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財經時勢
日進台幣470億元的美國壽險業
文/方雪俐 | 2011.12.01 (月刊)

壽險業家數再減 創六十年新低

二○一○年美國共有各種組織形態的壽險業九一七家,較前一年的九四六家減少二十九家,比起全盛時期一九八八年的二三四三家,足足少了六成,保險業家數回到一九五○年左右的規模。

若以組織型態來看,美國壽險業七成五是股份公司,共六九三家,相互公司有一二八家,其他(包括各種互助組織)九十六家。

人口台灣十三倍 壽險外勤台灣三倍

二○一○年美國壽險從業人員約二二三.八萬人,較前一年度的二二四.七萬人略減。全體從業人員當中,從事業務工作者八七萬人,比前一年的八八萬人約減一萬人,內勤則有一三六.八萬人,略多於前一年的一三六.六萬人。

美國人口三億零七百多萬,是台灣二千三百多萬的十三倍以上,而美國從事壽險業務工作者不到台灣目前登錄壽險業務員三十一萬人的三倍,若換算成人口比,則美國平均每三五○餘人有一人從事壽險業務,台灣則每七十餘人就有一人,台灣壽險業務員的密度顯然高出很多。

年金險保費首度突破五成

二○一○年美國壽險業的保費收入合計約五七一○億美元,其中,年金險的保費收入達二九三六億美元,較前一年度的二三一六億元成長近二七%,佔率更從前一年度的四成四提高到五一.四%,寫下首度突破五成的記錄。

健康險保費收入約一七二七億美元,比前一年度的一六六二億元成長約四%,佔率由三二%降低到三○.三%。而壽險則落居最小險種,保費約一○四七億元,較前一年度的一二四六億元衰退近二成,佔率也由二四%降低為一八.三%。

美國零歲人口的平均餘命在一九八六年首度突破七五歲,而當年度年金險保費收入也首度超越過去的主流商品人壽保險,而且兩大險種的差距逐漸拉大,二○一○年年金險的保費已達人壽保險的二.八倍。

二○一○年平均每一名美國人用來購買壽險的費用佔可支用所得的○.七%,低於前一年度的○.九%,而年金則為一.六七%,比前一年度的一.二%再墊高了○.四七%。

平均每天給付 台幣四一三億元

二○一○年美國壽險業所有的支出當中,有六三%是各項保險給付,比例低於前一年度的七四%。

而當年度各項給付合計四九七一億美元,較前一年度的五○七一.二億美元減少約二%,平均每天給付十三.六億美元,約台幣四一三億元,低於前一年度的十四億美元,即台幣四二○億元。

而壽險業的給付當中,年金保險佔了近五二%,達二五六九億美元,較前一年度的二五二五億元再添四十餘億,健康險的給付金額約一二二五億元,與前一年度的一二二○億美元相當,壽險則為一○八七億美元,較前一年度的一二二○億元減少一成二。

壽險、健康險與年金險的佔率變化,充分顯現像美國這樣的先進國家,民眾對壽險商品的應用,已逐漸從照顧身後的責任,移轉至照顧自己本人的醫療與老年生活所需,是典型的「一個人的經濟」現象。

而在人壽保險的部份,身故給付約五八四億美元,佔五三.七%,其次為解約金三三六億元,佔三一%,紅利一三三億元,約一二%,滿期金則僅五.四億元,佔率不到○.五%,顯示美國人投保壽險的主要目的是身故之後給家人的給付,而非活著時自己領滿期金。

團體健康險給付 高於個人險

相較於台灣團體險的發展緩慢,美國企業利用團體保險照顧員工的風氣很值得台灣企業主參考。

以二○一○年的給付為例,美國壽險的身故給付約三九○億元屬個人件,一八九億元屬團體件,達個人件的四成八;年金給付四三三億元屬個人件,二五○億元屬團體件,約為個人件的五成七;健康險給付的對象屬團體件者,高達六八四億元,更是個人件五三六億元的一.三倍,顯見團體險已然成為企業照顧員工健康需求最重要的方式。

二○○七年出生的美國人預估平均餘命有七九.一歲,比一九○○年四九.二歲多出二八.七年。而一個在二○○七年退休的六五歲男性,平均餘命還有一七.二年,女性還有一九.九年。平均壽命以及退休後的日子延長,自然使得用來照顧自己的商品包括年金與健康險日受重視。

高齡化是全球共同的趨勢,而美國壽險業在商品比重的挪移,正是各國利用壽險業的商品面對此一情勢最好的參考。

(本文資料來源:2010 Life Insurance Fact Book, ACLI )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安聯人壽:領先業界 安聯集團亞太區攜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 推出為期半年培訓課程 培育精英級國際保險業務人才
安聯集團亞太區(AZAP)宣布與全球最聞名的商學院之一–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
醫療、健康保險
創新「補充性健保」 商保與健保合作契機
《現代保險》雜誌創辦人黃秀玲教授,去(二○二二)年十一月中接受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
財產保險
科技廠專利遭侵權 無險可保
近年國際科技廠專利侵權案層出不窮,手持裝置(智慧機、平板)興起後,專利戰鼓更是愈敲愈響,其中又以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