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保險業西進大陸的迢遙長路
文/吳秋蓉 | 2003.12.01 (月刊)

大陸市場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對台商發揮難以抵擋的磁吸效應;兩岸經貿關係在政府「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政策下,近年來有長足進步。然而,保險業的西進卻還踏不出業界期待的步伐。

為了凝聚台灣保險領域各界共識,讓兩岸保險交流立法推動更順利,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與財團法人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特別舉辦了「保險業前進大陸相關問題之探討」座談會,由產險公會理事長王事展,與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董事長黃秀玲聯合主持,邀集保險產學及立法委員代表,一同參與座談。

到底兩岸保險交流現況如何?有何必要性?台灣保險業前進大陸面臨什麼困難?如何解決?又該注意什麼?且讓我們聽聽與會貴賓怎麼說。

兩岸保險關係受政治因素之累

財政部繼八十九年三月開放保險業前往大陸設立辦事處,九十一年八月開放保險業直接赴大陸設立分公司、子公司後,今年六月再修正「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保險業務往來許可辦法」,准許台灣保險業者得與大陸地區保險業與其海外分支機構,台灣保險業在大陸地區設立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外商保險業在大陸地區的分支機構,進行再保險業務的往來。

目前財政部已核准十四家產壽險公司在大陸地區設立十一處辦事處,並分別核准國泰人壽赴大陸設立廣州子公司,富邦產物設立蘇州子公司。產險公會理事長王事展表示,雖然台灣相關政策不斷鬆綁,但台灣保險業赴大陸發展,卻受制於大陸「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第八條——申請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外國保險公司,須具備「提出設立申請前一年年末總資產不少於五十億美元、經營保險業務三十年以上、在中國境內設立代表機構二年以上」的五三二門檻,而窒礙難行。

供需可互補 然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儘管如此,大陸卻似乎是台灣保險業必須進入的一個市場。黃秀玲表示,二○○一年時壽險保費收入世界排名還落居台灣之後的大陸,二○○二年的壽險保費收入(二千二百七十四億八千四百一十六萬人民幣)已達台灣的一倍以上,產險保費收入(七百七十八億二千九百七十四萬人民幣)也超越台灣三倍有餘。雖然台灣保險市場產壽險保費收入穩定成長,畢竟不及保險市場正值起步階段的大陸。整體來看,雖然大陸的保費收入已逾一兆新台幣,超越台灣的九千多億,但若以代表每一個國民平均保費支出的「保險密度」來看,台灣還至少還遙遙領先大陸四十幾倍。

壽險公會理事長林文英認為,台灣保險業一直在為國際化找一條出路,若是前往其他亞洲或歐美國家,無論如何發展,都比不上在講相同語言、同樣是華人臉孔的大陸,具備多樣優勢。而大陸因市場尚未成熟,保險觀念不普及,保險公司都在應追求大、快,或應首重效益中拉距,此時,保險發展遠超乎大陸的台灣保險市場,適足以提供大陸亟需的經驗、技術與人才。

因此,不論以台灣保險業目前面臨的拓展業務需求,或以大陸保險市場的無限潛力觀之,台灣保險業都有足夠的理由與條件前往大陸發展。只是,當前不論是台灣當局給業者的限制,或大陸對台灣保險業的限制,對台灣保險業而言,都是想要「登陸」前一道難以翻越的關卡。

台灣保險業前進大陸 只得選擇參小股?

對於進入大陸市場路迢遙,王事展感歎道,兩岸保險業「民間」的交流,至今已有次序地進行了十年,「就算是愛情長跑,也該有結果」,但是目前業者急迫地需要前往大陸發展,卻苦於五三二的限制打不開。

黃秀玲解釋,目前台灣保險業前進大陸的最大困難,在於台商被歸為「外資」,依據五三二門檻,台灣保險業界只有國泰、新光、南山等三家壽險業者的總資產,符合設立獨資公司的標準;產險業則全數不符要求。

