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乳癌篇
張春華(化名)63歲,19年前自己無意間摸到左側乳房左上方有個硬塊,她在不安中很快就到大醫院就診。經過超音波檢查、乳房X光攝影及切片,證實罹患乳癌。當下就住院做了切除手術以及放療、化療。
10幾年過去了,好不容易經過復健並逐漸走出「少奶奶」陰影的張春華以為已經遠離癌症的威脅,沒想到1年前她又摸到右側有一個小硬塊,霎那間前一次治療過程的錐心之痛如惡夢般襲來,加上「是不是轉移了!?」的恐懼讓她比19年前更驚慌。
經過醫師仔細的檢查,確定「又是乳癌」!
張春華回憶起自己當時的害怕,她說自從第一次乳癌療程結束,健康慢慢復原之後,她就加入志工行列,參與乳癌防治宣傳活動,並探訪乳癌病友,常常安慰罹癌的姐妹,講些大道理鼓勵她們勇敢面對。但是當知道自己乳癌復發,她才知道自己仍舊那麼不堪一擊,那麼脆弱。「說不怕,是騙人的」,她說。
不過,無論如何還是得面對癌症復發的事實。她很擔心病情惡化、擔心要再次受化療、放療之苦,擔心自己的病會不會好…,幸好在手術後,醫師告訴她,這一次的乳癌是原位癌,局部切除後就好了,不必再做其他的治療。張春華這才從一片陰霾中看到陽光。
記得19年前第一次被醫師告知罹患乳癌時,不只張春華嚇壞了,原本常抓著她吐苦水的張媽媽,更是憂傷到經常愁容滿面、食不下嚥,除了經常大老遠不顧舟車勞頓,提著親自燉煮的補品來看她之外,再也不會對她講那些讓人心煩不已的瑣事。看到媽媽改變這麼多,張春華知道自己的病對媽媽造成的衝擊真的太大,她不忍心讓老人家為自己這麼憂慮,她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努力打贏病魔。
而當時唸小六的兒子,每天上學前總會童言童語的對她說「媽媽!我去上學了,妳在家要乖乖的,不能死掉喔!我很快就會回來照顧妳」,看著兒子下樓,張春華經常忍不住眼淚婆娑,告訴自己,要堅強勇敢地活下去。
現在張春華又健康充滿活力地重返乳癌志工的行列,她說有能力被需要的感覺真好。因為常有機會看到比她年輕、病情比她輕微的病友過世,每個人內心的惶恐與不安,若非親身經歷實在難以體會,她常常提醒周遭的親朋好友要常常自我檢查,多愛自己一點。每位女性朋友都應該學會自我檢查,萬一摸到硬塊,要立刻就醫,千萬不要因為不敢面對,給癌細胞打贏的機會。學習「面對」是最重要的功課。
天生「一對」,有始有終
乳癌是女性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台灣一年新增約7千例,而且侵襲癌(非原位癌)發生的人數年年快速增加,奪命排名則已晉升到第4,僅次於肺癌、肝癌與結腸直腸癌。
35歲以上就該定期篩檢
乳癌是少數能定期自摸及透過篩檢工具早期發現的癌症之一,可惜的是有人會忘記摸,有人摸不清楚,也有人怕真的摸出甚麼來。自從93年7月國民健康局開始提供50~69歲婦女2年1次的乳房攝影(X光)篩檢之後,5年間就發現2千多個乳癌個案,其中一半以上是零期或第一期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陳清祥說乳癌只要能夠早期發現,預後都不錯。雖然乳癌患者從19歲到90歲以上都有,但一般來說,乳癌好發年齡高峰是在停經前即40~50歲,其次是 50~60歲,而台灣女性好發年齡比西方婦女提早10年,因此陳清祥建議,女性最好在35歲或40歲以上就定期做篩檢。
傳統檢查,可找出9成乳癌
定期自我觸摸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是如果腫瘤太小,或位置較深,自己可能摸不到,陳清祥說,有經驗的醫師做理學檢查(即觸診)大約可以摸到8、9成的異常腫塊。
但若腫瘤小於0.6公分以及有些細微的變化則仍不易判斷,因此通常必須輔以超音波、乳房攝影、細針抽吸等。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較為緻密,採用超音波篩檢敏感度較高,40歲以上做超音波加攝影,準確度大概可以達9成,再加MRI(磁振造影)就幾乎可以確定是否罹癌了。
至於坊間流行的血液腫瘤標記的可信度則大約1成,且這一成仍應進一步追蹤檢查才能確認。
一般來說,兩側乳房都罹癌的機率約3%,有的是一發現就是兩側乳癌,有些則是先發生在一側,之後才發生對側乳癌。
此外,別以為乳癌是女性的專利,陳清祥說,男性也可能罹患,比例大約是女性的1/200。
乳房要保留或切除,要慎思
萬一確定罹癌,醫療團隊就會依病理報告了解癌症類型決定治療方式。局部切除、單側或兩側全切除、淋巴摘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以及服用賀爾蒙抑制劑等都是可能的選項。原則上,在從零期到第4期的乳癌中,除了原位乳小葉癌(LCIS)通常會先持續觀察之外,其他包括異變細胞發生在乳腺管內的原位乳房導管癌(DCIS),都以手術為主,除非已無法切除。
