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寒假期間孩子待在家中的時間較長,有更多機會使用電子產品打發時間,除了造成視力變差、影響腦部發展及認知發展、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與影響社交溝通能力外,更甚者因耗費大量時間玩電動玩具遊戲,影響其他日常生活安排。為此醫師特別提出呼籲,請各位家長注意家中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狀況,合理規劃玩電玩遊戲的時間,並與孩子溝通共同擬訂可行的假期目標,養成規律作息,讓孩子能度過一個充實健康的寒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許瑜真說,近年電動玩具遊戲推陳出新,除了傳統的掌上遊戲機、大型電玩(街機、機台)、電腦、電視等媒介外,手機遊戲也逐漸成為市場主流。隨著網路的普及,線上遊戲提供玩家不同於現實生活的另一種互動管道。而使用介面的改良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讓越來越多的幼齡孩子有機會開始接觸電子產品,自然也增加了孩子玩電玩的比例。
在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11)草案中,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納入危害精神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狀包含:無法掌控玩電玩的時間、電玩的優先程度日漸增加,甚至取代其他日常生活的事情、即使出現負面後果仍無法停止玩電玩。若上述症狀影響到其個人、家庭、社會、教育和職業等各方面,且時間持續超過一年,則可能被診斷電玩失調症。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在打電玩的孩子都會電玩成癮,世界衛生組織也聲明估計將被診斷電玩失調症的只有一小部分的玩家。大腦接收螢幕上高強度、快速、新奇有趣的訊息後,腦中的紋狀體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增強自我回饋迴路,進一步形成「成癮」狀態。然而,即使未達成癮的程度,長時間面對螢幕除了對視力的影響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同時,對於腦部發展及認知發展、睡眠、注意力問題、心理社會健康等方面皆有顯著的影響。因此,美國兒科學會也開始明確建議兒童青少年的螢幕使用時間。
建議的螢幕使用時間
- 1歲半以前:不建議接觸除了視訊以外的螢幕電子產品
- 1歲半~2歲:家長陪伴觀賞高品質節目/Apps
- 2~5歲:小於1小時/天,建議勿單獨使用
- 6歲以上 在不影響到睡眠、體能活動的情形下,家長應與孩子約定使用螢幕的種類與時間
延伸閱讀
歡迎加入<現代保險Fb粉絲團>&<現代保險LINE@好友>,每天接受最新保險、健康資訊!
編輯推薦 | ||
公、勞、農、健保 退勞保一年後身故 25年年資還可領老年給付?竹北羅太太問
我先生今(106)年52歲,在電子廠上班,去年7月因不願被調到重慶工作而離職,當時他... | 市場訊息 健保署:花蓮0206地震災民 健保署貼心關懷花蓮0206地震,對當地災民在身體或心理上造成重大傷害,如情緒低落、失眠等,或慢性病患者中斷服藥情況... | 市場訊息 兆豐銀行:邀職棒球星下鄉指導 協助偏鄉孩童棒球圓夢兆豐銀行為協助偏鄉少棒學童圓夢,11月25日特別邀請剛獲得中華職棒31年總冠軍「統一7-ELE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