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財產保險
台灣產險業 火紅破千億
文/江朝峰 | 2003.03.01 (月刊)

儘管景氣仍未回春,九十一年度台灣產險業卻交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除了保費收入再創新高,達到一千零十四億八千餘萬元外,稅後盈餘數字更讓許多業者稍解緊繃了多年的壓力,EPS與高科技業相較不遑多讓;但在業者舒展眉頭的背後,卻也隱藏著不可知的漩渦。此乃由於金融市場的金控、合併、結盟風潮在產險業才正開始發酵,而再保型態的轉變,更使得產險公司本身的「風險管理」有了全新的詮釋,因而產險公司的經營相較於以往不僅技術性複雜許多,策略面也需要更成熟的智慧。

不過整體而言,九十一年度十一.六九%的成長率比起前一年足足增加了一百零六億餘元的保費收入,其中火險成長近四十億元居最大宗,意外險則有三十一億八千萬的貢獻,航空險增加了十五億元,而產險業務中佔率最大的汽車險,僅多出了十二億九千萬餘元。

車險首次未達產險總業績的一半

汽車保險保費收入從八十三年突破四百億元的市場規模之後,即呈牛步化現象,除了八十八年延續實施強制汽車責任險的效應而突破五百億元,九十年卻又下滑至四百七十億元,九十一年則小幅成長了二.七五%達四百八十五億三千三百萬元,其中車體損失險與強制機車責任險各成長了五.六八%與十九.二八%,任意責任險與強制汽車責任險則分別負成長一%和二.七四%。

車體損失險由於單位保費額度較高,向來佔汽車險保費的最大比率,但從八十五年改為甲乙式新制後,投保率一直低於十%,而且多是新購車輛時,由於車主的愛車心態,才有較高的投保意願,因此每年車體損失險保費收入的高低與該年度汽車銷售輛數就有絕對的關係,九十一年度雖然景氣仍在谷底盤旋,但由於下半年度國內各大車廠卯足勁的促銷,包括配備升級、壓低售價、零利率專案、附加超值服務等,甚至有傳說中的「新中古車」而虛增掛牌輛數,但畢竟新車銷售量從九十年的三十四萬輛提高到九十一年的三十八萬輛,也因此車體損失險跟著成長了五.六八%,當然未來產險業若想降低車體損失險受新車銷售數量的影響,則運用多元化的商品發展與附加服務的推陳出新來提昇續保率是必然的選擇。

在強制機車責任險部分,由於前兩年續保率欠佳,因而九十一年度產險公會強力宣導,提醒一般民眾投保強制機車責任險的重要性與適法性;加上警方「攔檢」功效發揮;而產險公司更廣闢續保管道,包括便利商店、郵局、銀行、壽險業務員等;並且改善續保通知的回函設計與增加通知次數;終於讓強制機車責任險的保費收入有了十九.二八%的高成長,達到五十二億四千七百萬元。至於強制汽車責任險因受到去年七月份調降保費的影響,負成長二.七四%,而任意汽車責任險則受到景氣影響,保險額度一直無法提昇,九十一年度保費負成長一%。

火險費率高檔徘徊 住宅保險才剛起步

由於連年的災難,引發前兩年再保市場的反轉,從無限量提供再保險資源的寬鬆市場(Soft Market)瞬間走向限量限條件的緊縮市場(Hard Market),因而在台灣多年來非常仰賴再保險來分攤承保風險的商業火險,當然也面臨了最大的轉變。

由於臨時再保安排非常困難,而合約再保也多從比例型(Proportional)轉變為混合型或非比例型(Non-proportional),因此以往再保險公司與保險公司「站在同一條船上」的傳統已不復見,影響所及,自留額只能大幅提昇,而產險公司此際承擔的風險也大為增加,因此對單一風險的核保與累積風險的移轉策略就變得非常重要,處理得不好,這就是保險公司倒閉的根源;處理得洽當,卻又是台灣產險公司從以往為人垢病的經紀角色,轉型為真正承擔風險的保險公司的機會。

就九十一年度來看,由於並無巨大災難,一般商業火險保單自負額又相當高,因此各產險公司無論核保技術與再保規劃是否已調整妥當,普遍都出現或多或少核保利潤,但是真正的考驗其實並還沒有開始,待費率自由化中第一階段「費率紀律化」結束後,第二階段市場開始逐漸真正自由化後或可略見端倪。

