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高齡及少子化社會來臨,癌症發生率持續上升,健保費用又不斷喊漲,保障不僅沒有增加,自費負擔還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醫療險」已成為民眾自保的首選。
其中,「無上限終身醫療險」這個台灣壽險業獨步全球的保單,由於限期繳費,終身保障,加上理賠總金額沒有上限,在約定額度內,醫療花費使用多少,保險公司就必須理賠多少,推出之後,也掀起不小的熱銷旋風。
風險考量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8月底停售
不過,由於醫療險的損失率一向偏高,防癌險損失率更是達百分之百以上,等於賣一張、賠一張。為控制風險,金管會去(95)年9月祭出新規定,要求保險商品審查新制實施後,醫療險、防癌險、長期看護險、重大疾病險等長年期健康險,一律必須設有理賠給付上限或保費調整機制;現行的醫療保險商品,也必須在今年9月1日前,依新商品審查制度完成修改。
也就是說,「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從今年9月起,就必須全面停售。
這項新制,進而引發一波波無上限終身醫療險及防癌險的停售效應,使得目前市面上僅剩台灣、三商美邦、宏利、國寶、遠雄、國際紐約等6家壽險業者推出的8張無上限終身醫療險保單,還在銷售。
停售前搶購風 8月將達高峰
但隨著「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即將走入歷史,成為「絕響」,市面上也掀起一股搶購熱潮。
雖然有些業者採行低調做法,但也有業者選擇趁「勢」追擊,在最後倒數階段,強力推廣銷售。
部份壽險業者預估,這股停售前的搶購熱潮,將在8月達到最高峰。
國際紐約人壽資深副總經理黃振國就表示,許多民眾聽到理賠無上限醫療險即將停售之後,反而陸續指名要求投保。與去(95)年同期相較,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無上限終身醫療險保單銷售成績,足足成長了170%,預估7、8兩月,還會較去年同期成長200%以上。
台灣人壽商品業務部經理林士聘也感受到這一波無上限終身醫療險的搶購風潮。他指出,根據台灣人壽內部統計,7月份無上限終身醫療險保單的銷售狀況,大約是平日的1.5倍,預計8月的銷售數字還會繼續成長。
宏利人壽目前也還有3張「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在市面販賣,銷售情況也在持續加溫中,而今年5月份的銷售金額,也已經較去年同期成長約4成。
另外,國寶人壽今年以來的無上限終身醫療險銷售金額,也已經較去年同期成長約3成。
短期排擠效應恐將難免
至於這波停售前的搶購熱潮,是否會對其他保險業者產生排擠效應?
新光人壽認為,「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停賣前的搶購效應,短期內雖然可能對其他業者的保費收入,造成部份排擠效應,但因「無理賠上限醫療險」對保險業的長期經營,其實是負擔,因此目前減少此類險種的銷售,長期來看,未嘗不是好事。
ING安泰人壽則指出,由於目前各家保險公司都有多項醫療險商品,客戶的醫療保障,還是可以透過業務員做有效規劃,整體醫療險市場受到的衝擊有限,倒是對持續銷售「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的業者來說,未來勢需面對財務壓力的挑戰。
勿趕流行 需求才是首要考量
雖然這波末代無上限終身醫療險保單的搶購熱,仍在持續發威,不過,黃振國也提醒消費者,不要被流行牽著走,最重要還是先想想自己需要什麼?不要因為別人買,就跟著買。不妨先想想自己到底有無需要?目前的醫療險夠不夠?保險規劃是否適當?
至於購買「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到底划不划算?有壽險業者認為,若是同一時間推出的商品,就精算的角度來說,「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的費用其實比較高。而目前市售的「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大多是在早期就推出的,所以保費相對較便宜。
不過,民眾在購買這類保單時,還是要注意公司的財務狀況、信譽及理賠服務等,不能只從價格的角度來看。ING安泰人壽認為,對保戶而言,保費高低不應是規劃保障最主要的考量因素,所以購買保險商品,也沒有所謂划不划算的問題。
ING安泰人壽表示,保戶在購買保單時,應該先考量自身的需求及經濟能力,然後定期檢視並做適當的調整。舉例來說,如果經濟能力有限,可先考慮購買短年期的醫療險,待經濟能力較佳時,則可再重新檢視自己的保障需求,為自己規劃長年期的醫療險。
9月起 終身醫療險有兩種選擇
隨著「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即將在今年8月底停售,各壽險公司目前也正在積極規劃新的替代保單,改以有理賠上限的終身醫療險應戰。
以國際紐約人壽來說,今年9月將推出理賠金額逾1,000萬元的帳戶型終身醫療險;三商美邦人壽則計劃推出倍數型醫療險;台灣人壽也將推出高保額的帳戶型終身醫療險來應戰。
不過,這些有理賠上限的終身醫療險費率,恐怕很難避免上漲的命運。因為「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過去的疾病發生率偏低,所以保費也低,但在全民健保損失率愈來愈高,疾病發生率又不斷攀升的情況下,新推出的醫療險,保費一定比較貴。
三商美邦人壽商品部協理浦中敏表示,今年9月以後,業者推出的終身醫療險大概會有「帳戶型醫療險」及「倍數型醫療險」兩大類型。前者是保戶在有生之年未用完理賠金,身故時,帳戶內剩下的錢可給付給受益人,但保單費用也較高;後者則是以約定的固定倍數來給付醫療理賠金,沒有用完的理賠金額,就算被保險人身故,也不可以領取,費用則相對較低。
不過,由於一般帳戶型醫療險具有壽險的性質,而且單價較高,大部分只能做為主約。因此,浦中敏建議,預算有限的消費者,不妨先選擇購買帳戶型醫療險,雖然保障可能不足,但可以同時擁有壽險、醫療險的保障。
至於手中沒有任何保單的民眾,浦中敏認為,不妨購買一張壽險主約,再搭配一張倍數型的終身醫療險附約,保障會比較完善。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地震基金:第十五屆風險管理研討會 探討災害防救體系結合智慧科技與數據資料 落實災害風險管理 期盼創造永續家園財團法人住宅地震保險基金攜手美商佳達再保險經紀人,於10月21日共同舉辦「2022年第十五屆風險管理... | 市場訊息 《重要新聞》2021年07月15日
國健署:用「心」抗疫比以往更重要!
... | 市場訊息 台新銀行:陪您過好年 萬元福袋天天送 歲末新春期間天天享有不同好康優惠農曆春節9天連假即將來到,台新銀行貼心結合量販、藥妝、網路購物平台、超市、百貨餐廳、便利超商與加油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