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公、勞、農、健保
職災勞工的權益
文/沈玉芬 | 2009.06.01 (月刊)

老賴在一家製造纖維板的工廠工作將近20年,去(97)年12月被醫師確診罹患第3期鼻咽癌,經過化療後已無法進食、說話也不清楚,只靠喝流質東西維生。

今(98)年5月工廠替老賴申請到勞保第3級失能給付(就是原來的殘廢給付),老賴的月投保薪資是4萬元,第3級失能給付為840日,因此共領到112萬元(840日÷30×4萬=112萬),之後老賴的勞保就被退掉。但老賴的醫師懷疑,老賴的鼻咽癌可能是長期接觸製造纖維板的甲醛導致,應該算是職業病。

如果老賴的鼻咽癌確定是職業病,在勞保給付上有何不同?除勞保外,老賴還能申請甚麼補助?該怎麼做呢?

勞保職災給付都優於普通事故

勞工保險分為普通事故保險與職業災害保險2大類,普通事故保險提供生育、老年、傷病、死亡及失能5大給付,而職業災害保險除了傷病、死亡、失能3項外,還包括職災醫療給付。

勞工如果是因為職業傷害或職業病導致的體傷或死亡,在勞保給付條件與標準上都比普通事故優惠。

死亡給付

勞工因普通事故死亡(指非因執行職務或上下班的事故所致),除了5個月喪葬津貼外,遺屬津貼是按被保險人加保年資長短分別給付10個月(年資未滿1年)、20個月(年資滿1年未滿2年)或30個月(年資滿2年);如果是職業傷害或職業病導致,則不管年資一律給付40個月的遺屬津貼。

若是選領今年1月才實施的年金的話,職災事故除了與普通事故一樣按月領遺屬年金外,還可多領一筆10個月的「職災補償金」。

失能給付

失能給付也一樣,職災失能比普通失能可多領50%,若選擇領失能年金,則可多領20個月補償金。譬如普通事故(譬如假日發生車禍)導致的第3級失能,依給付標準勞工可領840日給付,但若是職災事故所致則可多領50%,即1,260日【840日×(1+50%)=1,260日);若選領失能年金時,則職災失能另外還可多領20個月的「職災失能一次補償金」。

傷病給付

傷病給付是補償勞工傷病期間的薪資損失,因此傷病期間的認定便決定給付金額的高低。若是普通傷病僅提供「住院期間」的薪資補償,若是職災事故則除了住院期間外,「門診與復健」等治療期間也包括;至於補償的金額與期間,普通傷病補償50%投保薪資、最長1年,職災則補償70%、以2年為限,但第2年降為50%。

職災醫療給付

自從全民健保開辦,為避免重覆,公勞農等社會保險的醫療給付就都停止,唯一例外的是勞保的職災醫療,主要是因為職災事故牽涉雇主的補償責任問題。

因此,勞工若因工受傷或罹患職業病就醫時,除了可以用健保身分外,也可以選擇用勞保職災勞工身分。選擇用勞保身分就醫會比用健保身分有利,主要在於勞保不用繳交健保所規定的部分負擔醫療費用,而且住院前30日的膳食費可以減半。

要用勞保身分就醫,必須拿「職災醫療書單」辦理,若來不及也可以先向醫院聲明後,7日內再補送職災醫療書單向醫院拿回代墊的醫療費用。如果因特殊狀況7天內無法補送醫療書單,也可以在就醫後6個月內提出辦理。

除勞保給付還有職災津貼與補助

除了勞保的各項職災給付外,91年通過的「職災勞工保護法」也提供各項津貼與補助,而且包括沒有參加勞保的職災勞工。

現行職災保護法提供3大津貼與3大補助,包括職業病生活津貼、身體障害生活津貼、職業訓練生活津貼,及看護補助、器具補助、家屬補助。此外,對於沒有參加勞保的受僱勞工,若發生職災時雇主沒有提供足額的補償時,也可先向勞保局申請殘廢補助與死亡補助。

老賴若是職業病   該享有哪些權益?

案例中的老賴如果經醫師確認罹患鼻咽癌是因為長期工作所導致,除了治療期間可領7成薪的勞保傷病給付外,被認定的第3級失能給付還可多領50%,也就是可多領56萬元【112萬×(1+50%)=168萬,168萬-112萬=56萬】。

此外,根據職災保護法規定,以老賴已無法進食、說話也不清楚,只靠喝流質東西維生的狀況判斷,應該符合可請領每月7千元的身體障害生活津貼,與每月1萬元的看護補助,如果有需要器具補助譬如輪椅或電動床等,職災保護法也有提供每年4項、6萬元為限的器具補助。

職災勞工需要政府更積極的協助

雖然政府一再提倡「零職災」,但每年仍有不少勞工遭受工作傷害,或罹患職業病,由於這些職災受害者多屬基層勞工,限於所受的教育與知識,對於政府的各項勞保給付與職災補助知道且懂得申請者非常有限,也因而使得不少職災勞工被代辦者即所稱的「黃牛」剝削。

因此,政府除了加強宣導外,應該要設法更積極主動協助這些社會弱勢族群,讓他們的權益都能獲得確保,讓政府照顧職災勞工的美意能夠落實。








編輯推薦
公、勞、農、健保
1篇文章爭取到23萬元!
桃園范小姐遇到的問題:貴刊七月號有篇「低報投保薪資處四倍罰鍰,還要賠償員工損失」的文章,剛好我...
財經時勢
壽險業爆流動性風險?2招緩解資金壓力
近日市場上傳出壽險業恐有流動性風險的疑慮,引來壽險公會大動作發新聞稿澄清。壽險業真的面臨資金危機嗎?...
健康醫療百科
投資健康 在家DIY
為了投資健康,國人的消費習慣已逐漸出現改變,根據主計處統計,雖然去(97)年家庭消費性支出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