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嚴肅、冷漠是有些醫師給人的印象,「優秀的年輕人才能唸醫學院、當醫生的人都很優秀」,這種傳統觀念更增添大多數人對醫師的敬畏感。遇到「不愛理人的醫師」可能是很多人共同的經驗,有些病人只好從醫師的表情判斷自己的病情,甚至有的人一直到申請相關理賠,被保險公司以「違反告知義務」或「帶病投保」拒賠時,才知道病歷上竟記載自己並未被醫師告知的疾病。「視病如親」難道只能是一種理想?
為了探索醫師的內心世界,一向關心國人健康和保險大計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黃秀玲教授,日前在「健康+保險大家談」節目中就特別專訪7月才轉任行政院署立雙和醫院院長的外科權威醫師吳志雄。
對上門求助的病人 醫師真的有同理心嗎?
一開場,黃秀玲就說,有一次她邀請當時擔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的吳志雄與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的發行人林麗銖教授到節目中談大腸直腸癌的預防、治療與保險相關問題。節目中吳志雄提到一個癌症醫師必須用同理心告知病人罹患癌症的壞消息,更要親切詳細地告訴病人如何治療、未來可能如何,以及讓病人知道醫療團隊會陪他一起走過。
這些話讓黃秀玲覺得很感動,但是節目播出後,仍有觀眾認為在他們的就醫經驗中,有些醫生對病患或家屬其實很「惜字如金」,有些甚至態度冷漠、愛理不理。
不久之後黃秀玲到北醫辦事,剛好碰上吳志雄的門診時間,於是黃秀玲敲門進入診間想跟吳志雄打個招呼。當時吳志雄隔著布簾正在跟一對夫妻解說大腸癌病情和手術治療事宜,最後吳志雄親切地說,「幸好發現得早,不用擔心,我們會好好照顧你,沒問題的…」,這些話語雖然像吳志雄在節目中的原音重現,但是感覺上更像是在「伺候」VIP病人。沒想到,當布簾拉開,黃秀玲看到的是一對40歲左右的尋常夫妻。就在那個當下,黃秀玲決定找機會專訪吳志雄,談談醫病關係,也探索一個外科醫師的內心世界。
小6就立志要當外科醫師 一路走到外科醫師、教授、院長
因為小學6年級的急性闌尾炎而立志當醫師的吳志雄說,當時疼痛不堪的他,在醫院尚不普及的情況下,被家人緊急送到世交開的婦產科醫院,躺在產台上接受手術。病癒之後,他驚覺醫師不僅可以消除病人的痛苦甚至可以救人性命,真是又神奇又神氣,打那時起,他便立志長大後要當醫師。之後他一路從建中到以榜首的優異成績進入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就讀,到踏上行醫之路至今已30餘載。
想要賺錢 不要唸醫學院
到目前為止醫學院仍舊是優秀高中生自己和家長的首選。問題是,只要成績好就適合習醫嗎?想賺錢,當醫師就對了嗎?
