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美國次貸風暴引發全球金融大海嘯,各國股市慘跌,景氣衰退,在這一波經濟危機當中,金融業可謂首當其衝。
台灣壽險業近年最大併購案
名列全球20大銀行之一的荷蘭國際集團(ING),上(10)月驚傳資金短缺,第3季淨虧損5億歐元。雖然獲得荷蘭政府緊急注資,卻也讓ING集團在短時間內決定以6億美元,折合新台幣195億元的價錢,將台灣子公司ING安泰人壽賣給富邦金控集團,成就這椿近年來台灣壽險業最大的併購案。
ING安泰人壽成立於1987年,截至去(2007)年底止,總資產達新台幣6,000多億元,擁有超過220萬客戶,380萬張有效保單,以及8,000多名保險業務人員,是台灣第2大外商壽險公司,規模僅次於南山人壽。
富邦金控則成立於2001年,營運範圍涵蓋銀行、壽險、產險、證券及投信。到去年底止,資產達新台幣1.8兆,在台灣14家金控公司中排名第3,擁有超過300處營運據點及650萬客戶群。
併購後,富邦人壽市場實力驚人
這宗合併案對國內壽險業發展的影響有多大?市場會重新洗牌嗎?先來看看兩家公司現階段的財務與業務實力。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到今年9月底,富邦人壽累計的有效契約保費收入為1,032億700萬元,市占率7.06%,市場排名第4,而ING安泰人壽也有997億900萬元的規模,市占率6.82%,與富邦可謂伯仲之間。
若觀察兩家公司今年拓展業務的新契約表現,富邦今年前9月的初年度保費收入有886億100萬元,市占率為13%,業界排名第2,至於ING安泰雖較富邦略遜一籌,但也有322億900萬元,仍居業界前10名之列。
富邦金控表示,以6億美元併購ING安泰人壽之後,富邦人壽與ING安泰人壽合計總資產將達1兆元,總保費收入市占率提高至13.9%,初年度保費收入市占率增加至17.8%,雙雙名列市場第2,富邦金控客戶數也由650萬增加至870萬。
合併ING安泰人壽後,富邦人壽無論在資產規模、員工人數、保費收入均大幅成長。
深耕銀行通路的富邦人壽,商品結構以利變型商品為主;而以業務員為主力的ING安泰人壽,則偏重於傳統型及投資型商品的銷售。富邦金控表示,合併ING安泰人壽後,將可擴大銷售通路的覆蓋面,使商品結構均衡發展。
台灣壽險業併購浪潮再現?
兩家壽險公司合併後,將對市場造成甚麼影響?會對其他保險公司帶來甚麼衝擊?各家保險公司又將如何鞏固市場地位?
淡江大學保險經營研究所教授郝充仁指出,只要富邦人壽能夠克服與ING安泰人壽合併過程中的種種窒礙因素,就能成功整併,創造1+1大於2的綜效,「勢將引發台灣保險業另一波新併購浪潮。」
郝充仁進一步表示,富邦人壽業務員雖然不多,但是銀行通路銷售能力強,而ING安泰人壽則擁有完善的業務員銷售系統,兩家公司的銷售通路,若真能達到互補,將引發巨大效應,促使其他同樣具有實力的集團爭相仿傚,競逐併購,藉此跨入不同的商品通路。
郝充仁認為,富邦金控此次出手相當迅速、精準。他形容這宗併購案,就像「男追女,在適當的時間採用了適當的方法,雙方一拍即合」。然而,甜蜜期過後總會開始產生摩擦,兩家公司後續如何有效整併?考驗著高階管理者的智慧。
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陳森松則抱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屬於外商公司的ING安泰人壽在台營運期間,引進許多新思維、新做法,有助於拓展本土壽險業者的視野,使台灣壽險業能與國際接軌,一旦ING安泰人壽與本土企業合併後,少了「刺激」,將對台灣壽險業的國際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
對於市場普遍認為兩家公司銷售通路可以達到互補效果的看法,陳森松表示,短期看來的確能夠達到互補的效果,但就長期來說,依然受到富邦人壽高階主管的主導,以及企業文化的影響,屆時是否能夠雙雙在銀行及業務員通路稱霸,還是個未知數。
至於壽險市場版圖的挪移,郝充仁指出,對於其他排名前幾大的公司來說,市占率排名的變動難免會帶來壓力,但各家壽險公司目標客層不同,是否會對銷售造成實質的影響,目前還很難說。
陳森松認為,保險公司要在市場上立足,不能只看眼前,而是要做到「業務經營國際化」、「投資標的透明化」,以及謹守「財務保守穩健原則」,才能讓公司永續經營。
看待併購案,業務員兩樣情
併入本土企業之後,ING安泰人壽的員工是否會因「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而產生「水土不服」的情形?