至於住宅火險的部分,向來做為消費者向銀行貸款附加條件之一的住宅長期火災保險,終於在九十一年四月一日劃下了休止符,而由身負重任的「住宅火災地震基本保險」取而代之,到去年底九個月間共有約四十六萬餘戶住宅已納入保障,投保率大約在七%左右,該險種由於帶有濃厚的政策性,未來投保率若能達三到四成,其保障民生的政策效果才更具意義,所以除了銀行貸款件之外,非常需要強力宣導以提昇普及率,尤其該保險係一年期,在實施滿週年的今年四月一日之後,續保的策略與規劃將會是能否逐漸普及的關鍵。

另外若能進一步運用此項政策性保險,絕對會是發展其他住宅或居家保險的最佳觸媒(猶如全民健保之於商業醫療保險),而促成台灣的消費性產險的成型。雖然住宅保險的保費收入持續大幅下降,但九十一年度,火災保險卻連續第三年的高成長,達到二百三十六億八千萬元的規模,相信在主要再保險人仍堅持高費率策略,加上「費率紀律化」的影響,未來幾年整體火險的成長仍相當可期待。

因此在策略上如果發現在看得到的未來是保費收入穩定期,此時不也正是發展多元化商品如居家保險,商店保險,辦公室或小型企業保險的最好時機?才不會在市場再度鬆軟之後又拼費率、拼氣魄的混戰一場。

意外保險持續成長 航空險破紀錄大漲

在產險,不屬於火險、車險、運輸險的險種都列入意外保險,與壽險的意外險性質大不相同,共可區分為責任保險、工程保險、犯罪保險、傷害保險與其他新種保險。九十一年度意外保險成長率為二十一.六一%,保費收入一百七十九億三千餘萬元,其中工程保險成長率最高達三十四.四五%,究其原因不外乎國際再保費率居高不下的影響;在其他財產與責任保險的部分,由於近年來民眾責任意識漸趨強烈,加上因為團體傷害險仍多附加在公共意外責任險與僱主責任險保單,使得責任險保費近年來成長快速;而新種保險也陸續被開發出來,因而使其他財產責任險也有十五.六六%的正成長。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保險法已正式通過產險業可以主契約的方式銷售傷害險,但面對這六百億元的商機,多數產險公司似乎仍在慎重佈局與研發商品,因此九十一年度尚未正式起跑,不過一般相信未來在精算及行銷人才備齊後,勢將會有另番市場風貌。

在運輸險方面,除了漁船險由於汰舊多於換新,而呈現二.三九%的負成長,貨物水險則有九.一九%的成長,其來源蓋因九一一餘波盪漾,兵險加費因素仍然存在,加上進出口貿易量各有五.○%與六.三%的成長,使得保費收入回到四十七億三千餘萬元的水準;在船體險部分則受到兵險加費以及去年下半年多起船難的影響,再保費率再度上揚,加上兩岸三通的期待與景氣的微正向預測,新船數量略有增長,全年度保費有十八.五八%的高額成長。最後航空險則破記錄的成長了六十三.○七%,從近二十四億元的年保費收入一路竄升至三十九億元,其中除九一一事件導致航空險費率維持高檔外,華航澎湖空難更是雪上加霜,導致華航單一公司的保費就高達近二十九億元,佔全台航空險保費超過七成,不過由於航空險保費每年落差相當大,雖然各產險公司入帳期間不一致,只要空中一切平安,九十二年度保費勢將有相當幅度的下滑。

合併、聯盟、金控 產險業重新洗牌

綜觀近年產險市場的變化,尤其到了九十一年度,真可謂春秋戰國合縱連橫時期,其中富邦產險與國泰世紀產險,本就分屬富邦金與國泰金的集團成員,中國、明台、華南則分別加入兆豐金控、第一金控、華南金控,看來產險公司加入金控旗下對雙方似乎都有加分效果。另外在去年下半年友聯併購了航聯、國華與太平商談合併,前者著眼於市佔率的效果;後者雖非本意,但畢竟遲早要面臨整合問題,早一點有經驗也不是壞事,所以這兩件合併案也成了去年市場的重要話題。至於外商系統的蘇黎世、統一安聯、環球、安達北美洲等原就是國際金融集團,資源雄厚企圖心強,對市場擴展雄心勃勃;泰安產險與安泰人壽的策略聯盟,則又呈現不同的經營風格,目前效果已漸浮現;新安則加入﹁東京海上﹂這個超強股東,企圖心不容忽視。屈指算來想孤軍奮戰的產險公司僅佔少數,當然市場經營策略大改變後,對九十一年度的市場排名就有了相當大的衝擊,而且客觀看來,此種重新洗牌的情況才剛開始,未來究竟是誰家天下,且請拭目以待。

