型壽險公司傳出增提責任準備金,包括兩年前的新光人壽增提196億,去年南山增提100億以及幾個月前的ING安泰人壽荷蘭總公司為台灣分公司增提32億。這三家壽險公司增提準備金,都不是因為主管機關的要求,而是公司因應利率走勢,基於穩健原則的自我要求。

南山與ING安泰增提準備金的消息,並沒有引起社會大眾太多的注意或恐慌,因為這兩家公司在一般民眾心目中都稱得上是財務穩健的公司,增提準備金對保戶是保障的加強,當然不是甚麼負面消息。

但是新光人壽就不同了。雖然新壽也是財務穩健的大型壽險公司,但是增提196億準備金的消息卻讓新壽面臨前所未有的震撼,原因無他,新壽是三家增提準備金的公司當中唯一的本土公司,也是唯一的上市公司。增提準備金對保戶雖然是好事,但是股東卻立即得面臨盈餘縮水的衝擊,因此91年6月25日新壽增提準備金的新聞曝光之後,股價立刻從當天的20.1元一路下滑,到10月7日甚至跌到歷史低價6.45元。而91年新壽果然令投資人大失所望,沒有分配盈餘。

可以想見在做出增提準備金的重大決定之前,新壽的經營高層必然比未上市的南山與ING安泰多了幾分顧慮。而這個現象其實突顯了壽險公司上市的適當性。

一家公司為甚麼要上市?據證交所的統計資料顯示,到今年7月止,台灣上市公司計有695家,資本額約5.2兆元,而市值則高達14.7兆,換句話說一個上市公司的創始股東,出資1億,平均會變成2.8億。上市對股東的好處不言可喻。

能夠上市的公司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包括資本額、獲利能力、內部稽核等都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雖然上市公司的經營與財務狀況在股票被核准公開發行之前,已經過主管機關檢驗,但上市本身對客戶卻不見得有實質的好處,尤其是壽險公司。

股東與保戶的利益有時是互斥的,例如前述的責任準備金增提事件,有的上市公司明知應該增提,但是為財報與股價,卻不願意負責任主動增提,甚至刻意塑造「不必增提,表示財務沒問題」的假象。後者則例如分紅保單,上市壽險公司若以分紅保單為主打業務,那麼被犧牲掉的必然是投資人的權益,因為若公司賺錢,持有分紅保單的保戶必然瓜分掉公司大部份的盈餘。

台灣的本國壽險公司共21家,其中上市的僅台灣人壽與中國人壽兩家,另國泰、富邦、新光則以金控名義上市,合計上市壽險公司有5家。巧合的是這幾家壽險公司的共同特色都是股權集中、個人或家族色彩濃厚、擅長資金運用。當手中有龐大股票時,誰的心中能夠無股價?公司經營者能夠做出一個雖然正確但卻可能讓股價暴跌到雞蛋不如的決策,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尤其當經營者本身也是最大股東的時候。然而唯獨能夠如此,壽險公司上市才是股東與保戶的福氣。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元大人壽:資產傳承應穩健 防禦性配置且預留稅源更安心
低利率時代,許多人不會將資產都存在銀行,而是轉往股票、基金、甚至房地產進行各項投資,然而股市、房地產...
調查&排名
從成長高峰走向碎片化挑戰
當前全球保險業正步入成長趨緩的新階段。根據瑞士再保險(Swiss Re)最新發布的sigma二○二五...
財經時勢
安泰聯手Apple Watch 推健康管理計畫
物聯網將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甚至顛覆保險業商業模式,UBI車險就是最最成功的範例,而穿戴式裝置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