一名ING安泰人壽資深業務主管表示,併購消息發布當天,所有業務員的確嚇了一大跳,但後續的反應卻是「鬆了一口氣」,因為前不久ING母集團才發生財務虧損,當業務員還在為如何向客戶解釋而大傷腦筋的時候,併購的消息緊接著發布,由於富邦是本土響亮的企業品牌,業務員因此不必再擔心如何解釋的問題了。
這名業務主管指出,旗下業務員對於ING安泰人壽併入富邦金控一事,雖然心中難免不捨,但幾乎都能接受。保戶聽到併購的消息後,大多反應良好,且深具信心,消息發布第2天,進單量又恢復正常,因不希望保單轉由富邦接手服務而辦理解約的保戶少之又少。
也有富邦業務主管表示,併購案消息一出,確實聽到有ING安泰的業務員因擔心外商與本土公司的文化、制度不同,可能無法適應,而有離職的想法,但也有業務員卻認為以後大家都是一家人,業務陣容更龐大,可以互相幫忙。
另一位富邦人壽的業務主管也表示樂觀其成。他說,在金融風暴導致保戶信心潰散的時刻,併購消息的傳出,可強化富邦保戶對公司的信心,並迅速提高社會大眾對富邦人壽的品牌認同度。
不過他也擔心,與ING安泰人壽業務員從對手變成同事之後,秉持自家人不打自家人的原則,便不能再去開發他們的既有保戶,如此將壓縮到原本富邦人壽業務員的市場。
調整心態,提升專業
在這起併購案中,無論是買、賣兩端的業務員,郝充仁建議,往後台灣將和國外的情形越來越像,保險公司合併是家常便飯,業務員必須快速做好自我調適,融入不同的企業文化。他認為,兩家公司合併初期,部分員工的流失、異動不可避免,但雇主和員工之間終究會磨合,找到一個立足的平衡點。
陳森松也建議,站在第一線直接與客戶面對面的業務員,此時更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以增加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ING安泰人壽與富邦人壽合併後,既有的220萬保戶權益是否會受到影響?保戶此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政府監管 保障保戶權益
郝充仁表示,併購案是在主管機關監督下進行,政府必定會要求企業將保戶權益納入優先考量,且保單條款屬於定型化契約,不管是哪一間保險公司接手都無權更動,保戶權益將不會受到影響。因此,不建議保戶在此時將保單解約、轉換或更動,否則只會曝露自己的風險缺口。
陳森松則提醒,雖然富邦人壽無權更動保單條款,但是續期保費折扣等周邊權益是否維持不變?以及未來公司的理賠態度是否產生落差?仍然值得持續觀察。此外,富邦金控是否會將ING安泰人壽的220萬保戶資料,挪做旗下銀行、證券、金控公司業務推展之用,而產生電話行銷、廣告信件等干擾行為,也是保戶需要注意的。
跳脫品牌執著 合需求為首要
郝充仁指出,ING安泰人壽遭富邦金控併購一事也教育社會大眾,保險公司來來去去是很正常的事情,要學著看淡。在購買保險時,不妨跳脫對品牌認同度的執著,回歸基本面,從公司體質、商品本質及服務品質做比較。公司體質是否良好?商品是否合乎需要?業務員服務是否到位?相關問題釐清後,再決定要向哪家公司投保。
富邦金控併購ING安泰人壽之後,引起業界廣泛討論,及社會大眾的關心,但不管是企業還是消費者,在一番激情過後,仍要繼續面對現實。企業主是否該利用這時候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走向永續經營之路?而消費者是否也該重新了解保險帶給自己真正的價值為何?
編輯推薦 | ||
健康醫療百科 躺著滑,35歲頸椎退化成70歲台中一名35歲男子,下班後幾乎天天躺在床上滑手機,同一姿勢維持三小時以上,日前因雙手痠麻無力、肩頸疼... | 財經時勢 大法官:國保遺屬年金補發申請 沒有期限《國民年金法》2016年時修法增訂第18條之1,明訂2016年3月1日之後死亡的投保人,遺屬年金改追... | 人壽保險 赴澳摔傷 意外醫療加強保障暑假即將到來,正值海外打工旅遊旺季。根據外交部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台共有15萬名青年參與海外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