吳志雄說,成績好的人固然比較有機會唸醫學院,但是想當醫師的人必須了解,醫師的工作時間通常很長,有時甚至沒有私人或家庭生活可言,像他自己,幾乎每天(24小時)的工作時間都超過「半天」(指12小時),甚至常常有機會在假日或深夜被醫院緊急召回,因此除非能夠從幫助別人當中獲得快樂,否則是很難忍受這樣的辛苦的。因此吳志雄說,「先確定自己是不是對人有很深的感情,喜歡幫助別人」再決定是不是要習醫。
吳志雄說,他也常告訴學生,如果有當醫師可以賺大錢的想法,最好趕快轉行。因為行醫可以致富的時代早已過去,尤其在全民健保開辦之後,更是如此。
上帝透過外科醫師的手 治病救人
有人說外科醫師的手就像慈愛上帝的手,因為上帝無法直接碰觸到人,所以藉由外科醫師的手治病救人。但是想當外科醫師的年輕人卻有減少的趨勢。
經常拿著手術刀給病人開腸破肚的外科醫師壓力很大、工作時間也很長,現在的年輕人或許比較不喜歡這樣的生活,但是2、30年前,外科是醫學院學生的第一首選,只有功課和能力都很好的,才有機會進入外科。
吳志雄說,「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外科。可以幫助一個進來時病得很嚴重的人,出院時變得很好,這種滿足是沒有甚麼可以比得上。」加上,外科醫師可以快速解決病人的問題、讓病人很快復原,吳志雄說「剛好符合我的急性子」。因此他常鼓勵學生,選擇科別,興趣最重要,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再忙再累也能甘之如飴。
醫師不僅醫治「病」更要醫治「人」
遇到過「好醫師」的人,大概都感受過醫師對自己的幫助,並不只在治療疾病本身,更重要的是「感覺」到醫師的親切與用心。有時候被這樣的醫師告知病情不會好轉,也會因為醫師的友善而坦然接受。但是相反的,有些醫師不論醫術如何,都讓病人覺得,看病真是除了病痛之外的二度傷害。
吳志雄認為大部份的醫師都會盡最大努力醫治病人,並給病人像親人或朋友般的鼓勵,但他也承認有時候醫師對待病人的態度確實不那麼熱絡,這也是醫師必須學習的。而因為醫病關係本來就不對等,醫師應該主動表示善意,「視病如親」是所有的醫療人員,包括醫師、護理人員、藥師及行政人員等都要謹記在心,努力去做的。
萬一治療失敗 醫師也需要自我療傷
任何一種疾病都有遇到醫療極限的時候,醫師能做的,當然就是盡力而為。萬一治療失敗,病人或家屬的悲傷與沮喪是必然的,那麼看多了生老病死的醫師,也會覺得很挫折嗎?
吳志雄說,「那當然!」,任何一個失敗的治療,對醫師來說都是很大的打擊,他就看過一個年輕的醫師在一次失敗的手術之後,就再也不敢動刀了。當醫師的人,包括他自己在內,萬一遇到失敗的個案,一定會懊惱、自責,也會不捨甚至久久無法平復,但是外科醫師不能因此被打敗,必須檢討哪裡出問題,並很快走出情緒低潮,重新站起來。
一個好的醫師必須承認自己的不足,更要有努力向上的趨策力,而推力主要來自病人、疾病還有對自己不足之處的認知。
醫學進步一日千里 半年不看書恐被淘汰
長期以來吳志雄除了是知名的外科醫師,為無數大腸直腸、乳癌等病人開刀之外,他也身兼醫學院教授與醫院院長,對於行醫、教學與管理這3種必須具備不同特質的職務,如何兼顧?
吳志雄說,醫師不能不進修或不做研究,以現在醫學進步的一日千里來看,任何一個醫師半年不看書,就會被淘汰。醫師必須終身學習,才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每位兼具教職的醫師因為必須教學,所以一定要做研究,做研究一定有助於醫師專業的提升。他也期望每位在醫學院附設醫院的醫師,有一天都能逐步提升到具備教授資格。他也很慶幸自己有機會負責包括學科主任、系主任、院長等各種行政工作,因為醫師對病人、病人家屬、醫療團隊與行政同仁都必須是一個好的溝通者,而行政工作的歷練對溝通能力的提升、思考角度與格局的擴大都有很大的助益。
這些經驗也讓他對於要帶領雙和醫院團隊服務、照顧台北縣及附近民眾,更有信心。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安聯人壽:2020 年安聯全球老年年金報告 準備好了嗎?安聯依據其專有的年金係數 - 安聯年金指標 ( API ),針對全世界的退休制度進行分... | 市場訊息 健保署:親子溝通4技巧 談情說愛更自在中央健康保險署北區業務組今(14)日,舉辦推廣加『北區聯服』Line好友,結合「心手相廉 好運兔U」... | 市場訊息 富邦產險:端午節限定「粽」合保險 五天保障只要$199端午連假來臨,不少民眾已規劃好與親朋好友出遊的行程,繼年初大獲好評的春節限定保險專案後,富邦產險再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