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29家公司中有15家負成長
文/沈玉芬 | 2006.10.01 (月刊)

就在紅、綠兩色激烈的抗爭中,時序已經來到中秋,2006年也只剩下最後的一季了。面對紛擾不休的亂象,越發讓人體會保險的重要,而今(2006)年前8個月台灣壽險業的表現如何?投資型商品的是否持續熱賣?各行銷通路的消長情況有沒有產生變化?

投資型商品保費佔率達4成7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速報顯示,今年1到8月壽險新契約保費收入為3,270多億元,其中,投資型商品就有1,532億元,佔率達47%。投資型保險從91年問世後,市場佔率就一路攀升,從92年的25%、93年的37%、94年39%,到今年前8個月的47%,投資型商品已成為左右國內壽險市佔率排行的重要因素。以今年1到8月新契約保費前10大公司來看,除了富邦、中國與中華郵政外,其他公司的投資型商品保費佔率都超過5成,像國泰5成6、新光5成4、南山7成2、三商美邦5成2、ING安泰6成9,而統一安聯與佳迪福佔率更高達9成9與9成7,儼然是投資型商品的專賣店。

29家公司中有15家保費是負成長

在個別公司方面,國泰前8個月新契約保費逼近600億元,仍穩坐龍頭地位,排名第2的新光也有439億元的保費規模,第3名是富邦人壽,保費收入為367億元,而光靠一張6年期儲蓄險就賣了304億元的中華郵政則名列第4,南山則以272億元保費收入位居第5,南山同時也是前5大公司中投資型佔率最高的公司。第6、7、8名分別是統一安聯、中國與佳迪福,三商美邦則以114億元保費收入首次擠進前10大,位居第9,排名第10的是ING安泰,保費收入為113億元。

在成長率方面,今年前8月新契約保費雖然達到3,000多億元的水準,但比起去年同期卻是衰退6%,而且在29家公司中就有15家是負成長,其中南山、ING安泰、遠雄、台壽、全球、幸福、國寶及中央等都是衰退幅度超過3成的公司;但在前5大公司中,新光成長近4成、中華郵政則有6成2的成長。

每10元保費中就有4元來自躉繳

觀察新契約保費收入排名,如果不分析各公司的躉繳保費佔率往往無法看出真貌,因為目前國內的保費統計基礎,並沒有區分繳別,因此躉繳保費比率越高的公司保費排名當然就越前面。在今年前8個月3,270多億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中,躉繳的保費就高達1,316億元,佔了4成多,也就是說每10元新契約保費收入中,就有4元是躉繳,只剩下6元明年度還會持續繳交。而在1,316億元躉繳保費中,投資型保險保費有852億元佔了6成4,剩下的3成6是傳統壽險及年金。採躉繳方式的保險,在投資型方面大多是短年期的結構型商品;而在傳統壽險方面,則是以採定期宣告利率的躉繳型利變壽險為主,當然遞延年金也有不少是採躉繳保費方式。

至於個別公司方面,國泰有4成5保費來自躉繳商品,新光與南山躉繳保費佔率相近,約為5成左右,而統一安聯、佳迪福與環球瑞泰的躉繳保費佔率都超過8成5,前10大公司中除了中華郵政沒有躉繳商品不算外,躉繳保費佔率不到2成的公司,只有富邦與三商美邦。

來自銀行通路的新契約保費達3成5

在通路分析方面,除了最主要的傳統業務員通路之外,還包括經代人、直效行銷與近年內快速崛起的銀行保險四大部分。而在今年前8個月3,270多億元的保費收入中,向來是國內壽險行銷主力的業務員就佔了1,933億元,佔率為59%,也就是說每100元新契約保費收入中,有近60元是由壽險業務員努力招攬來的;而銀行保險則做了1,139億元,佔率達35%,這個比率相較於去(94)年底的38%已有下降趨勢;透過經紀人、代理人通路進來的保費則有141億元,佔4%;而包括電話行銷、DM行銷等所稱的直效行銷通路的保費收入約有34億元,佔率為1%。

