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佔率不到3﹪的外資公司 將是中資保險業發展的一大隱憂?
文/高飛(中國資深保險從業人員) | 2005.04.01 (月刊)

2004年,中國保險業的保費總收入達4,318億元人民幣(以下保費收入單位皆以人民幣計),比前年增長11.3%;其中,財產險業務增長加快,保費突破1,000億元,達1,124億元,同比(與去年同期比較)增長25.4%。其中,來自汽車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拉動了財產險業務的快速發展;至於人身險業務增長趨於平穩,保費收入3,193億元,同比增長7.2%。

而在壽險、財險業務雙雙增長下,保險公司總資產比2004年初增加2,730.7億元,達11,853.6億元。而保險資金運用總量部分亦呈現較快的增長,資金運用餘額11,249.8億元,比年初增加2,871.3億元。至於保險仲介市場持續穩定發展,通過仲介收取的保費收入達2,902.7億元,占總保費收入的67.2%。

壽險、財險市場大半江山 依舊是傳統三巨頭的天下

從表1可以看出,去年中國各家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排名,其中,中國人壽股份以1,497億元穩居龍頭地位。平安人壽和太平洋壽險分別以549億元和345億元分列壽險業的第2和第3名。財產險保費收入部份,中國人保財險股份以653億元的保費收入奪得財險榜首,而太平洋財險和平安財險則分別以138億元和106億元位居財險業的第2和第3把交椅。

從保費收入的排名看,市場格局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依然是傳統的三大巨頭分別佔據壽險和財險市場的大半江山,但由於其他中小型保險公司加快擴張速度,因此市場的集中度也正在下降。如壽險市場,三大巨頭的市場份額已經從原來的95%降到了75%以下,而財產險市場三大巨頭也從90%左右降到了80%以下。隨著今後市場主體的繼續增多,這一趨勢仍將繼續發生變化。

2004年在中國的外資公司保費總收入為97.94億元,佔保險市場份額的2.27%。其中壽險保費為84.34億元,財險保費13.60億元,分別占壽、財險各自市場份額2.64%和1.21%。在排名上,友邦、信誠和太平洋安泰位列壽險前3名,廣電日生則以365萬元位居最後,美亞、民安和東京海上位列財險前3名,位居最後的是236萬元的利寶互助。

橫向拓寬與縱向延伸 鼓勵保險業走向良性發展

在過去的一年裏,大陸「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兩個文件出臺和實施,標誌著作為中國養老體系的第二支柱開始正式建立。不過,新的年金制度確立的信託模式與保險公司以往提供年金產品的契約模式大不相同。按照該辦法,保險公司只有成立專業的養老金公司才能受託管理企業年金。而此前,平安養老金公司獲得當局的開業許可,這意味著大陸保險企業參與企業年金的受託管理又向前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

另外,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開設也在2004年得到進展。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做為大陸管理資產最多的金融企業在去年6月掛牌後,接著是中再吸收集團下屬成員、瑞再及禧福投資參股獲准成為中國首家外資參股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另外,還有多家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公司都在申請設立之中。下一步,保險公司是否需要利用資產管理公司壯大保險產業鏈還不得而知。但事實上,從資產管理公司自身的發展來看,就存在尋求新業務渠道的驅動力。而保險企業競相成立資產管理公司表明的是,大陸保險業的觸角已經伸向相關領域。在金融混業的發展趨勢下,保險公司也不掩飾其欲打造金融保險集團航母(營運中心),與外國金融保險集團抗衡的雄心。到目前為止,已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平安、中華聯合、新華等多家公司成立或獲准成立保險(金融)集團、控股公司。開放最早、恢復歷史最短、規模也遠不及銀行業的保險業在開放市場的壓力下,紛紛拉開民族保險業金融集團發展的陣容。

同時,監管部門也鼓勵保險公司向專業保險領域開拓。這一方面是基於滿足人們多樣化的保險需求考慮,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欲借此引導保險公司擺脫在單一產品上惡性競爭的局面,走向良性發展道路。2004年幾家專業性保險公司脫穎而出,例如中國人保健康險公司也已獲准開業。

銀行代理業務萎縮 肇因壽險業力圖轉型

2003年,壽險業通過銀行渠道銷售的保險業務高速增長,銀行代理保費收入達到764.91億元,佔人身險銷售渠道的比例上升為25.57%,比2002年提高8.49個百分點。此舉表明,銀行代理業務是2003年人身險業務增長最主要的拉動力量。到了2004年,銀行業務呈現萎縮現象;銀行代理保費收入為638.72億元,佔人身險銷售渠道的比例下降為20%,這是因大陸的銀行代理業務具有極強的儲蓄性質,和銀行存款、資本市場上的部分產品有相當高的替代性,一旦資本市場產品收益率或銀行存款利率高出銀行代理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就必須分流這部分資金。

此外,來自壽險公司在產品結構自發進行的戰略調整,亦是銀行業務萎縮的原因之一。平安率先壓縮銀行代理網點就是為了防止銀保業務大起大落。同時,鑒於躉交產品對大部分資本實力不充足的保險公司來說,負擔大不利於保險公司長期發展,於是部分公司開始有意識地引導銀保產品轉型。2004年大陸保費結構中短期躉交產品所收保費的比例已有所下降。2004年前9個月期交(指分期繳納)產品的保費比前年同期增長了2%,結構調整的效果初步顯現。從下半年開始,更多保障性產品,投資性產品開始搬上銀行櫃檯,保險公司也開始探索與銀行相互補充而非替代的新型合作模式。