富邦突破二百億 友聯衝到第三位

富邦產險九十一年度表現傑出,成長率高達十一.九三%,總保費收入突破二百億元規模,其中以火險近三成的成長貢獻最大,平心而論,從九一一事件之後,富邦以市場龍頭之姿進行風險控管,全面轉型Non-proportional再保的經營策略似乎成效相當良好,並能掌握市場脈動應為最大的成功關鍵,因此九十一年度單就核保利潤即有十億元之多,未來若能繼續善用富邦集團的專長——通路策略,則消費性產險或有更大的揮灑空間。第二名明台產險近年來一直在調整腳步,九十一年度終有不錯的表現,以十.六九%的成長率,再度將保費收入推向超過九十二億元;友聯在合併了航聯之後,保費收入合計七十七億六千萬元,一舉衝到第三位;新光則仍將重點放在車險的經營;中央由於大型業務居多數,受惠於再保費率調漲,仍保有八%的成長率。

國泰世紀三步趕蟬 泰安產險穩紮穩打

國泰世紀改名之後,成長驚人,在產險業中可說是運用母公司資源最徹底與成功的產險公司,一舉挺進﹁五十億俱樂部﹂,高額成長近十一億元保費收入。而泰安產險穩健中見創意的風格,逐年「複利成長」的目標管理初步已具成效,九十一年度以十四.八六%的成長率,引領這家老公司新團隊邁向六十億的新紀元;蘇黎世產險也堂堂入主五十億的里程碑,其中除了數十年來大型企業體業務的傳統優勢再度發酵之外,全力在主動型中小型企業及消費性產險中衝刺的「團體保險部」實功不可沒,其運用多重策略聯盟異業通路的戰術,幫蘇黎世撐起了半邊天;至於新安產險的二成保費成長,則讓新安首度進入前十大,其中除了車險因新車市場復甦而有超過十三%的成長之外,非車系更有非凡的演出,此種現象對新安要跳脫出「車險公司」的框框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統一安聯雖然保費規模仍不大,但近年的快速成長仍具相當的威脅性,九十一年度二十四.八一%的成長率堪稱本地商的冠軍。

安達北美洲成長八成,三井住友已略具規模

由於部分外商並不真正看好台灣市場而轉戰大陸或撤資,目前台灣外商產險系統共餘九家公司,其中環球產險策略最為積極,連續第四年成長率過三成,一般相信與其積極運用南山人壽業務體系的資源有絕對的關係。安達北美洲則屬外商的異數,在台經營得非常成功,九十一年度成長率高達八十%,達七億三千八百萬元保費收入。三井住友三年來從七千萬元的規模快速成長至近三億元,而成為第三大的外商公司頗令人刮目相看。佳迪福進入產險業雖係意外,但以其運用銀行體系銷售產險的成長策略,若僅限制在「失業保險」似乎在成本效益上還可再加考量。

效率將成為未來競爭的重點

台灣產險業四十多年來由於外在環境的壓迫終於要轉型了,最明顯的例子,在各公司組織中原依功能分類的水、火、車、意各部門陸續在重新調整與改組,轉變成以保險購買者為導向的工業、商業、小型商業或個人的分類,容或各公司組織名稱不盡相同,但從組織的重整帶動產險經營觀念的轉型卻是一條不歸路。當然名稱的改變,並不代表已獲得重生,重點是不同的消費者導向所運用的戰技、戰術、戰略是否已有全新的詮釋,諸如商業性保險重核保、消費性產險重行銷的觀念是否已經澄清?又如產險公司本身的風險管理模式是否已經模擬與試煉?再如企業定位與質量取捨是否已有再次醒思的機會?

市場競爭是殘酷與現實的,產險業目前生產力,不論內外勤平均約為每人七百五十萬元年保費收入,若扣除大型商業性業務也至少應有五百萬元的水準,如果以內外勤從業人員一:一的比率來估算,每位產險營業人員若不具有千萬元以上的展業能力,生存的條件就會不夠完整。當然相同的概念也適用在以產險公司二十億的資本額來看,最保守估計若無六十億元以上自留保費水準,經營效率似不恰當,因此就以上個人與公司角度來看,台灣產險業繼續蛻變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公司會重整、組織會調整、商品會改變、精緻化的行銷策略也必定會被陸續開發出來。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重要新聞》2021年03月18日
富邦人壽:蘇花公路重大車禍事故 迅速展開關懷措施與快速理賠 台灣人壽:小...
財經時勢
保險安定基金差別提撥率 7月上路
保險安定基金差別提撥率出爐!保險局昨(18)日宣布,保險安定基金將從目前的單一提撥率,調整為六...
財經時勢
讓大夫走進家門 是醫療資源崩潰解藥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老人? 因為行動不便,每次外出看病就像打仗一樣,非要全家總動員,才能把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