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最近很多人覺得情緒低落。心情不好算是一種病嗎?出現什麼症狀時應該看醫生?因精神疾病就醫或治療時,手中的保單能否派上用場?理賠的條件又是什麼?
由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企劃製作的「理財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日前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守宏,以專業醫師角度,解析精神疾病的判斷與預防之道,同時也邀請遠雄人壽理賠部協理李俐圜,分享壽險理賠實務經驗。
精神疾病分為精神病和精神官能症兩種
股市跌跌不休,精神病患也跟著增加?黃守宏指出,今(97)年以來,股市重挫,到精神科求診的病患也多了一些股市「災民」,主訴多為失眠、坐立難安、心情不好等焦慮症狀。
「精神疾病最大的治療障礙是被『污名化』」,黃守宏認為,許多人擔心到精神科求診會被貼上「精神有問題」的標籤,目前國內不少醫院、診所因而將精神科改名為身心科,「這樣可以讓患者願意主動就醫」黃守宏說。
黃守宏強調,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精神疾病可以獲得不錯的療效,至於如何判斷是否罹患精神疾病?達到何種程度就需就診?黃守宏表示,假設病況已影響個人日常生活作息或職場表現時,建議患者立即就醫診治。例如失眠,如果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就必須就醫找出背後的原因,是否因壓力或情緒過大所致,而不應該自行服用安眠藥,以免濫用藥物。
黃守宏表示,一般來說,精神疾病可分為精神病和精神官能症兩種,其中精神病又分為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妄想症及源自於青少年兒童時期的精神病等,而精神官能症則包括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及強迫症等。
個人的遺傳體質和外在環境是引發精神疾病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每個人體質不同,所能承受的壓力程度也不同,當外界壓力超過一個人抗壓性的臨界值的時候,就可能引發精神疾病。
至於如何評估精神是否出現異常?黃守宏表示,一般可從3方面自我檢視,首先,情緒是否已影響到日常生活運作與職能,包括工作表現、人際關係、社交活動等;其次,生理機能有無受到影響,例如失眠、食慾下降等病徵。此外,回顧這段「心情不好」的時間是否較以往增加,以作為就診或治療的依據。
預防精神疾病復發,長期復健馬虎不得
關於精神疾病的治療,黃守宏舉憂鬱症為例說明,他說憂鬱症又分為重度憂鬱症和精神官能性憂鬱症,兩者雖統稱為「憂鬱症」,但因肇因和病徵不同,治療方式也各異。
其中,重度憂鬱症通常會施以藥物和心理雙重治療,而精神官能性憂鬱症則因牽涉到人格特質因素,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再透過心理諮商與輔導方式,以補強患者人格上的缺失。
黃守宏提醒,「精神疾病會復發」,一旦確定罹患精神疾病,就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必須終其一生面對。他說藥物只能短暫消除患者的症狀,日後的復健工作才是根本解決之道,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什麼年齡層是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險群?以精神分裂症來說,男性的好發年齡介於15至25歲之間,女性則介於25至35歲之間,而憂鬱症或躁鬱症則無論性別,通常好發於20歲左右,其中憂鬱症是年紀越大,罹患機率也越高。
至於好發在6、70歲老人的失智症也被歸屬為一種精神病狀,若病患曾中風或有糖尿病及其他代謝性疾病等病史,也會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初期的失智症症狀有時候會有憂鬱、妄想等外顯行為,之後才會出現一般認知健忘的臨床表徵。
紓發情緒有效預防精神疾病
精神病患是不定時炸彈?黃守宏解釋,通常有藥癮或酒癮的精神病患者較具攻擊性,主要攻擊對象多為熟識的人,例如家人或醫師,嚴重時還會攻擊其他人,甚至自殺、殺人,當患者已有相當明顯精神病徵或開始攻擊人時,醫院一般會予以隔離或約束保護處置。
「隨時審視自己的心理及生理變化,有助於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黃守宏建議,除了前述的自我檢視方式外,若能時時保有開朗、樂觀情緒,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也會大為減低。此外,適量服用維他命B群、葉酸等健康食品,或是透過運動來紓發情緒,也不失為預防精神疾病的好辦法。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防疫新生活~《現代保險》雜誌準備好了‼防疫新生活~ 《現代保險》雜誌準備好了‼
配合政府藝FUN券振興文化產業
7月22日起至《現代保... | 醫療、健康保險 雜費還是手術費 醫療險認定有爭議?投保醫療險就是為了治病更無後顧之憂,但是等到申請理賠,才知道你跟保險公司認為的醫療費用,不一定相同。... | 市場動態 <電視節目>有保險 旅行平安又方便!出國在外人生地不熟,發生意外的狀況也比在家鄉來得更多。舉凡意外受傷死亡、水土不服、行李遺失、天災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