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現代看保險
積非成是的歷史共業
文/黎曉英 | 2008.03.01 (月刊)

隨著政治人物對自己的某些境遇動不動以「歷史共業」一詞帶過,社會上很多現象也都被說成是歷史共業。

以保險業來說,近來最大宗的「歷史共業」,當屬據說涉及眾多產險公司與保險經代業者的「假發票真漏稅」一案。

調查局東機組挖出牽涉大約600名原住民的薪資人頭逃漏稅案,並已發展到全面搜索涉案業者的地步。據調查局初步統計,業者使用假發票金額超過100億元,涉嫌逃漏鉅額營利事業所得稅。

不能否認的是,這個現象確實是保險業沿襲數十年的陋習。

保險業有些業務來自沒有執照的仲介,佣金還是得付,但是保險公司卻拿不到發票,或者保險公司為了爭取業務,支付合格仲介過高的佣金,但是帳面上不能以足額的發票報銷,所以轉而以發票面額的某一價格,向紙上保險經紀人或代理人公司購買發票。而這些賣出發票的經代人,為了製造假支出來抵銷開出發票的所得及降低營所稅,因此購買許多薪資人頭。

紙上經紀人或代理人公司是業界公開的秘密,有人辛辛苦苦考保險經紀人或代理人執照,只是為了賺取出租執照的收入。有的經紀人、代理人明明從未執業,甚至又老又病,卻定期出現於在職教育訓練的教室裡,因為唯有取得在職訓練證明,才能確保執照繼續有效,才能繼續坐收租金。

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往往就是歷史共業的源頭。保險監理機關當初參與業務招攬、經代人政策擬定或執行的少數退休官員,自己或家人也開起紙上經紀人或代理人公司,因為他們既知道政策也知道對策,加上當官期間累積的人脈既深且廣,據說「業績」都相當可觀。

如今,因為設在花蓮吉安鄉一家不起眼的代理人公司「做過頭」了,才如深水炸彈般引爆了紙上經代人公司的問題,並引發這一次的大規模調查與搜索行動。

許多人說,這是保險業全面性的問題,不應該由少數業者或負責人承擔後果,或許也言之成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積非不能成是。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金管會:公布111年公平待客原則評核結果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為瞭解金融業是否落實「公平待客原則」,今(111)年續對35家銀...
人壽保險
車禍骨折醫師處置不當截肢,意外險賠不賠?
6年前14歲李姓男童因車禍導致右腿受傷被送往亞東醫院,由黃姓醫師以「筋膜切開術」治療,原本以為手術相...
人壽保險
全球狂升息 掀壽險業四大挑戰
保險業還深陷防疫險理賠黑洞,因應通膨的貨幣緊縮大升息,更讓保險業經營雪上加霜,尤其資產總額龐大且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