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人壽保險
景氣壓不垮台灣壽險業
文/江朝峰 | 2003.05.01 (月刊)

自從全球景氣陷入低檔徘徊以來,世界各國的經濟型態無不跟著起了一輪新的轉變。而與國際接軌日深的台灣,各行各業的面貌也在逐漸的改變當中,其中台灣的壽險業由於受到新經濟衝擊與新社會形成的雙重影響,加上低利率時代的酵化作用,逐漸發展出全新的走向。在轉型中,有人希望速度能再加快,以便在新競爭的態勢中早日取得先機;但也有人希望不要變得太快,以免跟不上腳步而慘遭淘汰。然而無論如何,「變」的趨勢卻是不會再回頭了。

穩健的經濟發展會帶動保險的快速發展,但基本的保險需求尚未填滿,才是真正的大空間

回顧二○○二年春,在美國經濟假性復甦的帶動下,全球景氣似有翻揚的契機,但緊接著美國企業財務醜聞頻傳,加上總體需求不足、企業獲利未如預期,延遲了景氣回春的腳步,到了今年三、四月間美伊戰爭開打,不確定的感覺再度重創消費者的信心,而與美國經濟連動性相當高的台灣,再加上SARS疫情蔓延,整體經濟所感受到的壓力也當然非常沉重,一般民眾除了荷包縮水、消費減少之外,對相關性衍生需求(如保險)本來也應該列為降低需求的對象才是。

但弔詭的是,台灣壽險業保費收入過去三年來迭創新高,從八十九年度十二.二%、九十年度十六.四%的高成長率一路攀升到九十一年度的二十二%新紀錄,當然其中與飽受批評的保單停售效應,以及短年期躉繳保單的強力放送有絕對的關係,但這種現象卻也代表另外一層涵義,那就是在安全經營的概念下,保險的綜合性運用功能(如保障、儲蓄、投資、節稅)會持續發酵,而只要基本需求尚未被完全滿足,就有克服不景氣的空間。

事實上,台灣地區目前的投保率雖然已經接近了百分之一百五十,而有效契約的平均保額卻不到八十萬新台幣,換句話說每個人的壽險平均保障(平均保額×投保率)才一百萬出頭,與台灣民眾目前的經濟實力顯不相符。就以目前台灣平均國民所得一萬三千元美金來看,透過實質購買力的調整後大約是歐盟的七十一%、日本的六十二%、美國的四十七%,但保險保障額度與這些地區比較卻天差地遠,而這也代表未來保險的發展空間潛力十足。所以一般民眾在經過保障的需求基本分析後,無論是投保率的增加(小額多單)或是保額的增加(大額少單),才是台灣未來整體保障增加的主要來源,至於經濟成長與景氣復甦,則都只是短期內加大動力的觸媒而已。

社會型態的轉變會逐漸影響保單的結構,也會帶動保險業下一波的成長

台灣目前老年人口(六十五歲以上)約佔總人口數的九%,每八個工作人口扶養一位老人。據內政部統計顯示,到了民國一百二十年,老年人口數將佔二十%,也就是說每三個工作人口將扶養一位老人,這種現象透過媒體的傳播已普遍引起目前經濟主力的中年人口注意。「養老防兒」的觀念將漸漸取代了「養兒防老」。老年化除了造成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死亡保險費會愈來愈便宜之外,非常明顯的趨勢是個人退休計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另外,由於人口有往都會區集中的趨勢,小家庭架構也漸次成型,親族感情漸漸疏遠之後,除了老年化所引起的退休與醫療問題之外,老人照護也會愈來愈重要;怪不得世紀知名作家也是企業經營導師彼得.杜拉克要特別強調——「死得太早」創造了過去保險業的繁榮,但「活得太久」才是下一波保險業經營的重點。

