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剛看到新一波健保DRG的規範,Fournier's gangrene(壞死性筋膜炎)住院天數十三天,Fournier's gangrene常見於糖尿病或免疫不全的病人,整個會陰部和鼠蹊部潰爛壞死,充滿惡臭的組織液非人的氣息,是整型外科、泌尿外科和直腸外科的夢靨,住個三、四週以上是家常便飯,能順利出院要阿彌陀佛,今天健保局要你十三天內治好它,讓他出院。天啊!制定這東西的人,良心一定被狗吃了,……健保就是不願意留點尊嚴給願意為急重症付出的人嗎?一定要勞心、勞力,再懲罰賠錢,才是該得到的對待嗎?」
這是一位整型外科醫師在醫勞盟臉書上對健保DRG制度的沈重控訴,一字一句盡是第一線醫護人員對重症患者醫療品質的憂心,以及對健保DRG給付制度的無奈。
什麼是DRG?以往政府會訂定各醫院的健保總額支付上限,在該上限內「實支實付」。2010年實施的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住院診斷關聯群,則是在健保總額架構下,採「同病同酬」的方式,每一種疾病都有固定的醫療給付金額,因此又稱為「包裹式給付」。
DRG一口價,治療重症恐賠錢
以盲腸炎手術為例,不管患者的傷口有無感染或是否有其他重大疾病,也不管是否有腹膜炎須長期住院,DRG都是一口價,每次給付醫院4800點,若收治的是高齡、孕婦或症狀複雜的高風險病患,醫院恐怕不敷成本。
為讓醫師了解收治的病患究竟是賺是賠、每位病患還有多少醫療點數可用,醫院開始將前來求診的病患分級,只要將電腦系統打開,病患的評等立刻出現,A、B1是賺錢區,B2、C是賠錢區。醫師巡病房時,護理師甚至會在一旁提醒,哪個病患的DRG即將超標,要醫師「省點用」。
根據健保署規劃,DRG總共分為五階段逐步擴大實施,四年前第一階段上路,共納入164項疾病,今(2014)年七月一日起,DRG邁入第二階段,擴大將循環系統、骨骼肌肉系統、妊娠生產與產褥期、生殖系統等237項相關疾病納入DRG,預估影響人數超過三十萬人,不但適用範圍更廣,且納入許多急重症,讓國內急重症醫師急得跳腳。
以心臟外科為例,DRG第二階段上路後,心臟外科幾乎九成以上手術都被納入,如果病患同時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瓣膜手術、心導管手術,醫院平均虧損4萬9849點,偏偏此類病患代表病情比較嚴重的一群,不少醫師疑質,DRG制度似乎在暗示醫院不該救治這些重症病患。
站在健保署的立場,導入DRG是為了減少醫療浪費,控制醫院支出,但卻忽略了醫療現場複雜且糾紛多,用簡單的疾病編碼與定額給付把醫療行為規格化,等於鼓勵醫院收治病情單純的患者,把病情複雜、不符合DRG規格的重症病人拒絕在醫療大門之外。
良醫kuso公告,拒收危險孕婦
醫界對DRG的抗議聲浪不斷,一位婦產科醫師指出,健保DRG對重症醫療形同一種牽制,讓醫師喪失了專業裁量權,無論開藥、做檢查,還是進行手術,都無法把病患需求放在第一位,而是優先考慮哪一種治療方式最省錢,收治哪一類病患才不會被醫院倒扣薪水,根本是「獎賞看輕症、處罰收治急重症」。
曾經被周刊評選為百大良醫的台大婦產科名醫施景中,日前也在個人臉書PO出kuso診間公告,要求危險孕婦自行轉院,或找健保署就醫。雖然只是玩笑話,卻道出許多醫師對DRG制度的不滿。
醫療改革基金會也警告,DRG制度下,面對複雜度較高的急病重症,醫院經營者可能以利潤為考量,要求醫護人員以「沒病床」、「設備及人員不足」為藉口,逃避需大量照護人力、醫療器材、藥品及使用昂貴檢查儀器的病人。
此外,部分醫院為避免醫療費用超出DRG給付上限,利用醫療專業藩離,逕自減少復健、語言治療、物理治療等亞急性治療,或者將住院病患轉移到門診處理,甚至留待下次住院再處理,都有可能影響病患的醫療權益。
醫療資訊不對等,病患怎知成人球?
