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找回壽險7千億業績彩虹
文/洪淑妍 | 2008.11.01 (月刊)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警告,金融體系瀕臨崩潰」、「金融海嘯未結束,台灣正處颱風眼」、「經濟衰退侵蝕獲利,廠商紛紛裁員」…

一則則描述景氣低迷的斗大新聞標題充斥媒體版面同時,一部由台灣新銳導演魏德聖執導的「海角7號」票房一再破表的新聞,總算還能稍稍撫慰台灣人被景氣傷透的心,從電影中看到一絲希望。

自去(96)年8月美國爆發次級房貸危機迄今,才短短1年,經營陷困的美國第5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轉售給摩根大通銀行、美國政府接管無力清償債務的房地美、房利美,緊接著,美國第4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全球保險巨擘美國國際集團(AIG)傳出財務危機、日本大和生命保險聲請破產。

沒想到,10月下旬,名列全球20大銀行的荷蘭ING集團也傳出資金短絀危機,就在荷蘭政府決定挹注100億歐元改善集團財務的同時,台灣富邦金控同一時間正式宣布與ING集團的跨國投資合作案,將以6億美元併購ING安泰人壽,可以預料,國內壽險業的市占率也將因這起併購案而重新洗牌。

在全球化的國際舞台架構下,這些發生在台灣這個蕞爾小島千萬里外的國際金融事件,當然也重創台灣的金融體系與每一位投資人。

未來,在國際金融舞台下,還潛藏哪些金融危機未爆彈?沒人知道。

台股市值蒸發近6兆元

股市猶如一個國家的經濟櫥窗,可以看出該國的經濟實力與經濟發展指標,台灣經濟體受創程度有多深?從台股市值蒸發的數字不難看出端倪。

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顯示,台股市值今(97)年年初還有20.8兆元,直至第3季結束只剩15.1兆元,至今台股不斷往下探底,谷底之深,無人能說得準。

再來看看台灣保險業。

台灣金融機構資產逾40兆元,保險業的貢獻不少,根據保發中心統計,去年全體金融機構資產總額有40.79兆元,保險業就占了21.9%,有8.93兆元,其中有近9成8來自壽險業,若說壽險業是支撐台灣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一根大柱,一點都不為過,也因此,壽險市場發展的良窳,更是動見觀瞻。

壽險財報6年來首見虧損

在一波波的金融海嘯衝擊下,壽險業受到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根據保發中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整體壽險業今(97)年1至6月稅後損益為負588.03億元,而這也是壽險業整體財報6年來首次出現虧損。

從歷年統計數據來看,整體壽險業自從91年擺脫1.35億元稅後虧損後,表現突飛猛進,92年一下子跳至稅後盈餘474.69億元、93年170.86億元、94年269.60億元、95年399.82億元,直至96年攀上新高,達568.83億元。

不料,全球景氣急轉直下,也使國內壽險業財務操作受到影響,根據保發中心公布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壽險業包括財務、營業收入總額為1兆8,404億元,而業務管理費用與營業支出總額為1兆8,992億元,稅後損益轉為負588.03億多元。

上半年的財報表現已夠讓壽險業嘆聲連連,不料,下半年又爆發雷曼兄弟倒閉、美道瓊指數下探萬點、AIG財務危機、大和生命保險破產等事件,雖然整體壽險業第3季財報尚未正式出爐,一般預料情況並不樂觀。

投資型保單市場走下坡,波及壽險業績表現

在業務面方面,2007年是壽險業最輝煌的一年,單一年度的新契約保費收入高達7,51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事實上,壽險業能有如此佳績,投資型保單銷售亮眼是最大主因。

投資型保險商品91年上市,正逢國人投資理財風潮興起,全球經濟景氣呈多頭行情,在各家壽險公司的強力推廣包裝下,投資型商品成為保險與投資的「綜合體」,大獲消費者青睞,新契約保費收入屢創新高,91年還僅為壽險業帶來79億元的進帳,之後業績突飛猛進,才隔1年,92年即達853億元,94年破千億元有2,085億元、95年再上衝至2,521億元,直至96年躍升近1倍高達4,650億元,占全體壽險業新契約保費收入的6成。

不過,成也投資型商品,敗也投資型商品。

已占壽險業業績舉足輕重地位的投資型商品,卻因為連結金融商品,在這一波波金融危機更是首當其衝,今年第3季結束,投資型新契約保費收入剩下2,923億元。

在全球空頭罩頂的投資環境下,保戶每一個自負盈虧的投資帳戶金額產生劇烈變動,由正轉負,損失慘重,開始對銷售端的業務員抱怨連連,甚至產生齟語,連帶也對一向以誠信自持的保險公司形象大打折扣。

