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有位媽媽帶著兩個月大的寶寶回診打預防針,檢查的時候發現嘴巴內側黏膜跟舌頭上有異常的白色斑塊,媽媽口訴寶寶這幾天比較容易哭鬧,奶量也比之前減少。醫師診斷為鵝口瘡,給予抗黴菌藥物塗抹治療後,即恢復正常。
白色念珠菌是臺灣常見的黴菌致病源之一,鵝口瘡則是白色念珠菌的局部感染,好發於兩頰內側的口腔黏膜、舌頭及上顎,外觀看起來是白色斑塊,很容易跟一般奶垢混淆,要區分是奶垢或是鵝口瘡,可以用棉棒或是濕潤的紗布輕輕擦拭,奶垢一般能夠輕易地去除,倘若是鵝口瘡則會持續附著在黏膜上,若用力擦掉白色斑塊,底下的黏膜會發紅甚至有出血點。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柯婷蓉表示,鵝口瘡常見於免疫缺陷的病人,但一般健康的嬰兒是好發族群。大多數被感染的嬰兒不會有明顯的不舒服,部分嬰兒可能會變得容易哭鬧甚至不愛喝奶。若是親餵的寶寶,口腔裡的念珠菌也會附著在媽媽的乳頭上。當媽媽的乳頭有念珠菌感染時,可能會有局部輕微紅腫、刺痛,或是媽媽親餵時異常疼痛等狀況,但這些症狀通常頗輕微,很容易被忽略。
因此,當發現親餵的寶寶有鵝口瘡時,媽媽的乳頭也要一起治療。治療方式為使用抗黴菌的藥物直接塗抹在嬰兒的口腔黏膜,還有親餵媽媽的乳頭上,一般治療的療程約是7~14天。其他像是嬰兒口腔會接觸到的物品,例如奶嘴、奶瓶、固齒器或是玩具等都要徹底消毒。
由於臺灣濕熱的環境適合黴菌生長,因此鵝口瘡雖然很容易治療卻也容易復發,除了治療之外,在日常照顧的細節上也需要多些注意。在預防方面,除了維持環境與器具清潔之外,餵奶後的口腔清潔也是預防鵝口瘡的重要步驟。柯婷蓉建議,爸媽每天餵完寶寶的時候,順道看看寶寶的口腔狀況,如果有發現這樣的白色斑塊,就要諮詢兒科醫師。
延伸閱讀
歡迎加入<現代保險Fb粉絲團>&<現代保險LINE@好友>,每天接受最新保險、健康資訊!
編輯推薦 | ||
健康醫療百科 「嘉」惠婦女的暖男良醫(上)淡水的媽媽圈對吳嘉訓的名字應該都不陌生;在搜尋網站上鍵下關鍵字「吳嘉訓」,一個個連結,大部分出現的都... | 市場訊息 台灣人壽:雷蕾》育才無數 以誠相待 享受善良結下的豐碩果實用保險展現對家人的責任與體貼
曾榮獲保險信望愛獎最佳通訊處大獎的陳圓通訊處處經理雷蕾來說,25年多... | 市場訊息 台壽保產險:為業務發展需要 董事會通過聘俞紀明任台壽保產險總經理為業務發展需要,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簡稱「中信金控」)旗下台灣人壽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灣人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