責任險試點、意外險兼營 為財險拓展創新機

財險業雖然仍沒有走出車險、企財險、貨運險幾種單一險種的競爭局面,尤其車險仍佔有絕對份額,有的公司比例高達60%以上並且仍進一步提高,但是車險改革效果不斷顯現,並成為推動2004年產險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例如中國人保財險在2004年曾多次調整車險費率,帶動了車險市場的價格理性上升。同時,有關責任險的試點也陸續在重慶、深圳、北京、吉林等多個省市重點推廣。還有屬於「第三領域」的人身意外險自去年起壽、產險可同時經營後,也為產險公司的業務增長拓寬了市場。

保險公司整體戰略轉型 保險業由粗放轉向集約

除了顯而易見的產品結構調整之外,保險業在2004年還進行了組織形式、經營策略、銷售渠道、業務管理體系等多方面的調整。在組織形式上,國有獨資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公司進行股權結構調整,單一的專業公司逐步邁向金融控股集團發展。在經營策略上,保險公司由注重經營規模轉向注重經營效益,由注重保單管理轉向注重客戶關係管理,由注重推銷轉向注重服務。在銷售渠道上,銀行保險成為新的競爭領域,個人代理人制度開始受到挑戰,保險公司對各種銷售渠道開始進行整合。就業務管理體系的調整,由分散管理趨向集中管理發展。

保險公司的戰略轉型使2004年的大陸保險市場的增長方式呈現出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特點。而在保險公司戰略轉型背後,更深層次的動力來自於保險公司體制的轉變。2003年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在海外上市,直接激發了居於市場壟斷地位的兩家保險企業在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上轉變,意味著保險公司必須接受市場規則,正視公眾監督。

大陸的保險監管也正由注重市場行為監管轉向注重償付能力監管,迫使保險公司,特別是壽險公司在業務發展中開始注重公司的償付能力。保險業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超過了管理能力、服務能力的增長速度,這個差距使得整個行業面臨著業務虛增的危境。保險公司的戰略調整不僅將使整個行業平穩過渡,同時也為今後大陸全行業的穩健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005年中國保險業的主題 發展與結構調整同步進行

保險業在2004年的發展中取得一定成績,但也仍然存在很多發展中的問題。例如財險業中,儘管市場總體趨於理性發展,但仍有不顧業務質量削價競爭的現象,而壽險業中,儘管結構調整貫穿全年,但仍有保險公司在本身償付能力面臨考驗的情況下,一段時間裏還在為單純擴大規模推動躉交保單銷售。而銀行保險中一些誤導現象也依然存在……,表明了結構調整和體制轉型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繼續。但保險業如何在調整中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協調好業務發展和機制轉變的關係,是目前各家中資保險公司普遍面臨的問題。

經過「入世」3周年的過渡期之後,中國保險業已經走到了全面開放的關口,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團險和健康險領域從2005年起已向外資敞開大門,所有地域限制也已解除,因此在新的一年裏,中國保險業將面臨一個經營主體更多,競爭更加激烈的保險市場格局。可以想見的是,發展以及結構調整將是2005年中國保險業的主題。

外資擴張勢頭強勁 將是中資未來發展隱憂

大陸保險業的轉變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深入。雖然2004年底,在中國的外資公司(含財險及壽險)總保費收入僅佔2.27%,以至於在市場上,中資公司並沒有直接感受到來自外資的強大競爭壓力和正面衝突。但是中資保險公司高層並不諱言,外資公司以及來自香港、臺灣等經營管理者們的經營理念、思想與管理方法,已經開始影響中資公司經營管理人員和整個市場,加大了內地經濟體制改革的力度、廣度和深度。

再者, 2005年中國保險業將迎接入世後的過渡期:政府已經沒有對中資保險公司的明顯保護政策。加上一向以穩健思路為經營理念的外資公司並不注重市場份額的擴大,一直著力於基礎的充實,他們將在未來的時間顯現出強力的發展後勁。事實上,在開放比較早的廣州和上海,外資已經顯現出這樣的特點。尤其是直接體現保險公司成長性的新契約保單指標,外資的市場份額在廣州和上海分別達到了60%和50%,這樣的成績還是在外資業務受到嚴格限制的條件下取得的。

由中國保險業發展的進程觀察,2005年將是大陸中資保險公司艱苦發展的一年。對內要在2004年結構調整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對外要迎接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2005年更是中資保險公司發展的關鍵一年。抓住這樣的戰略機遇期,推進改革,同時不放棄核心市場的發展,才能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少子化衝擊,保險大數法則恐失靈
大學錄取率考試入學分發昨(6)日放榜,錄取率95.73%創近5年新高,然而錄取人數僅5萬多人,較99...
市場動態
林佳龍身家3億元 盧秀燕年繳保費逾340萬元
【本文重點】根據監察院最新資料,前台中市長、現任交通部長林佳龍,以及現任台中...
財產保險
開車突起火 車體險、駕駛人傷害險皆賠
一名年約50歲的盧姓駕駛開車行經五楊高架南下路段時,發現引擎蓋冒煙,趕緊將車輛停靠路肩,沒多久車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