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台灣產險業92年度的簽單保費收入達1,095億元,加計壽險業當年度3,442億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總計是4,537億元。其中,來自保險經紀人與代理人公司的業績為1,804億元,市場佔有率達39.76%,其中壽險市場新契約保費收入有34.54%的比例來自壽險經代業,而產險市場一半以上的業務操縱在產險經代業,比例高達56.16%。
時序推到93年,產險業的簽單保費收入與壽險業新契約保費收入合計是5,617億元,保險代理人公會與保險經紀人協會均表示,經代人公司93年度業務統計尚未完成,不過該年度產險經代業者表現平平,壽險經代業者業績維持成長局面,若按照92年經代業者的市佔率推估,93年來自經代業者的保費收入至少超過2,233億元以上,換句話說,保險經代業者平均每天替產、壽險公司入帳6億元以上。
銀行通路勢力崛起 壽險成績優於產險
回顧保險經代業過去4年間的業績變化,從表1民國89年到92年間的保費收入統計表可以看出,雖然經紀人或代理人的業績皆逐年成長,不過產險經紀人與代理人在92年皆出現業績衰退的現象,其中,產險經紀人小幅下降1.5%;而產險代理人的業務量卻減少高達39.9%,原因在於92年產險保費因反應實際損率而調降所致。
雖然產險經代業者在92年的表現皆呈現衰退的情況,不過由於壽險經代業者的業績大放異彩,壽險經紀人以增加101.41%的比例,將經紀人的整體業績成長幅度向上提升到34.65%;壽險代理人更以935.64%的超高成長率,一舉讓代理人的整體保費收入較前一年增加68.35%。而壽險經代業的亮麗表現主要是來自當年度銀行通路銷售保險成績出色所致。銀行保險熱潮不退,據業界人士估計,93年銀行保代的壽險保費收入佔壽險新契約保費約3成左右,至於銀行保經則約佔1成,換句話說,93年來自銀行通路的壽險保費收入,大約有1,800億元的水平(93年壽險保費收入4,462億×0.4=1,784.8億)。
以2成6人力 貢獻4成保費收入
從表2經代業家數資料來看,壽險經紀人公司家數自89年到92年間,一度在91年減少38家,但是到了92年又新增74家,不過家數的增減變化僅發生在小型或個人事務所型態的經紀人公司,這些公司註銷的主因不外乎是退出市場,而增加則是保險公司業務員離職轉型成立保險經紀人公司,就壽險經紀業者表示,小公司來來去去實屬常態,對市場影響不大。至於產險經紀人公司家數則持續維持增加局勢。在代理人方面,不論是壽險或產險代理人公司家數都曾出現縮減情況。壽險代理人在90年度比前一年度減少9家,到了91與92年分別又增加8家與5家。至於產險代理人則是在92年減少3家。而在93年代理人家數部分,壽險代理人家數與92年一致,產險代理人則新增33家。
倘若以業務員人數來看,從表3可以發現,特別是代理人每年皆以倍增的速度大幅成長。在過去5年間,壽險代理人公司旗下的業務員人數成長高達將近6倍,主要是由於壽險代理人以超過9倍的成長幅度帶動。而壽險代理人高速成長的主因還是得歸功於銀行保險的盛行。銀行普遍以設立代理人居多,加上保險佣金帶給銀行的效益遠大於被銀行視為「爛頭寸」的定存,因此各家銀行無不積極動員取得保險相關證照,鼓勵客戶將定存轉買保險商品,搶攻保險市場。
至於在經紀人方面,壽險經紀人公司旗下的業務員相較於壽險代理人的成長大躍進,每年均以數千人的穩定速度成長。除了以設立保險經紀人公司的銀行要求其行員取得登錄資格外,壽險公司業務員因公司考核沒有通過、或考量增加可銷售商品的選擇性而流向經紀人公司亦是原因之一。以產險經紀人旗下業務員人數變化來看,變動幅度頗巨。從91年的482人到92年大幅攀升到9,725人,增加幅度達20倍,92年更比89年高出近58倍,巨幅變動的關鍵在於當年新光金控旗下成立新壽產險經紀人公司,並為通過資格考試的6千多名新壽業務員辦理登錄所致。不過到了93年,因登錄到期與註銷人數較多,使得業務員人數一下子銳減7千餘人。
事實上,經代公司業務員人數雖大幅增長,但是佔所有產壽險業務員人數36.22萬(93年壽險業務員登錄33.39萬人、產險為2.83萬人)的比例僅約2成6,以這樣的人力對照所貢獻近4成的保費收入,出色的表現讓多數的保險業者對經代業通路所能發揮的威力不敢小覷。
82家產壽險經代人公司名列20大搶手排行榜
