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近年,兩岸三地愈來愈多面向孩童舉辦的金融理財課程、暑期營隊,舉凡投資、房地產、股票、保險……等觀念已被家長視為兒童成長過程中必須打好的地基,為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不會成為背債族。
然而,這些兒童金融理財課程與營隊通常為民間舉辦,在正規教育系統中,金融基礎觀念往往只是輕輕拂過,因此,在路上隨便找小朋友問「什麼是保險?」大多是一知半解,同樣的問題問成年人,也未必能正確回答。
究竟我國金融理財教育做到哪裡?未來保險是否能獨立出來授課?保險業想要培養年輕力因應FinTech浪潮,又如何透過產學合作,力創保險新藍海?
著眼保險教育 結合時事是方法
民國九十八年開始,教育部就與金管會合作,著手規劃國中、小學基礎金融教育、建立學習架構,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組副組長蕭奕志說「主要分為四架構,分別為『儲蓄與消費』、『借貸與信用』、『風險與保險』、『投資』,目前在金管會的協助下舉辦教師研習與教案徵選。」
其實,依照青少年心理發展,十歲以後是價值形塑的關鍵期,換言之,國中、高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甚鉅,「十八歲的年輕人就有獨立思考能力,若要形塑素養,必須從小開始,」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門委員徐振邦表示,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若要完整培育金融素養,任何教育政策大概要十五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看出成效。目前國、高中課程中也都有對風險承擔或保險做基礎介紹,高中則結合數學等相關科目,以生活情境問題模擬金融投資狀況。
在保險業蓬勃發展的台灣,信手拈來就有最佳保險教材,舉凡颱風、地震、生活或社會重大事件等,其實都可以融入保險教育中。「孩子們的課綱中雖然都有風險管理或保險相關內容,但往往是在包羅萬象的金融課程架構下,」逢甲大學金融學院院長許文彥認為,現代的孩子能透過媒體接觸到社會重大事件資訊,卻無法以此延伸、根本地探討保險的用途,非常可惜,如果能將時事結合保險的大數法則等基本概念與保險運作,及早教導孩子,比較容易扎根。
事實上,國人保險教育、觀念不足,可從產險覆蓋災損的情形略窺一二。根據過去三十年的統計顯示,台灣平均每年天然災害造成的災損約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三百億元),卻只有七%損失獲得保險補償,對比全球統計,過去三十年,每年平均災損為一千一百億美元,保險覆蓋部位卻達二十五%,台灣產險覆蓋災損狀態連全球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為什麼台灣跟世界相比差這麼多?產險公會秘書長沙克興直言「最終仍歸因於『教育』。」
原來,產險公會在進行強制車險校園推廣實務上,始終困難重重,「大眾普遍視保險為高商業性質的東西,到學校宣導往往被誤解是來做生意的,」沙克興認為,以產險而言,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可以相結合,只要在課綱適當章節將保險觀念納入,以生活化的方式帶入孩子對保險的認知,相信可以讓更多人知道保險的真諦。
教育推廣有方 師資是關鍵推手
以年幼的學童而言,要談借貸、投資還太早,與生活息息相關、防患未然的「保險」是相對可及早接觸的理財項目。「孩子對產險的認知應提前,壽險則可稍微晚一點,」保險經紀人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鄭祥人表示,以八仙塵爆為例,傷者皆為年輕人,可以進而推廣公共意外責任險的觀念。若教育系統需要保險宣導資源,台灣保險業人才濟濟,如果能將保險教育在暑期輔導時、以互動方式進行,相信會有很好的教育成果。
而就保險教育實務上來看,「師資」則是推行上的一大關鍵。「若老師沒有受過保險教育,上課也就只會帶過而已,何況沒有考試,更容易忽略保險教育,」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校長張瑞賓指出,傳統華人觀念普遍認為保險不會有回收,錢付出去可能是一場空,因此風險觀念必須及早建立,否則講再多,家長也覺得保險教育沒必要。張瑞賓建議可由業者與學校合作舉辦活動,如漫畫、標語比賽等,透過極富互動性的活動,讓保險觀念深植學生的心中。
金管會保險局也積極推展金融教育合作計畫,「為了讓老師們了解如何教導金融理財課程,金管會目前培育了兩千多名教師作為種子,拓展金融教育版圖。」保險局壽險監理組長蔡火炎說。
對保險業者而言,台灣學子若能提早了解保險基礎,未來也有助於產學合作,讓更多人才在保險業適得其所。富邦人壽執行副總經理李回源表示,保險公司積極與校園合作、推出財富管理競賽等,藉由與財經科系合作、業師的帶入,將保險教育推及保險科系以外的系所。此外,更提供實習機會,若大學生能及早認識職場,對未來的規劃將有相當助益,一旦現在的年輕一代對保險有概念,就能進而影響下一代的保險觀念。
