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退休規劃
空巢家庭 靠保險兒子最好
文/穆震宇 | 2011.02.01 (月刊)

小家庭是現代社會的主要構成元素,由於成員簡單,夫妻倆的責任相對較重,為了嗷嗷待哺的子女,大多必須犧牲個人的休閒、娛樂,每天像蠟燭般在家庭與事業間兩頭燒,等到孩子就學、就業、成家而離開原生家庭,進入空巢期的二老才有時間靜下心檢視自己的退休準備與保險保障是否足夠。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男性平均結婚年齡將近三十四歲、女性則為三十歲,兩性皆比十年前晚了二~三歲才想婚,隨著結婚年齡延後、子女的求學期間延長,等到孩子完全自立,夫妻倆大都已經到達面臨退休的年齡。

在養兒防老觀念逐漸淡薄的社會風氣之下,養幾個「保險兒子」成為許多人的共識,只是在進入空巢期之後,究竟應該優先選擇哪些保險,才能保障自己將來的生活?

商業險有投保年齡限制

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副教授徐璧君表示,進入空巢期的家庭,不論先生還是太太,大多已邁入中高齡,必須注意商業保險對投保年齡的限制,提早完成保險規劃。其中,壽險、健康險的最高投保年齡多半以六十或六十五歲為限,而且只要保險年齡超過五十五歲,投保時都需經過體檢這道關卡,若體況不佳,可能會面臨加費承保,甚至遭到保險公司拒保。

至於年金險及傷害險,徐璧君說,這二類險種較不會因為健康狀況而被拒保,最高承保年齡也比壽險、健康險來得高,以利率變動型年金為例,最高投保年齡達七十或七十五歲,傷害險的投保年齡則以六十五或七十歲為限。此外,有些產險公司推出的家庭傷害險放寬投保年齡至八十歲,被保險人在住家內因意外事故導致死亡、殘廢或受傷需住院治療,都在保障範圍內。

空巢族首選醫療險

根據衛生署統計,九十八年國人因為十大死因身故者為十.七萬人,平均死亡年齡為六十九.六歲。其中,有八大死因與疾病有關,包括癌症、心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及肝腎病變,死亡人數共約九.六萬人,為意外死亡的十三倍。

因此,徐璧君表示,保險保障當然愈完備愈好,但是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之下,空巢族仍應以健康險為優先考量。她說,上了年紀難免會有病痛,而在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險、長期看護險、失能險等健康險商品中,又以拉高醫療險保障為空巢族的優先選擇。

徐璧君說,即使有全民健保,但健保住院每次仍有二.八萬元的部分負擔費用上限、全年住院部分負擔上限則為四.七萬元。此外,包括許多特殊醫材、新式藥品,以及指定醫師費、伙食費、病房差額費、交通費、掛號費等,都不在健保補助的範圍內。投保醫療險,至少可以補貼住院、門診期間的自費支出。

針對已投保商業保險的民眾,如果手頭預算有限,徐璧君建議,可以在原本的主約附加「保證續保」的醫療險附約,拉高疾病住院的保險金額。至於體況不佳無法投保者,則可考慮從傷害醫療險補強意外傷害的醫療保障,再透過資產的累積,為自己預留因病就醫的應急費用。

銀髮保單 注意等待期

隨著年齡增長、體力衰退,對於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也會跟著降低,步入中高齡的空巢族比年輕人面臨更多意外傷害的威脅。根據衛生署統計,每五位因為意外住院的傷患,以及每四位因為骨折住院的患者當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萬一發生嚴重意外,龐大的醫藥、看護費用可能拖累家中的經濟。徐璧君表示,投保傷害醫療險可以將這種不確定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目前市面上主打保證承保的銀髮族保單,就是以傷害險及傷害醫療險為主的保險商品,這類保單的承保年齡從四十歲起跳,最高到八十歲都可以投保,對於較難買到保險的中高齡族群而言,不失為提供意外風險保障的選項之一。

不過,徐璧君提醒,業者打出的免體檢、不問病史、保證承保等廣告訴求太過簡化,可能會引起消費者誤解,以為只要發生事故就能獲得理賠。實際上,被保險人在投保後二年內因疾病或自然身故,保險公司只會退還所繳保費,除非意外傷害或意外身故才會給付保險金。