退一步想,台灣保險業還是可以參資入股方式,在大陸市場參一腳。只是根據大陸「保險公司投資入股暫行規定」,單一外資公司投資保險公司股份不得超過總股本的五%,全部外資股份不得超過保險公司總股本的二十五%,若選擇這種「參小股」的方式,則純粹是以策略合資為目的,無法掌控經營主權。

風險管理學會副理事長凌氤寶補充「保險公司投資入股暫行規定」,說明外資保險公司投資金額達十%以上時,必須向中國保監會申請批准。既然目前以控制經營權的方式投資大陸保險公司一途,顯然行不通,台灣保險公司不如把握可不經保監會批准的五%方式,進行投資。

西進受阻 台灣保險業恐失優勢

只是眼前不可改變的現實,對於台灣保險業開創商機的籌碼,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於香港與大陸已簽定「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使得香港有機會享有優於其他外資的條件,可更順利地進入大陸這個全世界保險業都想積極打進的市場,與會來賓都有台灣在步調上延遲,會造成重大損傷的認知。代理人公會理事長黃俊華,便呼應王事展因應CEPA所推動的與大陸「更緊密保險合作安排(CIPA)」,希望能藉此取得較有利形勢。

雖然視各國設有外商進駐門檻為正常現象,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客座教授簡育宗,也以他進出大陸多年的經驗,陳述他對台灣保險業恐將喪失優勢的擔憂。他說多年前他想到台灣進入大陸的事,心裡都想台灣保險公司有什麼資格去,但近幾年,他的想法已經變成「我們還有什麼利基可以去」,所以他呼籲台灣監理當局,應該儘量協助想前進大陸的保險公司。

總公司已以美商系統進入大陸,並已於今年十一月開始營業的怡安班陶氏保險經紀人公司總裁魏一強更指出,外商在大陸越來越多,例如AIU於一九九二年進入、東京海上一九九四年、ALLIANZ二○○三年……等,這些國際型保險集團都是在最近這個時點進駐大陸,台灣保險業的觸角若是不得伸展,對台灣保險業未來的商機必會有嚴重影響。更何況,大陸接觸、學習外國經驗增多,並朝自由化快速發展,若實施得比台灣更迅速徹底,將來台灣與大陸的距離將拉大,台灣更應未雨綢繆,擬出對策。

大陸保險業至少落後台灣十年 外資經營問題重重

魏一強以該集團進入大陸的經驗,和與會來賓分享外資在大陸經營的可能現象。他說,大陸雖然是一個人口密集的重要新興市場,具有相當的市場規模,但在法規方面,緩慢的進展一直到加入WTO後才稍有改觀,目前全世界符合進入大陸資格的經代公司,約僅十家,也不能百分之百獨資設立新公司,只能以合資方式進駐。

然而,即使過了投資門檻,仍得面對嚴重的經營問題。首先,是財務與人事各方面,都無法控管;所以保險業要進入市場之前,要深思市場容量與可能做的業務量的大小,因為合資唯一能確保的,是可以做業務。其次,大陸的法律一直在變,如民法、商業法、經濟法、訴訟法等基本法規也是最近才發展出來,因此還得經過一段時間,才可能步入常軌。加上大陸營銷人員繁多,品質水準參差不齊,詐欺等從業行為屢見不鮮,對於從事風險管理顧問、理賠與再保安排等業務的經代業而言,進入大陸是不是最合適的方式,有待深思。所以國際間也有拿到執照,卻未真正進入執業的例子。

無論如何,大陸保險市場相對而言,是比較落後,銘傳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兼所長宋明哲便表示,以他多年與大陸保險學界接觸的經驗看來,大陸保險界的發展程度至少落後台灣十年。回應林文英所說,大陸保險市場品質控管差,除大城市外的地區保險開發程度低落等問題,魏一強也提出,大陸汽車險無費率規章,佣金率甚至高達六~七十%,在高損率的狀況下,公司經營容易發生困難,且保險公司的清償能力也有待加強等事實。

前進大陸 由經代業先探路?

