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罹癌死於心血管疾病逾2成 抗癌也要護心
文/邱建文 | 《現代保險》雜誌 | 2024.01.01 (月刊)

長期盤踞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二名的癌症與心臟疾病,看似二者獨立,其實互有關聯,許多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常因化療、放療或免疫標靶藥物造成心臟毒性,導致心血管併發症甚至死亡。

根據國際研究指出,超過四成癌症患者的死亡原因並非原本罹患的癌症導致,而其中即有逾二成是因為心血管疾病,可見腫瘤治療經常伴隨心血管疾病的陰影,即使癌症已獲治癒,仍可能遺留長期性的影響。

在治癌過程中如何將潛藏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降至最低,已然成為癌症醫學的重要課題,甚至進展為專門的「腫瘤心臟學」。電視節目【健康保險大家談】邀請三位各擅其長的醫師解析不同的癌症療法可能引發心臟的潛在風險,進而探究西醫的應對方法,以及中醫調理之道。

腫瘤治療和心血管疾病 兩者有什麼關係?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吳教恩開宗明義指出,「心臟本身很少長腫瘤,而是因為其他腫瘤影響到心臟功能。」

眾所熟悉的癌症危險因子不外乎高油飲食或暴露於菸害之中,年齡則是常被忽略的因子,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呂隆昇說,「身體的器官經過多次的細胞分裂複製,總會有一兩個細胞出現突變,此時若因年紀大而免疫變弱,這些癌化的細胞沒有被殲滅,就會在體內形成癌症的種子。」根據國健署癌症資料,六、七十歲以後的癌症發生率明顯增加,可見老化確實是重要的因素。

吳教恩接著補充,「細胞產生變異也因為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包括菸、酒、檳榔,致使正常的細胞產生慢性發炎,而若逢免疫力降低,無法被殲滅的癌細胞就會不斷地生長,演變為癌症。此外,病毒感染也可能致癌,如B型肝炎或C型肝炎引發肝癌,EB病毒也會引起鼻咽癌。」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彥舟指出,年齡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一如癌症也有菸酒和飲食過鹹過油的生活習慣問題,而肥胖也會造成身體的慢性發炎,影響心血管或導致動脈硬化。

此外,治療癌症產生的後遺症也多與心血管相關,呂隆昇特別提出美國的統計數據,發現一個人若在工作時期罹患癌症,公司提供的保險尚可分擔治療費用,但癌症治療造成長期的併發症,發病之時往往已經屆臨退休,而無法支撐其健保體制下的高醫療費用,形成沉重的社會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血管後遺症,使得『腫瘤心臟學』成為二十世紀以後癌症治療的重要關鍵,大力提倡不僅要把腫瘤治好,也要注意長期的副作用影響。」

從放化療到標靶藥物 有哪些潛在心血管風險?

曾前往美國與腫瘤心臟學權威醫師Dr. Javid Moslehi學習「腫瘤心臟學」流程和臨床照護模式的陳彥舟,也提出兒童癌症後續追蹤的研究報告,十歲左右經過淋巴腫瘤治療,無論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而痊癒之後,再追蹤到三、四十歲都會發現心臟確實遺留癌症治療的後遺症。而近年發展的標靶治療、免疫或荷爾蒙治療,也發現對心血管有短期或長期的影響。

呂隆昇首先說明放射線治療,「儘管心臟對放射線的耐受力較高,不會馬上出現變化,但只要發生就很難搶救回來。」他接著說明,人一出生心臟就有四十一個細胞,直到死亡都不會分裂而變多,所以按理說用放射線照也沒關係,但其實心臟裡面有心肌細胞和血管細胞,只要受到放射線的影響,就會誘發嚴重的發炎,使心血管的年紀進入早衰。換言之,若四十歲做過放射治療,日後未加以妥善保護,心臟血管就會陷入動脈硬化的危機。

他以乳房放療舉例,「從心律不整到血管硬化、從心肌炎到心包膜填充都有可能引發,而最大宗的就是心臟血管,尤其以左前降支冠狀動脈遭受放射線影響最為顯著。」

至於化療,乳癌病患最常使用的「小紅莓」藥物,在二十年前就已出現對心血管的影響,使心臟功能變差,甚至引起心臟衰竭;「後來經過研究,發現主因是使用較高的劑量,若能在安全劑量之內使用,衍生的心臟問題就會降到五%以下。」吳教恩明確指出,現在治療乳癌不僅會計算小紅莓的累積劑量,若手術之後必須進行放射線和小紅莓治療,也會予以隔開,以免同時加重心臟的負擔。

有關標靶治療,他則強調大部分藥物都算安全,但也有特定的標靶藥物會產生心臟的毒性,發生率大約一成以內,「也就是一成的病患會產生輕微的心臟問題,但真正危及生命的只有百分之一以下,甚至完全沒有。」

而引起心臟副作用可歸納為兩類藥物,一種是直接攻擊心肌細胞,例如針對乳癌的標靶藥物「賀癌平」,較易造成心臟功能的損傷,而另外一類藥物可能會影響心律,因此治療期間必須追蹤心臟功能,以適時調整藥物劑量,提早應變才能避免副作用發生。

