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直腸癌高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的第3名,僅次於肺癌與肝癌,96年因癌症死亡的4萬306人中,大腸直腸癌就占了4,470人,比例將近11%,也就是說,每100個罹癌死亡的人當中,就有11人是被大腸直腸癌奪去性命。
究竟大腸直腸癌有甚麼初期癥兆?哪些人是高危險群?哪些治療藥物或方法是目前健保不給付的?
勿忽略腸胃不適、排便習慣改變的生理警訊
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吳志雄指出,腸胃不舒服就是一種生理警訊,無論是吃飽後引發腸胃不舒服、排便顏色異常、排便習慣改變,或體重明顯減輕等症狀,都是罹癌前兆,應該馬上找專業醫師診斷,千萬不要以為忍一忍就沒事,或隨便買成藥吃,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關於大腸直腸癌的初期癥兆,吳志雄進一步說明,如果在空腹的時候感到腸胃不適,可能是潰瘍引起,但如果是在吃飽後產生腹脹、腹痛等症狀就比較令人擔心,此外,當大便變得比鉛筆還要細,或是出現整天想排便卻又解不出來的「裡急後重」等症狀時,就該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若是出現血便,則要從血液的顏色及出血量來判別,吳志雄表示,血液呈鮮紅色代表從很低的地方流出,有可能是痔瘡。如果呈現暗紅色,表示血液從比較高的地方流出,由於較高的地方不會有痔瘡,因此就有可能是「比較不好的東西」。此外,痔瘡的出血量較大,癌症造成的出血則是慢慢流,量也比較小。
大腸鏡檢查,健保採選擇性給付
吳志雄指出,透過大腸鏡檢查,可以及早發現病症,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他說,大腸鏡是把一條長達1.5公尺的軟管從肛門伸進大腸,屬於侵入性檢查,不過,由於醫療技術進步,檢查過程幾乎沒有感覺。
吳志雄以自身經驗為例表示,去(97)年他進行大腸鏡檢查前,身體雖然沒有任何異狀,但檢查結果竟然發現大腸裡面長了一顆2公分大的瘜肉,他慶幸自己能夠及早處理,如果沒拿掉,2、3年後可能就會轉變成癌症。
可惜的是,健保並未把大腸鏡篩檢列入給付項目,民眾必須自費。吳志雄指出,除非經由專科醫師診查,認為有相關症狀必須進行篩檢,或是曾經動過瘜肉切除手術,或潰瘍性大腸炎患者,健保才會給付大腸鏡檢查。
嗜吃紅肉增加罹癌機率
至於大腸直腸癌的好發族群,吳志雄指出,大多在4、50歲以上,且此類癌症和基因有相當的關係,有家族病史的人一定要特別留意。至於曾經罹患過大腸直腸癌的人,續發的機率也有6%。此外,潰瘍型大腸炎患者,由於大腸持續慢性發炎,同樣屬於罹癌的高危險群。
飲食習慣方面,吳志雄表示,早期農業社會,國人食用較多蔬菜水果攝取纖維,可刺激大腸反射,幫助排便。但在飲食西化後,食物中肉類比重愈來愈高,尤其牛、羊、豬等紅肉會將人體的膽酸變成致癌物質「次級膽酸」,嗜吃紅肉,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較高。
醫療技術進步減輕手術後遺症
關於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法,吳志雄表示,以往罹患大腸直腸癌大多要做人工肛門,不過在「人體釘書機」發明後,除非是離肛門口僅3、4公分的直腸癌,必須在肛門收縮肌拿掉後,以人工肛門輔助,否則都可以用人體釘書機把腸子接回去。此外,腹腔鏡的發明,更能夠把原本20公分長的手術切口,縮短為3公分,有效減輕術後疼痛。
許多病人在得知罹癌後,往往會逃避不願就醫,結果反而延誤病情,導致癌症轉移,吳志雄表示,當癌細胞轉移到淋巴腺後,大腸直腸癌就直接跳到第3期,而必須做化療,若是沿著血液轉移到肝臟,則已經是第4期癌症,只能以姑息式療法幫助病人維持基本生活品質。
除了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吳志雄提醒,適度運動及定期檢查,都能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此外,他呼籲罹癌病友要坦然面對,找一個好的醫師討論病情,尋求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並且在治療過程中與醫師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一起走過這段困難的旅程。
編輯推薦 | ||
健康醫療百科 禽流感蔓延 洗手、熟食保健康禽流感疫情不斷擴大,據行政院農委會防檢局統計截至本月25日,陸陸續續有13個縣市爆出疫情,並已執行3... | 市場訊息 東森保代:回饋社會傳遞愛與關懷 榮獲「信望愛社會責任獎」優選東森人身保險代理人公司今年在第20屆保險信望愛獎保經代通路中,獲得社會責任獎優選,董事林登裕親臨會場... | 市場訊息 施羅德投信:投資歐股 你不能不知道的3件事
歐洲企業今年可望有兩位數盈餘成長
歐股年初至今已有15%的漲幅(資料來源:彭博資訊,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