產業需年輕力 十八歲關鍵討論
雖然保險業普遍看好年輕人為業界挹注發展動能,但在台灣,「保險業務員證照」必須滿二十歲才能報考,反觀中國、香港,報考門檻為十八歲,落後兩年,使台灣年輕力的發揮空間受限。
李回源認為,數位時代是年輕人的天下,若要開放業務員十八歲考照、及早就業,必須嚴加要求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培訓,保險公司如何訓練年輕力,是重要關鍵。但李回源也坦言,時下年輕人因從小生活環境優渥,訓練難度相對高。如果要讓年輕人認同、對保險感興趣,進而選擇進入保險業,從小對保險的認知就十分重要。
目前,國小到高中提及保險的學科歸類在「社會學程」內,融入在金融理財單元中,至於技職體系學校方面,高職只有一般財經課程,以理財為主,保險占其中一部分,必須升學到技專院校與大學院所才有獨立保險科系,教授專門的保險課程。
受到少子化衝擊、政府財政狀況影響,各大專院校教學資源更不如過去豐厚,「產學合作」有其必要性,「但是產學合作的對象不應該只有學生,老師應該也要一併納入,」許文彥認為,時下FinTech當道,數據分析能力是關鍵,許多老師分析數據能力強,卻苦無資料來源,因為數據大多掌握在業者手中,要讓產學合作更密切,就必須將師資納入合作的一環。
政府不只在產學合作或課程上注重年輕力培養,總統蔡英文更在去(二○一六)年發表「十八歲先就業」政策願景,希望青年可以提早認識職場、進而找出人生方向,今年四月正式以「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之名上路,將先試辦三年。參與方案的年輕人除了領公司月薪外,就業滿一個月可額外月領穩定就業津貼五千元、教育部另外存五千元至青年就業就學帳戶,三年後帳戶就能有三十六萬元基金。
報名結果顯示,一年五千個名額僅二三七六人報名,推動成效尚未彰顯。「十八歲的年輕人,雇主會要求他們做什麼工作?」許文彥質疑,年輕人的確有無限可能,但是企業須投入多少資源培養年輕力?再者,高中畢業後這三年的工作經驗究竟是否對人生、學術進修有幫助?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令人存疑。
徐振邦則表示,政府還是鼓勵年輕人在十八歲時稍停下腳步,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這樣的方案會經由老師、家長與學生三方進行深度溝通與了解後,才決定學生下一段人生階段努力的目標。可以知道的是,政府試著打破舊有「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就職」迷思,讓十八歲的年輕人有更多的人生選擇。
交棒未來主人翁 金融教育及早開始
鼓勵保險業務員十八歲考照、十八歲先就業,無非是希望台灣產業界能突破現有桎梏,由年輕世代注入活力,開創國家經濟動能。然而,一切需從教育著手,年輕人沒有從小建立正確的金融、保險觀念,恐怕年屆十八,也難以被業界接受。
「通識素養必須從小扎根,」徐振邦表示,教育部目前定期會將各部會核發或採認的證照與職能基準對應表提供給大專校院做課程規劃參考,也會提供各種產學合作資源給技職學校,此外,蕭奕志也表示,未來會針對學校老師的基本金融教育培訓、創新教材等加強,穩定師資教學品質,才能透過教育傳達正確的保險觀念。
沙克興則認為,強制車險宣導辦了很多年,向小學生宣導時,效果都很好,風險管理的意識最好盡量提前。其實,金管會從民國九十八年起,就針對金融教育成立「風險管理與保險教育推廣入口網」,「網站會持續更新,保險局每年也針對微型保險等舉辦活動,讓父母能帶著孩子一起參加,以生活化、活潑的方式讓孩子能從小建立保險觀念。」蔡火炎說。
隨著少子化、高齡化趨勢,未來人口數將愈來愈少,促進經濟活力的重擔勢必落在現在年輕世代的肩頭上,孩子們的保險、理財基礎教育更顯重要,於此,還必須借重各界力量、齊力創造出繼往開來的金融教育版圖。
歡迎加入<現代保險Fb粉絲團>&<現代保險LINE@好友>
Facebook請搜尋: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RMi
LINE請ID搜尋:@rmi888
讓您每天接收最新保險資訊!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中國人壽:新商品「金」厲害 助上班族晉升美元保單新貴」根據保發中心統計,今年一月國內美元保單新契約保費約新台幣550億元,創下二年來的單月新高。上班族或是... | 調查&排名 全國最佳壽險公司排行榜從英國脫歐派在民調中勝出,到川普贏得美國總統選舉,都引起全球震驚,這些黑天鵝事件證明恒久不變絕非世間... | 調查&排名 具風險與保險意義的五個旅遊景點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其實更該在讀萬卷書之外也能行萬里路。親身驗證書上知識,感受尤其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