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台灣的健保費率較其他先進國家低,而且就醫非常方便,使得醫師的門診量大,國人也因此輕忽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但是有些疾病若只想靠吃藥,是無法痊癒的。在日本,就有醫師開始提倡,罹患喜劇疾病的患者只要改變生活習慣,提高身體自癒力,讓身體的平衡和節奏回復正常,就能根除病源,告別藥罐子的生活。
國人看西醫,一年門診平均13.5次
根據衛生署醫療統計,2011年西醫門診人數共2,077萬人,門診件數共2億7,985萬件,平均每人就診次數13.5次;中醫門診人數共669萬人,門診件數共3,802萬件,平均每人就診次數5.7次。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林煌表示,有的西醫一個早上的看診人數就超過百人,每位病患與醫師談話的時間只有幾分鐘。改變國人看醫生的習慣,除了宣導珍惜醫療資源,醫療體系也需要一起思考如何改變以看診病患人數計酬的情況。
不過,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楊鈺雯指出,西醫有些科別的病患身患多種疾病,需要透過詳細交談了解狀況,一個診次約需花費15~20分鐘,實際門診量並不高。
喜劇疾病,用藥VS.不用藥
提到台灣喜劇疾病的就醫、用藥狀況,楊鈺雯指出,高血壓、糖尿病等十種慢性疾病約占門診病人80~90%,雖然就醫後無法治癒,但可以透過藥物控制病情,因此仍需要定期回診追蹤。
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沈采穎則認為,喜劇疾病就是生活型態病,透過改變飲食、生活起居找回健康,比用藥效果更好。
沈采穎以肥胖為例說明,許多民眾想要透過藥物減重,但其中有許多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並不高,不需要用藥,只要透過飲食控制就可以改善。
黃林煌指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不能期待「坐著不動病會自己好」,而是需要透過三種方式調整身體,第一,改變生活型態,例如改變飲食、睡眠及工作壓力,第二,保持運動習慣,第三,按照醫囑用藥或適時補充健康食品。
黃林煌以糖尿病為例表示,如果血糖值僅超出標準值一些,例如飯前血糖為122mg/dL(正常應小於100mg/dL),大部份民眾可透過戒菸酒、運動、改變飲食、睡眠與工作壓力,讓血糖恢復正常,但如果血糖值已經高出標準值太多,就一定要服藥並搭配生活型態改變。
黃林煌表示,醫師僅開藥治療疾病,沒有對病患宣導自我健康管理觀念,將導致民眾誤以為只要服用藥物控制病情就好,而忽略改善生活作息的重要性。
服藥後,留意副作用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掌握治療疾病先機,但也可能使得慢性病患因此過於依賴藥物,那麼,醫師如何避免這種情形?民眾又該如何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
楊鈺雯表示,十種喜劇疾病多屬慢性病,不管是否達到用藥的標準,早期診斷至少可以先透過衛教,改善生活作息,並且可以避免對身體造成更大傷害,例如血糖太高對於身體可能產生立即損害,需要馬上透過藥物降低血糖,但如果僅超出標準一些,治療重點則是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
楊鈺雯指出,治療慢性病最重要的是定期追蹤,用不用藥則需透過醫師的專業判斷,如果是高血壓、高血糖,病患每天還需要自我測量監控血壓、血糖,並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是否調整藥量。
沈采穎提醒,在美國,藥物副作用不但每年造成2百萬人住院,因藥物副作用死亡有10萬人,更高居美國第四大死因,此外,藥物副作用例如頭痛,常被當做另一種疾病來治療,但其實只要調整用藥就可以改善,所以服藥時有任何不適,例如頭痛、水腫、心跳過慢等,都應該立刻回診或請教藥師。
沈采穎曾經遇過病患更換高血壓藥後,頭痛頻率原本3個月1次,增加為每2~3週1次,直到沈采穎重新配藥,病患的頭痛症狀才逐漸改善。
還有一位糖尿病患服用降血糖藥一段期間,但血糖值一直在300mg/dL以上,後來經她建議補充鋅,3天後血糖降到200mg/dL左右,而原本需要施打胰島素的情況也在醫師同意下改為口服藥,顯示在藥師的協助下,適時搭配支持性療法,有助於改善慢性病的病情。
不過,楊鈺雯強調,服用慢性病藥物不能自行停藥,調整用藥前需與醫師、藥師討論。
五種喜劇疾病,可透過中醫輔助
至於喜劇疾病能不能以中醫治療為主?
