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人壽保險
傳統壽險保單附加費用率揭露新制上路
文/盧志高 | 2007.04.01 (月刊)

傳統保單附加費用率 揭露新制低調上路

金管會去(95)年要求自今年3月1日起,各家壽險公司必須揭露傳統保單的附加費用率,並且限定在保單簡介上,以明顯字體註明查詢方法。但有別於以往新政策或新措施啟動前,動輒「敲鑼打鼓」的情況,面對首度掀開附加費用這個黑箱,金管會及壽險業者這次卻似乎有志一同的異常低調。

金管會去年的這一紙公文如下:

依據「人身保險業辦理資訊公開管理辦法」第11條的規定,預定附加費用率應登載於公司(處)網站,並應以書面備置於總公司(處)、分公司(處、經辦郵局)及通訊處等其他分支機構,或於上述各機構提供電腦設備供大眾公開查閱下載。惟為加強資訊揭露並進一步提供消費者對於所購買商品之瞭解,自96年3月1日起,各壽險公司應於傳統型保單簡介以明顯字體註明「消費者於購買本商品前,應詳閱各種銷售文件內容,如要詳細了解本商品之附加費用或其他相關資訊,請洽本公司業務員、服務中心(免付費電話:     )或網站(網址:       ),以保障您的權益」。

而業者如果違反前述規定,就必須面臨60萬元至300萬元的罰款。

但在宣布這項政策之後,金管會卻罕見地未於實施前再作任何「提醒」,結果政策靜悄悄地上路,讓許多消費者還搞不清楚,原來有這個新措施,而且還適用於所有的新契約。同時,金管會對壽險業者的揭露方式,除了強調比較重視業者是否照實揭露,並且會不定期查核之外,似乎也沒有其他更積極的作為。

甚至壽險業者,也大多只是默默地將相關費用率資訊掛上公司網站,有些業者甚至選擇絕口不提,低調到連不少業務員都渾然不覺,更不知道萬一有客戶問起,公司的「標準答案」在哪裡?

揭露附加費用率 有助於提高消費者權益

揭露傳統保單附加費用率,到底有什麼意義?這項政策其實立意良善。

大多數消費者通常只知道投保某些保險,大概要繳多少保費,卻不知道繳交的保費當中,究竟有多少錢是純粹做為保障的「純保費」,有多少錢則是以「附加費用」的名義,進了保險公司的口袋。

經由這個資訊透明化的步驟,各家壽險公司因為必須向保戶交代保費結構,保戶除了能夠了解究竟被賺走了多少錢,當然也可以在比較相關保單時,做為取捨的依據之一。

在市場機制運作之下,涉嫌賺取「超額費用」或附加費用不合理偏高的業者,長期而言,勢必因為面對保戶的質疑,不是提出更讓保戶信服的行動(比如提供更多保障或更好的服務),提升保單的附加價值,就是必須將附加費用「合理化」,拉近與同類型保單的差距,讓保戶權益獲得更大的保障。

業者「冷處理」消費者大多「不知不覺」

不過,對國內傳統保單而言,這可是有史以來頭一遭,加上政策一向講究逐步、漸進的哲學,除了讓一些相當敏感的壽險業者聯想到,這可能會成為消費者「殺價」、要求退佣的藉口,增加保單銷售時的難度之外,政策未來是否將更進一步朝向「佣金透明化」推動,更令業者擔心,使得這項政策在宣布之後,一度面臨業者的高度質疑。

但即使政策根本沒有想到佣金透明化,與佣金關係其實仍然相當密切的傳統保單附加費用率問題,顯然還是挑起不少壽險業者的敏感神經,並且刻意地「冷處理」,加上金管會也相當低調,不但許多壽險業務員不知其所以然,消費者更幾乎只能用「不知不覺」來形容。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一方面,上有政策,下也有對策。根據本刊實地瞭解,大多數壽險公司揭露的傳統保單「預定」附加費用率,大多是一個有上限及下限的區間,比如某張保單的附加費用率為26.6%~33.3%;或者只訂一個上限,比如50%、99%;有的還「男女有別」,因為性別不同,適用的費率區間也不一樣。但因有些傳統保單附加費用率的上下限差距,甚至相差逾30個百分點,使得這項資訊的參考性,大為降低,因為還是「有看沒有懂」,搞不清楚費率究竟是多少。