正因如此,誠如黃秀玲所言,兩岸三地的保險業,若能結合台灣的資訊流、香港的金流、大陸的通路流等優勢,落實執行,則合併之下的華人世界保險業的發展,必定不是其他歐美國家的保險業可以相提並論的。

林文英便提倡,台灣保險業在找出路的當兒,大陸也在積極找人才、經驗與技術的輸入,因此兩岸應該增加交流互補長短。

代理人公會理事長黃俊華接著表示,因應保險業前往大陸的嚴苛條件與所承擔風險,不如讓進入門檻較低的代理人公司先前往「探路」,因為經代業到對岸設立展業通路的條件較不嚴苛,經代業只要有十年歷史,在大陸設立代表處二年以上,經紀人須有三億美元的總資產(明年將降為二億),代理人則沒有總資產限制,相較於以保險公司型態進入,可說是很寬鬆的條件。

沒有政府支持 保險業得自行團結

只是在這方面,黃俊華對台灣的經代業未受到主管機關足夠重視,頗有微詞。他認為新修訂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保險業務往來許可辦法,只在第十二條針對保險輔助人的大陸辦事處,「得辦理從事保險相關商情之調查、資訊之蒐集、及其他相關聯絡事宜」在功能上形同虛設,所以振臂疾呼主管機關應該多關心,朝讓兩岸認證能相互承認,進入條件能儘量放寬努力,而不是讓台灣的輔助人自生自滅才是。

針對這點,曾外派大陸的ING安泰人壽副總經理張全福也感慨,別的國家進入大陸市場,幾乎背後都有政府的力量在支撐運作,但是台灣的保險業卻都得孤軍奮鬥。聽到這裡,立法委員江昭儀表示,保險業屬於服務業,的確應該儘量自由化,以免成長受限,他希望能為法令鬆綁做努力。

即然單打獨鬥似乎力量薄弱,簡育宗呼籲業界要團結合力,王事展所言,由業界一起成立一家聯合保險公司的辦法,也並非不可行。凌氤寶則認為山不轉人轉,業者不妨與香港合資,設立特殊目的機構,繞道前進。

行事之前 審慎評估

只是在現實面,業界還是應謹慎為之。凌氤寶認為,保險業是利用風險分散方法,達穩定經營的行業,必須將此行業特性列入考慮。宋明哲除了點出保險業要注重系統風險的規避之外,也提醒大家不要陷入「同文同種」的迷思,事實上兩岸文化差異的風險,十分值得重視。

張全福則指出,五三二門檻的設立有其道理,業者應該思考本身長期財務規劃的能力、業務量與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母公司的資源是否足夠、本身優勢是否能帶入大陸等問題,因此進入大陸不能只是一味跟流行,是台灣業者應有的心態。

與對岸業者有豐富接觸經驗的明台產險總經理陳曉堂則說,儘管大陸好像遍地黃金,但大家還是應該先冷靜考慮該如何進行,但他仍希望大陸對台灣業者能有些特殊待遇,不要政治上主張一個中國,經濟上把台灣劃為外資。

也許誠如簡育宗所言,台灣保險業赴大陸發展,並非直接將台灣經驗放大,而須有一段時期磨合,他期待台灣業者用心經營,或能培養出國際級的保險公司。

在台灣保險業者多如王事展所言,抱持著「前進大陸不管路多艱難都得走」的態度的情況下,黃秀玲為本座談會做出的總結是,保險屬於服務業,本該朝國際化、自由化及多角化經營,面對市場發展潛能無可限量的大陸,就算我們不進入,他國業者也會進入。因之,台灣進入大陸市場已迫在眉睫,主管機關實應有更積極的作為。

 

 

 

 




編輯推薦
財產保險
強制險殘廢認定時間從寬,產險業:骨折給付恐有糾紛
金管會修正「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給付標準」,未來殘廢等級認定將回歸「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殘廢給付標準表」規範...
市場訊息
富邦人壽:打造雲端健走活動 邀請全台國人每天多走一點 Walk! Walker! 「喵星人」健走點點名
健走是一項低門檻的運動,民眾無須額外準備運動器材,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也能藉此常保健康、維持體...
人壽保險
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見台灣父母押錯「保」
去(2018)年夏天,公視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轟動全台,這部詩選劇明明被歸類在「教育類」,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