開明監理會填補市場發展中失落的環節,活化法令可加快市場轉型的腳步

以往台灣保險界在發展的過程中,最怕遇到綁手綁腳的監理與過時的法令,其猶如侏儸紀中失落的環節,而成為市場發展變形的主因。歷年來由於法政系統的結構性問題,保險法令與監理效能總是跟不上市場的腳步,但這兩年卻有了相當的轉變,繼九十年七月保險法做了史上最大的翻修之後,各種因應環境趨勢的規範陸續出籠,尤其去年底,保險司宣布「輔導壽險業因應利率下降永續發展方案」,更刺激壽險業正面處理可能發生的利差損衝擊。

其中「國外投資」的上限比率已提昇至三十五%,讓壽險資金運用更具彈性;而新分紅與不分紅保單也開始實施;另外準備金相關規定的修正,更讓部分壽險業大大的鬆了一口氣。一連串的措施正掀起了陣陣的漣漪,然而彈性的監理雖然正是某些公司大展鴻圖的好時機,不過對體質比較差的公司來說,會不會更增加了經營的難度?當然,優勝劣敗也就在這個時候見真章了。

科技發達不但增加競爭的速度,更由於資訊的快速流通,而成就了專業的重要性

近來網際網路的發展除了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更大幅縮短了人們與知識之間的距離,只要上網幾乎沒有查不到的資訊,甚至中、老年人口不會上網的問題也會漸漸由輕、小人口的協助而解決。除此之外,各種媒體超量發展,七個專業新聞台、數十家主要報紙,加上數千份雜誌,更在加速民眾獲取資訊的頻率,基本上,資訊豐富了之後就會被累積,累積了一定數量就會變成知識。

其實從這幾年台灣地區保險觀念的普及程度,就可以證明了保險資訊正在快速傳播。以前上不了報章雜誌的保險新聞,近年來幾乎每天觸目可及,影響之下,壽險業務員對保險訊息以及知識的掌握就必須更為廣泛與精確,而消費者也在壽險業務員間的交叉影響下,正在快速的累積保險知識,「保險的觀念」已經從宣導的熱身階段進入競爭的比賽層面。因此保險公司除了第一線的業務系統專業性愈來愈顯重要之外,理賠、客戶服務、商品設計精算、經營策略的專業度未來都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壽險業務員人數將銳減,但轉型後 形象佳 專業強 收入高

依據壽險公會統計,壽險業務員登錄人數迭創新高,雖然登錄於壽險公司的業務員在減少當中,但保險經代人(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代理人)公司的登錄人數卻年年翻倍,合計全體登錄人數已超過三十三萬人,不過據業界估計實動人數可能不到一半,而這些專職有活動力的業務員,真正有能力去面對市場轉型的又可能不是多數,其中對於去年在保單停售及「存款」保險雙重效應下勉強存活下來的業務員,可能會發現今年之後才是真正的硬仗。

環境的劇烈變遷,終會讓只想撐下來的業務員放棄,但是卻會讓轉型成功的業務員擁有更寬廣的空間,據市場估計在這一波波的大轉型之後,能留下來真正展現專業風範的專職業務員恐怕僅有六萬人到八萬人之譜。但這些轉型成功後的業務員將擁有平均更高的收入、形象與專業。

走出台灣迎向全世界

台灣壽險業多年發展下來的寶貴經驗,是世界保險史的濃縮版,也是很多國家可以借鏡的模式,目前移植台灣壽險經驗最積極的當屬中國大陸,但當台灣地區經歷這一波最大的轉型考驗之後,對所有的保險公司來說,與其留在台灣實不如考慮「走向全球、不只大陸」的策略,這會是長期來看的趨勢嗎?值得同業拭目以待。

 

 

 

 




編輯推薦
財經時勢
醫院受不了抗議 金管會籲業務員要自愛
台南成大醫院受不了保險業務員的行徑,向金管會抗議,要求約束業務員的行為,金管會近日發函各保險公會,要...
市場動態
這11位產、官、學、媒領導人 都來自「淡江保險系」
「政大企家班」在企業界赫赫有名,卻很少人注意到,在金融保險業裡,也有一個「淡...
市場訊息
台灣人壽:購買兒童保單 留意成長過程三階段 善用定期險搭配附約之高CP值規劃法則
近期因《保險法》107條修正案通過,過去未滿15歲的小孩壽險保障只能退還保費加利息,修正後最高保障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