有的業者則似乎還有意無意地增加消費者查詢時的難度。比如進入業者的網站首頁之後,一般只要依序點選「資訊公開」、「各項保險商品」、「預定附加費用率」3個項目,就可以看到相關的資料或附表,但有的業者就還要再經過下載檔案的步驟,過程中可能要再多花個30秒不說,好不容易成功下載開啟之後,消費者還要在密密麻麻或必需使用「放大」功能的情況下,耐心地在「池塘裡撈針」,才能如願以償。

說清楚、講明白,談何容易

當然,壽險業者要把附加費用率講得很清楚,實務上也未必容易。各家公司的保單種類繁多,每個險種的費用率原本就不大一樣;保險經紀人、保險代理人及自家業務員的通路成本更不盡相同;有些保單的附加費用率還採取逐年或分階段遞減的做法,比如第一年收60%,第二至第三年各收12%,第四至第五年各收10%,第六至第七年各收6%,第八至第二十年則各收3%;加上保額、保費有高有低,對業者的成本影響然會有差別,採用區間方式揭露附加費用率,也不難理解。

另一方面,面對保險原本的複雜性,擔心「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徒然增加銷售保單時的困擾,目前似乎也存在於不少壽險業者的心中。

因此,金管會要求業者在保單簡介上,以明顯字體註明查詢附加費用率的方法,如果變得不大實際,也不令人意外。

因為,據了解,除了許多壽險公司目前已經很少使用「簡介」之外,由於消費者投保時,不見得只購買一種保單,一般業務人員大多以提供消費者綜合型計劃書為主,而金管會可沒要求在「計劃書」上加註相關文字。當然,有些「過去」印製,但目前還在使用的保單簡介,也來不及加註相關文字。

附加費用率到底是什麼?

長期被壽險業者視為「最高機密」的附加費用率,到底是什麼東西?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自然也沒有要求保險公司賠錢作生意的道理。在商言商,附加費用就是保險業者銷售保單時,向保戶收取的「服務費」。

一般來說,這筆服務費當中包括保險公司的作業成本、利潤、佣金,就是附加費用;而附加費用佔保費的比率,就是附加費用率。附加費用率越高,相對實際用來負擔保險給付的純保費比率就越低。透過附加費用率,保戶可以知道所繳的保費中,究竟有多少是用來支付保險公司的佣金、管銷費用、行政作業等成本。

舉例來說,一張年繳保費10萬元、繳費20年期的壽險保單,如果附加費用率是10%,保戶每年繳給保險公司用來支應佣金、管銷費用、利潤的金額,就有1萬元。

考驗才正要開始

吊詭的是,儘管像香港、新加坡、澳洲、美國等地,已規定壽險業務員在銷售保單前,必須向客戶披露自己的佣金收入,以避免保險銷售人員為追求個人報酬而銷售不當商品給客戶,但要求傳統壽險保單要揭露附加費用率,台灣可以說是全球首例,這究竟是「妥協折衷」或者更「激烈前衛」?一時之間,還令人有點不知其所以然。

此外,費用率高,不代表保費也高。比如定期壽險,保費一般很便宜,保障金額也比較大,但附加費用率通常很高。而同類型保單因為保障範圍未必完全相同,附加費用率也可能有相當的出入,未必能據以認定孰優孰劣。所以壽險業者對揭露傳統壽險保單附加費用率有疑慮,可以理解,消費者對保險的觀念,究竟會變得更清楚或更模糊,也頗令人擔心。

但沒人會否認,保險畢竟是相當複雜的商品,能夠說得越清楚,講得更明白,對業者及消費者而言,自然互蒙其利。尤其政策上是箭已離弦,也有一些保險從業人員認為,或許目前「冷處理」的做法可以躲過一時,但消費者終究還是會看得到、聽得到,與其放任這類資訊被不當使用,成為同業間私下惡性競爭、攻擊對手的工具,還不如積極面對。

揭露傳統壽險保單附加費用率的考驗,目前才正要開始。








編輯推薦
財產保險
產險傷害險 保費恐漲
產險傷害險保費今年恐有一波調漲,據了解,部分產險公司為了衝刺傷害險保費,長期下殺高風險職業的費...
市場訊息
友邦人壽:正面表列人生規劃與夢想 負面表列潛在之意外與醫療風險
329青年節即將來臨,根據聯合國的定義,青年係指年齡介於15歲至24歲的族群,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主力。...
市場訊息
南山人壽:年輕人的致勝起手式 南山人壽給四大投保建議
年輕,好像應該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然而,年輕,不應該是承受風險的本錢,若能及早選擇合適的保險,將會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