黃林煌表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痛風基於可能是原發性疾病,不適合以中醫為主要治療方式,以免延誤病情,但很適合以中醫作為輔助性治療,例如已經開始服用糖尿病藥物或施打胰島素者,配合中醫治療可降低藥物副作用。
許多民眾擔心服用高血壓藥會陽萎及腳腫、服用糖尿病藥會洗腎,因而直接找中醫、用草藥或尋找民間療法,黃林煌說,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與醫師討論如何正確使用藥物,才是對健康負責任的做法。
90%膽固醇過高者,可恢復正常
膽固醇太高也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黃林煌說,膽固醇有三分之一是由身體自行製造,如果膽固醇些微偏離正常值,不需要過度緊張,只要保持規律作息及健康的飲食習慣,就能讓膽固醇恢復正常值。
楊鈺雯呼應,不是所有膽固醇過高者都需要用藥,但如果已有心血管疾病,且總膽固醇超過200mg/dL或低密度膽固醇超過130mg/dL,就必須改變飲食習慣以及透過藥物治療,以降低心肌梗塞、腦中風的危險性。
根據全民健保降膽固醇藥物給付規定,除了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病人需同時治療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可與藥物並行,一般而言,開立膽固醇藥物前,醫師必須與病人先溝通,改變生活型態、飲食習慣,持續追蹤3~6個月未改善,才能開始用藥治療。
沈采穎補充,約有90%膽固醇過高者可以透過改變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的方式降低膽固醇,並不是非得透過藥物治療不可。尤其降膽固醇藥可能引起橫紋肌溶解症的副作用,嚴重會休克、死亡,如果服藥後出現肌肉痠痛的症狀,就要趕緊回診。
近年越來越多民眾透過食用燕麥降膽固醇,沈采穎提醒,燕麥的酵素,會讓statin類降膽固醇藥物代謝速度變慢,造成藥物在血中濃度升高,藥效最高可增強20倍,因此千萬不可同時吃下肚,以免造成肝臟損害。
中藥長期吃,有副作用
至於十大喜劇疾病中的便祕就很適合以中醫為主要治療方式,黃林煌說,便祕不需要看醫生,多運動、睡眠正常、增加蔬果食用量、找到情緒壓力出口,提高身體自癒力,就可以改善。例如很多人因為沒有運動、氣虛導致便祕,只要開始運動、再搭配中藥補氣,就可以促進腸胃蠕動,高齡長輩的便祕多因生理老化、纖維質攝取不足所致,服用潤腸丸、多攝取木瓜等具潤腸軟便效果的蔬果可以改善。
楊鈺雯則表示,便祕也有可能是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服用鈣離子阻斷劑的降血壓藥造成,因此最好先找醫師診斷便祕的原因,才能採用正確的方法改善症狀。
沈采穎補充,具有潤腸通便效果的中藥,藥性大多偏寒,長期服用可能會使身體轉為寒性體質,身體變得比較虛弱,例如有些婦女會出現白帶較多的狀況。
沈采穎表示,民眾常誤以為中藥沒有副作用,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有服藥需求的民眾,應尋求中醫診斷,依照身體狀況調整用藥。
黃林煌也強調,中藥不是有病治病沒病強身,需要適當、適量服用,此外,中、西藥同時服用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因此在用藥前一定要向醫師確認。
「是藥三分毒」,透過藥物治療疾病,不論中西藥都有可能產生副作用。而喜劇疾病是否需要用藥,醫師、藥師也有不同看法,想要過著不需要依賴藥物的生活,要先有做自己健康管理員的觀念,才能找回身體的自癒力。
糖尿病診斷標準
1.隨機血糖≧200mg/dL,同時合併出現糖尿病典型症狀(多喝、多尿、多吃、體重下降)
2.空腹靜脈血糖間隔兩天重覆檢驗≧126mg/dL
3.糖化血色素(HbA1C)≧6.5%
4.口服75公克葡萄糖(OGTT)後2小時的靜脈血糖≧200mg/Dl
降血壓藥物可能的副作用
利尿劑:晚上頻尿、電解質不平衡
鈣離子阻斷劑:腳踝水腫、頭痛、心悸
ACEI(血管張力素轉換脢抑制劑):咳嗽、高血鉀
ARB(血管張力素授體阻斷劑):高血鉀
乙型阻斷劑:心跳過慢、性功能障礙
所有降血壓藥物都有可能造成血壓過低
降血糖藥物可能的副作用
低血糖:頭暈、心悸、冒冷汗、飢餓感
施打胰島素者,可能會體重增加
腹脹、噁心/嘔吐、拉肚子/水腫
編輯推薦 | ||
醫療、健康保險 4大眼疾與保險
人的眼睛就如同一台精密的自動對焦相機,不但能夠看近、望遠,還能透過寬闊的視野,把美景盡收眼底。... | 市場動態 12月號現代保險雜誌 精彩內容~一次看懂 7個FinTech關鍵字InsurTech市場有多大?瑞士再保(Swiss Re)統計,全球保費收入近5兆美元,每年在IT資... | 財經時勢 5月壽險新契約保費 較去年衰退11%壽險公司利變型保單連續4、5月升息,而根據壽險業統計顯示,5月壽險新契約保費單月只有890億元,比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