在個別公司方面,百分之百仰賴自家業務員的就只有中華郵政、宏利與保德信國際三家;而8成以上保費是透過業務員來的公司,有ING安泰(98%)、南山(96%)、英國保誠(88%)、三商美邦(82%)與環球瑞泰(95%)。而佳迪福、美國、康健、安達與中泰則是完全沒有透過業務員做業務;在銀行保險方面,今年前8月從銀行保險進來的保費收入佔率超過5成的公司有7家,分別是富邦、統一安聯、佳迪福、遠雄、興農、國際紐約及美國,而前二大公司的國泰與新光,來自銀行通路的保費佔率分別為28%與38%,比率都比去年成長。前10大公司中,就只有南山與ING安泰經由銀行保險進來的保費佔率明顯減少,南山銀行保險保費佔率從去年的15%降為今年的3%,ING安泰更從去年的16%降為今年的2%。

經代人通路新契約保費佔率為4%

至於經代人通路,若以保費收入來看,今年前8個月超過15億元規模的公司,有宏泰的45億元、統一安聯的21億元及全球的19億元;若看保費佔率,則以宏泰的88%、中央的63%、國寶的59%及全球的49%及國華的24%分佔前5名。在直效行銷方面,中泰、康健、安達、大都會國際與美國都是保費佔率達4成的公司。

有效契約保費仍有8%的成長

觀察新契約,看到的僅是當年度的情況,加上若直接用新契約保費排名也很容易受險種類型及繳費方式的影響,譬如躉繳的連動債或短年期儲蓄型商品賣得多的公司,當然初年度保費就可觀,但卻對續年度保費的累積助益不大。保險畢竟是長期的合約,關心新契約的同時,也應該對有效契約保費的情況有所了解。

雖然今年前8月3,270多億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衰退6%,但從表5資料可看出,若加計6,841億元的續年度保費來看,到今年8月底壽險業的有效契約保費已達1兆112億元,較去年同期仍有8%的成長。

在個別公司方面,新契約保費排名掉到第5的南山,在有效契約保費仍以11%的成長率、1,569億元的規模,僅次於國泰的2,112億元穩居老二地位,而且領先排名第3的新光有355億元之多;同樣的,新契約排名掉到第10的ING安泰,在台經營18年來累積的有效契約保費已達805億元,以9%的成長率遠比排名第6的富邦的489億多出316億元,穩居國內有效契約保費前5大的公司。同樣的,若比較表2與表5,會發現三商美邦、全球與國華三家公司也有類似的情況。不過,像富邦、統一安聯、中國及佳迪福等公司,則反而是新契約保費排名領先有效契約排名。

有效保費前5大公司囊括6成5市場

在有效契約保費前10大公司中,富邦是唯一負成長的公司,負成長15%,而新光則是成長率最高的公司達20%。至於市佔率方面,若用有效契約保費收入來看,到今年8月底國泰市佔率達20.9%、南山15.5%、新光12%、中華郵政8.5%、ING安泰8.0%,光這5大公司市佔率就達64.9%,囊括6成5的市場。而排名第6到第10的富邦、三商美邦、統一安聯、中國及全球的市佔率合計才18.4%,還不及國泰一家的市佔率。

穩定的領導是公司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從上述的統計分析可看出,國內有些公司雖然新契約成長快速,但因有效保費無法累積,因而使得公司資產成長受限,終究還是小規模的公司;相反的,某些新契約衰退的公司,雖然靠著續年度保費還能維持相當的局面,但若不積極檢討原因努力追趕,老本也有用完的一天。面對競爭激烈、瞬息萬變的壽險市場,能不斷開拓新契約,且還能持續累積有效契約的公司,才有辦法在市場上穩定的成長與壯大。這除了要靠多樣化的商品、多元化的通路,以及靈活的行銷策略外,恐怕穩定的領導階層與制度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編輯推薦
健康醫療百科
腳踩牙籤,糖尿病男截肢
一名20歲男大生右腳踩到圖釘,患部紅腫疼痛,引發壞死性筋膜炎,經清創手術才免於截肢;另一名52歲男子...
市場訊息
國泰世華銀行:安全至上! 全面升級行動銀行資安規格
隨著數位用戶與交易大幅成長,擁有超過435萬數位用戶數的國泰世華銀行,除致力提升各種用戶體驗...
財經時勢
【被保險公司留校察看 怎麼辦?】尋求保險經紀人協助
解套招式2 努力控制病情 根據保險公司公開資料顯示,拒保與加費因素大體上一致,只是程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