過去景氣大好時,投資型保單確實讓保戶享受到投資獲利的甜頭,保險業務員也從中獲取不少的佣金收入,雙雙沈浸在高獲利率之中。有壽險業界人士就指出,看到有些同業完全忘了自己是保險業務員,非但未幫保戶做好人身財產的風險管理與規劃,還反過頭來幫客戶「代操」,資金進進出出、不斷轉換投資標的。

另一名業界人士也不諱言指出,壽險公司銷售投資型商品,投資部分會另外設立獨立帳戶,美其名是為維護保戶的投資權益,但另一方面也可看成是保險公司將銷售投資型商品的風險轉移由保戶自己承擔,壽險公司從中向基金公司賺取手續費。

業界人士對市場的觀察指出,原本,壽險公司賣的是「保險」,是最能受到民眾信任的金融組織,過去投資人想買基金、債券等金融商品,必須跟銀行買,如果發生問題,投訴窗口也是銀行,但自從壽險業開始銷售投資型商品後,雖然不是基金發行單位,只是從中賺取手續費用,但一旦投資人投資失利,矛頭一定指向保險公司,對保險公司產生不良印象,保險公司的信用與形象也被牽累。

回歸保險本質,力挽狂瀾

值得慶幸的是,歷經上半年空頭市場的洗禮後,從前端的業務員到後端的壽險公司CEO,已經深刻了解「保險畢竟是保險」,保險商品的發展終究必須回歸保險保障的本質。

為了吸引買氣,對市場反應靈敏的壽險公司從下半年起,調整商品與業務發展策略。

雖然民間消費支出下滑,理財投資轉趨保守,但對風險管理需求則轉趨殷切,絕大多數壽險公司回歸保險基本面,主打包括健康險、傷害險、年金險等傳統壽險商品,將過去束之高閣的傳統商品重新包裝改良,標榜可以還本、分紅、利率高於銀行定存,藉此刺激保險消費市場。

傳統商品不「傳統」,現又變身成為最流行的「時尚」保險商品。

觀察銷售傳統商品比重較高的壽險公司的商品策略,大多把醫療險、長期看護險、意外險注入還本機制,強調保險期間不但享有保險保障,繳費期滿還能領回所繳保費總額最高可達1.1倍的滿期金,試圖消弭保戶擔心保費有去無回的疑慮、抑或將銷售重心擺在分紅保單,標榜可以分享壽險公司紅利回饋、又或主打利率高於銀行定存的利變年金,這些都是當前壽險市場上的主力商品。

而回歸保險本質的風潮也吹向過去以銷售投資型商品為主力的壽險公司。據了解,在過去投資型商品熱賣時,就有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高達9成為躉繳保戶,現在,這些公司也開始重視保戶的風險分攤,不但大力建議保戶以定期定額來分散風險,同時強化保戶保障的部位,推出豁免保費附約,讓保戶不幸罹患重大疾病、重殘或身故時,仍能應付風險的經濟缺口。

另一方面,壽險公司業務單位也開始調整業務員的教育訓練課程,帶業務員「重溫」遺忘許久的傳統商品,同時強化業務員對「保險」本質的了解。

壽險業期待彩虹的出現

一位壽險業務主管感概地說,物價高漲,各行各業蕭條,但「醫院」卻是最景氣的地方,由於健保自負項目與金額緊縮,民眾自費負擔增加,但「什麼東西都可以砍價,惟獨醫療費是不能講價的」,因此,強化民眾醫療、人身安全的保障、帶民眾認識保險的重要性,在此時更是每位業務員的職責所在,當然也是拓展業績的策略之一。

「一張保單一世情」、「最穩固的靠山」、「一句承諾,一生的朋友」,句句道盡壽險公司與保戶之間的誠信與承諾,更是壽險公司引以為傲,無價的信用資產,回歸保險本位,善盡風險管理之責,絕對才是壽險業發展最堅實的根基,想必這是每一位壽險從業人員從這波金融危機中最深刻的省思。

只要每一位保險業務員堅守保險崗位,無論未來金融局勢如何演變,寒冬不會太久。就如「海角7號」電影中的經典對白:彩虹總是在雨後出現的,「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








編輯推薦
財經時勢
學保無人接 教育部擬提高保費
學保亂象多,導致壽險公司多半不願承接,除了穩賠不賺、拒賠更可能搭上公司名譽。據悉,目前教育部傾向提高...
市場訊息
富邦人壽:2020全球百大保險品牌 強勢領先、台灣第一 圈粉能力有夠讚 品牌數位好感度調查居雙冠
富邦人壽經營績效廣獲國內外知名機構肯定,近期更獲得兩大獎項:包括連續四年名列國際品牌顧問機構Bran...
市場訊息
富邦產險:中秋雙十連假出遊潮 聰明投保旅平險 快速保障自身安全
中秋、雙十連假即將來臨,許多民眾早已規畫好旅遊行程,準備與家人朋友共度休閒時光;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