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口腔癌位居台灣「十大死亡癌症」第六名,發生率更僅次於大腸癌、肺癌排名第三,每年約有八千多人被診斷罹癌,且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十倍之多,更可怕的是,口腔癌的平均死亡年齡僅五十四歲,足足比其他癌症早了十年,嚴重威脅國人的生命健康。
口腔癌有哪些前兆?致癌因子是什麼?如何早期診斷、早期治癒?電視節目【健康保險大家談】邀請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監事陳佳宏、頭頸愛關懷協會秘書長鄧海玲、精算學會理事長翁志宏,一同解開這些疑惑。
「口腔癌的早期,可能只會出現一些紅斑或白斑,這些症狀在表面上不太明顯。」陳佳宏指出,許多人往往將反覆出現的口腔潰瘍,歸因於「火氣大」或身體免疫力低下,認為無大礙;但一般口腔潰瘍,通常在三到五天內,就會自行癒合,「如果潰瘍持續不癒合、或反覆出現在同一位置,就應該注意,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徵兆。」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超過八千人罹患口腔癌,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天就有二十三人確診,其中,約九成患者為男性,「抽菸、喝酒、嚼檳榔,是口腔癌最主要的三個風險因子。」至於這三大風險因子,在買保險的時候,保險公司會不會詢問?對此,翁志宏指出,被保險人的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等行為,會被保險公司視為高風險因素,這些習慣可能增加罹癌機率,因此保險公司可能提高這類群體的保費,但實務上來說,要保書並不會直接針對這些行為進行詢問,除非民眾主動告知,保險公司才會基於保戶的健康狀況,調整保費。
有些口腔癌患者在手術之後,還需要進行臉部或口腔的重建手術,以恢復基本的生理功能和外觀;雖然這些重建手術相對複雜,但卻是幫助患者重獲自信、並恢復日常生活的必經過程。
「治療後,患者常面臨功能的損失,像是舌癌的患者,可能影響到說話和吞嚥功能,臉頰癌的患者,可能面臨外觀改變。」鄧海玲指出,這些改變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也對人際關係產生影響,許多患者往往因為外觀改變而感到自卑,因此,對口腔癌患者來說,治療後除了身體上的恢復,心理上也需要長期的支持。「有些患者可能一輩子需要依賴流質飲食,」鄧海玲分析,一名男性患者每月光是營養品的花費,可能就高達一萬五千元,若再加上口腔衛生用品和其他醫療設備的需求,開銷非常龐大。
主持人:現代保險健康理財傳媒創辦人 黃秀玲教授
來賓: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監事 陳佳宏醫師(右1)
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秘書長 鄧海玲個管師(左2)
中華民國精算學會理事長 翁志宏精算師(左1)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保經市場大者恆大 哪些公司最受千大企業推崇?近年受到氣候變遷、天然災害、升息通膨等因素,產險市場環境動盪,牽動再保公司調整政策,提高再保費率,導... | 調查&排名 救護車每小時送102人就醫 急病與車禍占7成1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無人能預知自己何時會發生意外或急病。在遇到需要馬上就醫時,只要打119尋... | 財經時勢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立足台灣大膽西進 保險磁吸兩岸人才
保險業的增員力道很強,也吸引很多人加入,但成功者少,退場者多,或成就不如預期,不禁令人想深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