如果還不到必須全切除的程度,醫師通常會以保留手術為主。但是有些乳癌婦女希望保留局部乳房,有些則寧願全切除以盡量杜絕後患。陳清祥說,有些個案先局部切除後接受放療,未來若復發再全切除,結果可能與一開始就全切除的效果相同。雖然局部切除有復發的可能,但全切除後失去「天生一對」,只能從「一」而終,甚至變成「少」奶奶,確實涉及病患的心理感受,因此通常醫師會分析兩種處理方法的優缺點,如果可以,還會讓病患選擇自己比較能夠接受的方式。
賀爾蒙刺激做祟,對症下藥
乳癌的發生與成長都與賀爾蒙的刺激有關,因此動情激素受體(ER)與黃體激素受體(PR)都已被列為常規病理檢查。如果乳癌細胞含有大量的雌激素接受體,即ER或PR呈陽性,表示這群癌細胞對賀爾蒙的依賴性很高,手術後通常必須服用賀爾蒙抑制劑,如泰莫西芬(Tamoxifene)等,以阻斷女性賀爾蒙刺激乳癌細胞生長。據統計,這類乳癌患者約佔4、5成,至於兩者皆為陰性者,抑制劑效果不顯著,通常不再輔以賀爾蒙療法。
另外,大約有2成5到3成的乳癌病人HER2(第二型類表皮生長因子)為陽性,這類基因型腫瘤會不斷複製自己的基因,讓癌細胞不斷增生,還會刺激血管增生,供應癌細胞所需的養份。因為侵犯性強、惡化速度快、復發率高,所以必須採取積極的治療,包括各種化學治療,例如賀癌平等。
初經早停經晚,罹患乳癌機率較高
乳癌第二期以下5年存活率在9成以上,第三期以上則在9成以下(大約8成),經過5年後仍須依醫囑定期追蹤。如果發現得太晚或癌症後期,比較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肺部、肝臟、腦部或骨頭。
台灣社會飲食西化、賀爾蒙的不當使用、未生育、晚生第一胎等趨勢都是罹患乳癌可能的原因,防治觀念的提升,就有助於更多婦女提早發現。陳清祥說,初經在12歲之前、停經在55歲以後、未生育,使用賀爾蒙未依醫囑,以及姊妹有人罹患乳癌者,都屬高危險群。此外據統計,常值夜班的上班族與空服員,乳癌罹患率較高。陳清祥說日夜顛倒,影響褪黑激素的正常分泌,應該是主要原因。
確保天生一對,有始有終
乳癌是女性第一好發癌症,國健局提出「乳房健康三部曲」,呼籲婦女應該「每月確實做好乳房自我檢查、35歲以上婦女每年由專科醫師檢查、50歲以上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攝影篩檢」。尤其是乳癌高危險群婦女,更應落實健康三部曲,才能確保天生一對,有始有終。
張春華的保險,連勞保、健保都沒有
19年前張春華第一次罹患乳癌時,健保還沒開辦,又因為是家庭主婦,她連勞保都沒有。最慘的是,當時她和家人完全沒有保險的觀念,所以甚麼保險都沒買。
她在治療過程中所花的每一塊錢都是老公辛苦賺來的,各種花費加起來幾十萬元,如此龐大的費用完全由老公一肩挑起。雖然老公總是說,「妳安心養病,不要擔心醫療費用的問題」,但是每當張春華聽到病友說領了多少保險金,她還是忍不住懊惱地想,如果自己早一點有保險的觀念,老公就不用這麼辛苦了。
她說有些病友使用微脂體小紅莓,全部療程約需4、5個月,施打6次,費用約20萬,如果是轉移性乳癌患者健保有給付,如果是術後輔助性化療就得自費,沒有保險,這將是多麼沉重的負擔!有的病友用標靶藥物賀癌平,半年約40萬元,療程通常為1年,約80萬元,健保給付的對象還是轉移性乳癌患者。
有位乳房全切除的病友,靠防癌險保單給付8萬元義乳手術保險金,而脫離「少」奶奶一族,這種費用健保也沒有給付。如果選擇義乳胸罩也必須自費,最簡單的一件也要超過2千元。
如果有防癌險或醫療險給付,病患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對於治療或美化的方法就有更多選擇。
張春華說,講這些對她來說都太遲了,現在她常告訴別人「保險一定要買!」。
乳房切除後重建,單側要價6~12萬元
乳房全切除的病患,可能需要重建,很多防癌險保單也提供義乳手術保險金,大多數防癌險保單只提供一次義乳手術保險金,少數保單則提供兩側各一次。
乳房重建主要是心理與外觀的需求,可以在乳房切除時就做,也可以在手術後經過一段時間再做。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洪進昇說,全切除的病患中大約1/10會選擇重建,以較年輕的病患為主,但健保並未給付,因此需要自費。比較便宜的方式是放水球,一側大約要6到8萬元,如果是採取自己的腹部組織,則約需12萬元。
但是對於已經有遠端轉移或復發可能性很高的乳癌患者,陳清祥則建議不要做乳房重建。
編輯推薦 | ||
市場動態 颱風、地震、沉船災難不斷 今年產險理賠恐破紀錄今(2016)年重大災害接二連三,中秋連假來攪局的莫蘭蒂颱風再添一筆,高雄港遭摧殘,船隻毀損、4台起... | 調查&排名 第30回最佳壽險公司暨金控公司《得獎名單》《現代保險》雜誌企劃執行的第30回「全國消費者保險購買行為暨最佳壽險公司、金控公司排行榜大調查」結果... | 市場訊息 宏泰人壽:年金財源有方法 自己的年金自己給 長壽富足多更多內政部近日公布最新國人平均壽命為80.2歲,其中男性是77.01歲、女性是83.62歲,均創下歷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