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退休規劃
善用保險、投資工具 打造個人退休帳戶
文/張秋蓮 | 《現代保險》雜誌 | 2025.09.01 (月刊)

有句話說,人生最大的悲劇是「錢花完了,人還沒死」!以前,這是一句玩笑話,現在,它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最大的恐懼。台灣於今(二○二五)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國人平均壽命更來到八○.二三歲。

假如六十五歲退休,至少還有十五年餘命,萬一錢不夠用,生活該怎麼過下去?

長壽風險還帶來另一項隱憂──「疾病」。據統計,國人不健康餘命平均約七.七八年;老後不只要擔心生活費不夠,萬一罹患突如其來的重大疾病,龐大的醫療費用恐難以負荷。因此,為了緩解恐懼與隱憂,趁早準備退休金已成為全民共識與課題。實際上應該怎麼做?如何善用保險、投資工具,打造個人退休帳戶?


國人退休金準備 專家揭常見迷思與風險

提到退休金,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是「準備多少錢才夠?」在釐清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民眾常有的誤解及可能忽略的風險。勤業眾信管理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暨精算師陳冠宇觀察,一般民眾在準備退休金時,常有的第一個迷思是「以為自己不會活很久」。

現代人愈活愈長,死亡率的「改善速度」也持續加速。以往生命表大約每十年更新一次,主要在於真實反映國人平均死亡率的概況;然而,最近一次發布的時間點,相較上一回僅相隔四年,且平均死亡率有十%的改善幅度,代表國人死亡率改善的速度及變化已愈來愈快。

陳冠宇解釋,假設六十歲退休,以平均壽命八十歲計算,退休金至少需準備二十年;然而按照死亡率改善的速度,等實際到了七十歲時,平均壽命可能又延長了,因此退休金準備的年限必須拉長。

而國人退休金準備的另一個問題是「太晚開始準備」。根據一項退休理財調查,對於退休理財計畫「沒有任何準備」的比率,五十~五十九歲民眾逾五成、六十歲以上的民眾近四成。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陳彥行表示,這代表將近一半的民眾,從五十歲才開始累積退休資產,愈晚開始準備就愈辛苦,而趁早開始,時間愈長相對就愈輕鬆。

另一個風險是「對抗通膨的工具不足」。陳彥行指出,勞退、年金險、儲蓄險、醫療險給付都沒有通膨調整機制,假如退休生活要過二、三十年,每個月需要花費十萬元,二十年之後,考慮二%通膨,到時實質購買力只剩下六.七三萬,三十年後只剩五.五二萬,也就是只剩下二分之一。

對此,有部分民眾認為勞保或勞退已提供基本的退休保障。然而,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許文彥提醒,這兩筆退休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民眾領取的金額通常偏低,二是勞保的潛藏負債龐大,多年後是否能夠領取預期的勞保年金存在著風險。他認為,少依賴政府、靠自己存錢的風險最小。


如何規劃退休帳戶?精算師:專款專用、善用保險功能

談到退休規劃,並非一股腦地存錢、投資,比數字更重要的,是如何確保這筆錢能真正支應未來的生活與醫療需求。對此,陳冠宇提出幾項原則,如專款專用、帳戶分類,並點出保險在退休帳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㊀「專款專用」原則

國人在規劃退休帳戶時,不論是買金融或保險商品,普遍偏好還本型設計,若是用來支應目前的生活開銷,沒有太大問題,但不適合作為退休規劃。陳冠宇提醒,退休帳戶的目的在於累積資產、享受長時間複利的效果,如果現在一點一點拿出來,就會減損資產累積的效益。

因此,他建議準備退休帳戶,採用「專款專用」原則,不隨意挪用,甚至要想辦法讓「把錢拿出來」這件事變得很難,如保險就具有流動性較低的特質,放在退休帳戶裡,反而成為一個優點。

㊁分兩大用途規劃退休帳戶

一是必然會發生的開銷,如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費,可透過年金、債券或其他金融商品來準備;二是不確定是否會發生的風險,如重大疾病或癌症,可善用保險轉嫁未知風險,如透過住院、手術、實支實付醫療險搭配一次性給付的險種來因應。

㊂用保險「對抗不確定性」

陳冠宇觀察,多數民眾在退休生活費的準備,以及住院、手術、實支實付醫療險方面的保障,還算充足;然而,退休準備最害怕突發事件,例如長照,偏偏目前國人長照險的投保率偏低,僅四.五%,長照保障明顯不足。而保險的特質之一就在於「對抗不確定性」,一旦突發重大疾病,對經濟產生很大的衝擊時,「保險就能把你接住,也就是一個財務安全網的概念。」