免疫療法和荷爾蒙治療 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因為免疫力下降會導致潛藏的癌細胞不受控制而長大擴散,免疫療法即透過患者免疫力的增加,讓T細胞重新產生功能而去攻擊癌細胞,「但T細胞被活化之後,也會不小心攻擊到正常細胞,儘管機率小於五%,一旦攻擊到心臟也可能產生嚴重的併發症,致死率超過五成。」吳教恩表示,心臟是緊繫生命的重要器官,如果等到嚴重得喘不過氣來才掛急診,則大約有一~二%的病患必須進加護病房插管或上葉克膜,「如果能及早治療,其實治癒率很高。」

陳彥舟也以WHO國際資料庫分析加以補充,「心臟發炎的狀況大約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而且多發生在免疫治療初期一、二個月,並與個人體質有關,因此毋須過度擔心。」但仍提醒患者除注意胸悶喘的症狀之外,也可能合併肌肉發炎而覺得肌肉痠痛或手腳無力,必須盡速就醫。

他同時指出乳癌和攝護腺癌所採取的荷爾蒙療法,除增加血栓風險之外,由於體內的荷爾蒙分泌可保護心血管,相對以抗荷爾蒙的藥物抑制腫瘤的生長,即易引起心血管病變;「特別是攝護腺癌患者服用抗荷爾蒙藥物後,常會出現血脂肪的異常,加上年齡偏高,更增加心血管的風險。」

多重癌症治療 合併三高 風險更高

綜觀所有的癌症療法,呂隆昇強調「放射線和藥物治療對心臟風險最高」,除放療直接打到心臟而造成損傷之外,化療藥的小紅莓、標靶藥的賀癌平和衍生類也較易影響心臟功能;而免疫治療藥物的風險雖然較低,但只要一危及心臟就有戲劇化的演變。

「若病患接受多重的癌症治療,心血管的風險又會更高。」呂隆昇以頭頸部腫瘤的長期追蹤為例,除明顯增加腦中風的風險之外,由於脖子兩邊有大的頸動脈,為根除旁邊的淋巴腺,就會同步進行放療和化療,進而增加血管硬化的風險。

不僅多重治療層層加疊心血管的風險,生活習慣也會造成影響,「如果在癌症根治之後,患者沒有戒除菸酒,就會過早出現心血管併發症,如中風或心肌梗塞。同理,若癌患本身已有心血管疾病、三高或有抽菸習慣,都會加重癌症治療的傷害。」

在癌症治療上,若病患已有心臟病,會盡量避免使用心臟毒性的藥物,「如果可以找到替代的藥物更好,否則就要降低劑量,以免造成急性併發症;但若基於各種因素的考量,使用藥物和放射線不得不超過容許值時,也會提供病患更周全的心臟保護計畫。」

吳教恩特別說明,治療過程若發生急性症,必然先做處置以穩定病情,之後再透過復健或醫療,力求恢復到最好的狀況。他坦言,「如果恢復到七、八成已是極限,那麼就會留下長期的副作用。」換句話說,癌症治療傷害可能是暫時的,但也有終生的。

呂隆昇說,花再多錢治好癌症的「千金之軀」,若無法預防心臟病的發生,也是功虧一簣;同樣的,努力完成腫瘤根治之後,病患也應投注心力維護心血管的健康,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確保免同時受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侵擾。

抗癌前後都要「護心」 腫瘤心臟團隊怎麼做?

為提供癌症患者的心臟保護計畫,無論北醫附設醫院和長庚醫院都設有「腫瘤心臟團隊」,整合心臟科、腫瘤科、放射腫瘤科等專科醫師和藥師,以協助病患完成腫瘤治療,以及治療後的心血管照護。

陳彥舟再次強調,由於腫瘤和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危險因子,加上癌症好發於中高齡,且多合併三高等心血管問題,因此腫瘤心臟團隊從腫瘤治療一開始便已介入,先做完整的心血管評估;治療過程也隨時監測急性的併發症;完成腫瘤治療也有長期追蹤,例如乳癌的荷爾蒙治療,若服用藥物長達十年,心血管照護也必須持續不斷。

而腫瘤心臟團隊的介入,也包括重新建構病患的健康生活,包括心血管的保護、抗癌的飲食、定期篩檢等,即使數十年之後也要活得更好更健康。

 

 




編輯推薦
醫療、健康保險
燒傷患者的治療與復健
今(二○一五)年六月二十七日晚間,一場在八仙樂園舉辦的「彩色派對」,彩色粉末疑遇火源,瞬間閃燃,火勢...
市場訊息
富士達保經:品牌再造 從「心」出發
集合業界優秀、資深菁英團隊所成立的富士達保經,十年來發展至今,營業據點遍布台灣北、中、南及東部,超過...
市場訊息
宏利投信:美國總統大選影響 預期焦點將轉移亞洲市場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於美國時間周二舉行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勝出,或會為市場增加波動性及不明朗因素。川普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