對於醫療人球或醫療縮水的疑慮,健保署回應表示,病患出院後三天內再去掛急診,或是出院十四天內因同一疾病再度住院,健保都設有監控機制,民眾若有疑慮,亦可向健保署申訴,外界不用過度擔心。
不過,針對健保署的聲明,馬上有醫師打槍表示,「醫療是很專業的,在資訊不對等的狀況下,大部份的病人連DRG是什麼都不清楚,如果醫師的話術又十分純熟,病人怎會知道自己成了『人球』?」
舉例來說,一位病患在醫院做了很多檢查之後,醫師說「你現在的狀況不適合開刀,最好先吃藥觀察一段時間,如果二週後沒有改善,再來門診排手術。」表面上是為了病患好,但實際上可能是治療該疾病的DRG點數不夠用。
此外,一項DRG只給付一種主要病症,如果醫院同時申報二項DRG,其中一項可能會被健保核刪,為避免虧損,有些原本可同時執行的手術,患者可能會被勸說改天再開,而這個「改天」往往是十四天後,以避免健保「十四天內再入院」的管控。
例如,一位病人同時有黃斑部病變及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雖然二者都是小手術,但因健保點數不夠用,因此醫師可能會先醫治其中一項,想個理由請病患出院,過一陣子再入院接受另一項手術。如果醫師沒有做好病患篩選及把關,導致醫療費用超過DRG的支付標準,還會被醫院罰扣薪水。
健保給付縮水,備妥醫療險才安心
一位外科醫師忿忿不平指出,醫療本身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但DRG並未將醫療變數納入考慮,一旦治療到病情較嚴重的病人導致虧損,醫師可能被倒扣三、五千元的薪水,收治十個重症病人就要賠三、五萬元,還會被叫到醫院的會議上自我檢討,說明為什麼把病患做到賠錢。
此外,許多私人醫院對醫師採一年一聘,就算醫師願意不計成本替病患治療,隔年仍可能被醫院要求走路。未來DRG擴大實施第三~五階段,可能迫使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等五大科醫師出走,成為壓垮基層醫師的最後一根稻草。
面對醫界大力反對DRG,健保署也不甘示弱的端出財務報表指出,2010年DRG制度上路後,大幅減少健保醫療支出,2012年健保財務總收支由負轉正,出現盈餘二百多億元,去年更在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挹注下,讓全民健保大賺八百多億元,創下近十年最高盈餘紀錄。
健保獲利固然值得肯定,但這些漂亮數字背後代表的恐怕是DRG不斷壓縮醫療費用,甚至犧牲重症病患醫療權益的扭曲現象。健保醫療問題盤根錯節,如何改善給付制度不是一般民眾能夠決定,但面對健保醫療費用不斷縮水,唯有及早規劃完善的商業醫療險,才能避免自己及家人成為政府節約開銷下的犧牲品。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國泰人壽:「大腹翁小腹婆」減重活動 邀請保戶參加
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全國43%人口為過重(24≦BMI<27)與肥胖(BMI>27),... | 調查&排名 上半年哪家壽險公司分期繳保單賣最好?保險局出手管控高利儲蓄險後,今(2020)年分期繳保單賣得如何?來看看上半年哪一家壽險公司的等價保費... | 市場訊息 康健人壽:建議利用定期險提高保障做為媽媽健康後盾 用保障傳達感恩的心身為家庭重心的媽媽總是無時無刻守護著家人,除了打理生活中的大小事,最希望心愛的家人平安健康,因此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