別低估老後支出! 退休金需求這樣算

退休究竟要準備多少錢才夠?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二○二三年家庭收支報告,六十五歲以上退休族群每戶年消費支出約六十二萬元,除以平均每戶人數一.九二人,換算人均每月花費約二.七萬元。然而,與前一年相比,僅相隔一年,家庭消費支出已增加四萬元;由此可見通膨效應的威力,以及多數民眾可能低估退休時所需的支出。

假如六十五歲退休,活到八十歲,需準備多少退休金?若依家庭收支報告的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加上額外的醫療費用計算,至少需準備一○二五萬元(如下方試算表),才能有餘裕地滿足基本生活費及醫療、長照等需求。

那麼,假設退休後,希望每個月至少有四萬元生活費,如果五十歲才開始存退休金,怎麼做才能達成目標?陳彥行提出案例解析(詳下表),善用退休金投資,達成財務目標的機率較高。

然而,退休金需求的推估方法只是參考原則,實際的退休金缺口,可扣除勞保老年給付、勞工退休金,再依照個人的生活型態與需求進行調整規劃。陳冠宇表示,退休規劃並不難,真正的難題不在於「應該怎麼做」,而在於「現在就行動」,而且必須「持之以恆不中斷」,不只要持續地投入,還要盡量避免中途將資金提領出來。

 

TISA正式上路! 如何打造投資組合?

由於每個人對退休後的生活想像、可支配收入,以及預計退休的時間點都不同。因此,在規劃退休金時,除了套用原則試算之外,還是要根據自身需求調整。

因此,金管會於今年七月正式推出TISA制度 (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即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鼓勵國人長期打造勞保、勞退以外的退休金帳戶。TISA帳戶是由政府專為個人打造、可用來存退休金的長期投資帳戶,投資標的為符合TISA基金委員會把關篩選的基金,並提供手續費優惠等誘因,吸引民眾參與。

陳冠宇表示,這套設計就是「輕推理論」(Nudge Theory)的概念,設立機制、透過誘因,讓民眾在非強迫的情況下,自然而然養成長期投資的習慣。許文彥則認為,TISA是「增加」民眾投入的金額,或民眾只是將目前存股、買ETF的資金移轉到TISA以享受相關手續費減免或較低的股利稅率,還值得觀察。

除了最新上路的TISA,被動型ETF、定期定額投資、保險型儲蓄工具(如年金保單)、自動隨年齡調整股債配置的目標期限基金、自動化資產配置工具(如機器人理財)等,也都是不錯的投資工具。

至於投資組合如何配置?在打敗通膨的前提下,陳冠宇以「一百法則」為例,用一百減去年齡,即代表投資組合中的高風險資產(如股票)比例。假設三十歲,高風險資產可達七十%;到了六十歲,就調整為四十%,以此類推。也就是說,愈年輕的時候,高風險資產比例要高一些。

不過,在努力存退休金的同時,也不用太保守,有些錢現在花會比退休後再花效用更高。陳彥行分享一個案例,有一對夫妻平時省吃儉用,好不容易辛苦存下兩千多萬退休金,原本想環遊世界,卻因太太病逝而夢碎,留下「有錢卻來不及花」的遺憾。

兼顧保障與資產 打造專屬退休帳戶

總而言之,在著手準備退休金前,最重要的是先計算「退休金缺口」,再依此擬定行動方案。光有計畫不夠,還要找到推動自己的動機,讓定期儲蓄或投資變成習慣,並持之以恆,才能逐步累積退休資產。

同時,也需考慮通膨因素,每年定期檢視成果,並視狀況調整計畫。保險如年金險可提供穩定現金流,重大疾病、癌症、長照險可用來因應突發疾病;投資工具如基金、ETF,則能在長期中對抗通膨,兩者搭配使用,才能兼顧保障與資產成長,打造最適合自己的退休帳戶。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保險費率,是男是女有關係
兩性生來就不平等,根據遺傳演化專家研究發現,男女基因有別,男性天生較女性容易生病,加上男性多半...
市場訊息
國泰證券:感恩五月情 再次攜手喜憨兒母親節義賣
五月溫馨感恩季,國泰證券年度盛事「母親節義賣活動」今年邁入第五個年頭,5月2、3日於總公司邀...
市場訊息
合庫人壽:守護歲末篇 一舉兩得小西點 為生活加點甜
合庫人壽歲末之際再推出一舉兩得小西點烘焙活動為照顧者生活加點甜,臺北市副市長林奕華也特別撥冗參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