閒錢可買養老險

在退休收入方面,根據勞委會統計,國內受僱員工平均退休年齡為五十四.九歲,不但比勞基法規定的強制退休年齡足足提早十歲,距離六十歲開始請領勞保老年年金也還差了五歲。更何況從民國一○七年開始,勞保老年年金請領年齡將逐漸調高到六十五歲,如果提前退休,經濟來源馬上就要面臨斷炊的命運。

全球人壽昇生通訊處行銷經理吳虹諭進一步指出,台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十五年,勞工未必能夠安穩工作到法定退休年齡。因此,有工作收入的空巢族不妨將手頭一部分閒錢拿來買短年期養老險,屆時如果被迫提早退休,身上至少有一筆資金可以運用。

必須注意的是,短年期養老險的年複利報酬雖然高於投保當時的定存利率,但定存利率會跟著央行的利率政策調整,保單的年化報酬率卻是固定不動。假設景氣回溫,市場利率逐漸調升,保戶就有可能損失獲得更高投資報酬率的機會。

退休靠社會保險 不夠

好不容易將背負十幾、二十年的房貸償還完畢之後,照理應該是夫妻倆有餘裕規劃退休生活的起點,然而,如果還要負擔子女繼續深造期間的教育及生活費用,經濟重擔未必獲得減輕。因此,退休後仍保有一筆持續性的收入,便格外重要。

目前社會保險除了勞保與國保之外,公保也將年金化,這些社會保險究竟能夠在退休後提供被保險人多少固定收入?

以投保人數逾九○○萬人的勞保為例,根據勞保局估算,在勞保年資三十五年、每年薪資成長一%、勞退基金投資報酬率四%、平均餘命二十年等假設前提下,勞退金加上勞保年金的所得替代率可達八十%。然而,光從去年勞退基金投資報酬率僅一.八%,就能了解要達到上述所得替代率的難度相當高。

用年金險拉高所得替代率

吳虹諭表示,目前勞保的最高投保級距是四萬三九○○元,較許多人的實質收入都低,因此也呈現所得越高,勞保老年給付所得替代率越失真的情況。況且就算個人薪資所得未超過四萬三九○○元,也可能因為企業為了節省保費,有以多報少的情況,而影響投保薪資及將來的退休權益。

例如,一個月薪六萬元的勞工,就算投保最高級距四萬三九○○元,工作年資三十年,每月可領的勞保老年年金也不過二萬四一三元,只有實際所得的三十四%,如果把通膨因素計算在內,則所得替代率勢必得再向下修正。

吳虹諭說,社會保險的年金給付只能滿足基本生活保障,然而,退休生活不是只有吃飽穿暖而已,空巢族若希望提升老年生活品質,包括有能力遊山玩水、生病不用為醫藥費擔心,建議及早透過商業年金險填補社會保險的缺口。

資產配置 保本為重

關於空巢族的資產配置比例,吳虹諭表示,退休後少了固定薪資收入,因此老本一定要「顧條條」,不能有任何閃失,建議將資金的七十五%做儲蓄或保險規劃、二十五%才是拿來投資。

其中,儲蓄部分,吳虹諭建議,除了保留三~六個月基本開銷的現金存款之外,其餘資金可用來補強醫療險、規劃養老險。有外幣資產的族群,則不妨考慮購買外幣保單,以達到資金保本的功能。

至於投資部分,吳虹諭說,可將資金的二十%拿來投資獲利較為穩健的債券、基金,或者購買變額年金。剩下的五%才是配置在風險與報酬率都相對較高的投資工具,例如股票。以她個人為例,便將手頭剩餘資金購買零股,在穩健的資產配置當中創造出較高報酬。

充實自己 找回生活重心

子女離開身邊的空巢家庭,家中二老除了把自己的保險保障及資產配置做好規劃之外,也別忘了踏出家門多和親友互動,或者安排進修課程充實自己,一方面可以排遣子女不在身邊的失落感,同時也透過與外界的互動,重新找到子女與工作之外的生活重心。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重要新聞》2024年02月02日
國健署:呼應世界癌症日,癌症資源中心提供癌友及家庭無距...
市場訊息
康健人壽:上班族健康隱憂多 善用醫療險做爸爸健康靠山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 ,職場員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達38%,其中男性肥胖比例更高達52.2%,...
市場訊息
<電視座談預告>土壤液化好心驚 正確觀念降低風險
206大地震後,影響最嚴重的台南市區多處出現土壤液化跡象,「土壤液化」成為近期熟悉、熱門的網路搜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