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件人姓名: | |
| 收件人Email: | |
| 寄件人電話: | |
長期受耳鳴所苦,當心可能是腦血管病變!一位50多歲女性,長期耳朵都會聽到規律的咻咻聲,導致睡眠品質低落,近日發覺這樣的聲音愈來愈大,之後開始出現眼睛腫脹,就醫後診斷出內頸動脈海綿狀竇廔管(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未及時治療可能造成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放射線診斷科主任呂岳勳指出,頸動脈海綿狀竇廔管引發原因很多,較常發生在頭部外傷患者身上。患者受傷時,顱內的內頸動脈破裂,動脈裡的血液就會流到旁邊的海綿狀竇,因此稱為「頸動脈海綿狀竇廔管」。其他原因也可能是小中風後血管重新生長,或其他不明原因。頸動脈海綿狀竇廔管的症狀包括,眼靜脈壓力變高、造成眼睛附近的血流回流不良,眼睛結膜紅腫,嚴重者會眼球突出、甚至視力障礙,最後壓力持續增大可能也會造成後面腦部的水腫,甚至還會出血性腦中風。

呂岳勳指出,頸動脈海綿狀竇廔管較典型的症狀有眼瞼、結膜、及眼眶充血、水腫;脈動性眼球突出;眼眶雜音及耳鳴聽到規律的咻咻聲;感覺有如內部腫脹的頭痛;複視,眼球轉動受限,以及青光眼、角膜炎、視網膜及視神經的缺血,並造成視力受損,此時未接受治療的患者約有90%會失明。
海綿狀竇因為裡面有四對腦神經,而且接收整個腦部與臉部的靜脈回流,所以一旦局部壓力增高造成血液回流不良,就會隨著廔管的嚴重程度發生以上症狀。輕微廔管可以在幾個月內有機會自行恢復,但是瘻管大到一個程度之後,就無法自行關閉,此時沒有進行治療的話,症狀可能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嚴重,廔管附近血管不正常分佈狀況也會越來越複雜。
呂岳勳表示,診斷頸動脈海綿狀竇廔管,不需施打顯影劑的磁振造影腦部血管造影(MRI+MRA),是一個適合的影像初步檢查。如果在磁振造影腦部血管造影上看到不正常顯影的靜脈,需要住院安排血管攝影做確切診斷。血管攝影為侵入性檢查,可以確實看到瘻管相通的位置與嚴重程度,並訂定治療計劃。確診後同樣從腹股溝經股動脈及股靜脈將金屬線圈(GDC)植入腦部血管或靜脈竇來關閉瘻管,以改善症狀。
|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國泰人壽:首創高CP值長照實物給付保單 強勢推出臺灣老了,我們準備好了嗎?臺灣正面臨兩大人口問題的考驗,第一是人口老化,國發會推估2026年我們將邁... | 市場訊息 臺灣銀行:臺灣銀行行慶購物滿額贈活動開跑!臺灣銀行為慶祝69週年慶,特舉辦「臺銀愛相隨,伴您永久行」活動!
凡於104年5月16日至10... | 市場訊息 摩根投信:貿易戰爭煙硝味四起 快替資產架設保護網全球波動度持續向平均值靠攏,特別是自5月以來的中美貿易戰爭衝突增溫,包括美國對中國、印度與墨西哥等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