雖說保險經代業者與保險公司合作家數的多寡不見得可以與該經代公司的業績表現全然是正相關,但是若撇開專屬代理人公司僅能獨家代理一家保險公司的情況不談,保險經代公司本身的業務量不夠大,保險公司也不見得願意合作。畢竟保險公司選擇合作的經代業者,還得衡量從該公司回收的業務量是否值得投入包括教育訓練、行政管理的人力、成本等資源。
既然如此,在近千家保險經代人公司中,與保險公司配合最多的是哪幾家?本刊根據市場上21家產險公司與28家壽險公司的公開資訊,依產險代理人、經紀人與壽險代理人、經紀人4大類,彙整出與保險公司合作家數的前20大。其中,產險經紀人排序到第17家之後的公司,皆僅與1家保險公司配合;而壽險代理人公司排名到第18位,有6家與保險公司合作數相同;壽險經紀人公司排序到第9位,有13家公司與保險公司配合數一致,因此壽險代理人有24家,壽險經紀人有21家公司擠入搶手排行榜。
排行榜中3成4是銀行、證券成立的經代業
從表4可以發現,最搶手的產險代理人、經紀人與壽險代理人、經紀人4大類別共82家的經代業者中,光是銀行或證券公司成立的經代業就有28家,佔率達3成4。
倘若依不同的類別來看,產險代理人中包括與保險公司合作家數最多的福灣、排到第2順位的和安與凱興、以及順益、東安、六和、南陽、台灣本田等8家是車商保代;銀行保代則有復華、聯邦、台中銀與台北財產等4家。產險公司汽車險、住宅火險、傷害險等個人險業務來源幾乎是透過車商、銀行等通路,而在所有車商以及大部分的銀行均成立保代公司的情況下,20大搶手的產險代理人呈現如此的組合,一點也不令人意外。至於17家進入排行榜的產險經紀人中,僅有名列第一順位的中國信託是銀行設立的經紀人公司,以住宅火險與傷害險等個人險種銷售、以及集團內的產險安排為主;其餘16家,則是以企業為主要的業務開發對象。
銀行壽險賣的嘎嘎叫,反應在壽險代理人的排行榜中的結果是,24家中有台新、遠銀、新竹、眾銀、第一、復華、建華、台北、銀聯、日盛、花旗、中銀、台中銀、上銀與中華等15家是銀行保代、2家是證券公司成立的群益保代與國際通。至於傳統的保代業者能進入排行榜中僅有鑫富程、美州、聯豪、唐邦、瑞鋒與華泰等6家。相較於壽險代理人排行榜幾乎是銀行保代的天下,壽險經紀人部分名列排行榜中的銀行保經只有5家,含邦聯、聯信、荷銀、華僑與中國信託,其餘16家則隸屬於傳統的保經公司。
4家銀行與1家證券跨足產壽險業 吃得開
從保險經代人4大類別共82家的經代業者中橫向比對,可以找出4家銀行轉投資設立的經代人公司,顯然這4家銀行不僅觸角同時深入產壽險業,而且都還很吃得開,包括隸屬於聯邦銀行的聯邦產險代理人以及邦聯保險經紀人、復華銀行旗下的財產與人身保險代理人、由台北銀行設立的財產與人身保險代理人、以及中國信託銀行轉投資設立的中國信託保險經紀人。而同樣橫跨產壽險業的,還有1家是倍利國際證券成立的國際通。
經代業功能尚未完全發揮 消費者認識有限
雖然近幾年來自經代業通路的保費收入成長率節節高升,保險公司仰賴經代業拓展業務也日益增加,但不可諱言的是,在國外保險市場扮演重要角色的保險經代人,在台灣並未發揮應有的功能,甚至不少代理人僅淪為產險公司的做帳工具。
此外,根據本刊194期報導2005年消費者壽險購買行為調查,消費者投保壽險透過保險經紀人代理人公司的業務員佔2成,向金融機構投保的人也僅佔1成3,這樣的結果與民眾對經代人所知有限無不相關;至於消費者往往是在買車或辦理貸款的同時順便購買產險,如此一來更遑論消費者對保險經代業者的認識能有多少。
事實上,台灣市場區隔、專業分工與產銷分離的趨勢日益明顯,倘若保險經代業者能夠導正本身應發揮的功能並強化自身的品牌形象、加強消費者的印象,未來的發展空間應該還很大。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帝寶推手許東隆用獵地眼光收藏藝術品
位於台北市仁愛路的「宏盛帝寶」是家喻戶曉的指標性豪宅,當時擔任宏盛集團董事長、現為展悅建設董事... | 健康醫療百科 過年火鍋聰明吃,健康不長胖
天氣越來越冷,火鍋越夯,過年期間更是餐桌上少不了的要角。
但是國健署調查,一頓吃到... | 市場訊息 金管會:於111年11月4日舉辦2022年保險業風險管理趨勢論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表示,「2022年保險業風險管理趨勢論壇」(2022 Con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