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拒絕毒從口入,少外食!
文/王惠英 | 2014.11.01 (月刊)

幾年來食安問題不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連出現塑化劑、毒澱粉、毒醬油、混充米、黑心油等劣質食品,不禁令消費大眾感到「坐食難安」,不知究竟該吃些什麼才好?特別是當知名食品大廠逐一淪陷,將這些黑心食品吃下,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什麼樣的危害?消費者不可不知。

黑心油塑化劑 帶來多重危害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不管是摻雜餿水回收、工業或飼料豬油所製成的劣質豬油,都可能對人體造成多重的危害。」這些違法非食用的劣質豬油,一旦被誤食後,可能對健康造成以下危害:

一、細菌污染:引發腸胃炎、發燒或敗血症。

二、黴菌污染:例如黃麴菌產生的毒素會傷肝。

三、重金屬污染:例如鉛會傷腎且具神經毒性;砷有害皮膚、致癌;或六價鉻會傷肝腎和致癌。

四、致癌物質:蛋白質經高溫油炸會產生異環胺,可能引發大腸癌;油脂經高溫炸會產生苯芘,可能導致肺癌;碳水化合物經過高溫也會產生丙烯醯胺,可能造成膀胱癌。

五、油脂氧化:產生自由基、氧化膽固醇,形成慢性心血管疾病。

六、未知的毒素:油品酸價的平衡,是否加了有腐蝕性的強鹼?去雜質的濾油粉,成分主要為合成矽酸鎂,也可能釋出會致癌的二氧化矽。

目前食用油的檢驗項目過於簡化,並未包括上述可能危害人體的物質,顏宗海建議政府應擴大食用油的檢驗項目,同時定期利用液相層析質譜儀(LC-MS)來進行抽驗,才能為消費者做到更好的把關。

除了非法劣質豬油外,2011年爆發的塑化劑問題,主要是在食品和飲料中違法添加塑化劑(DEHP),也一度鬧得沸沸揚揚,引發民眾恐慌。因塑化劑是內分泌干擾素,可能促使女生性早熟、男生的第二性徵發育,以及成人不孕,也可能導致乳癌、子宮腫瘤等癌症、心血管疾病、肥胖,增加氣喘比例,以及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對人體健康危害亦深。

不當飲食習慣毒害更甚食安

除了黑心食品問題外,國人日常飲食習慣中,又常見哪些可怕的健康危機?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韓柏檉指出,所謂的「毒」,可分從毒性、濃度含量、頻率次數、接觸時間多長等四方面來看,引發恐慌的食安問題,對人體健康的「毒」害程度可能微乎其微,但不當的飲食習慣和生活型態,對身心的危害可能更甚於食安,而外食更是日常飲食習慣中危害健康的最大殺手!

有句西諺說:「吃什麼,像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強調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吃健康的食物,身體就會健康;反之,可能吃出一身病來。外食,從食材的選購、清洗到烹調,處處藏有危機,民眾經常不自覺就吃進高油、高糖、高鹽、高普林,或殘留的農藥、重金屬、抗生素,且往往吃到的不是真正的食物,而是加工的食品,譬如一個便利商店的飯糰可能就含有十種以上的添加劑,外食自然成為健康的頭號敵人!

此外,最好避免高溫烹調食物,因為一般煎、炸、烤等烹調方式都會達到180~300度,不但會破壞營養素,也可能讓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產生異變,例如蛋白質類食物易產生異環胺、脂肪類易產生苯芘、碳水化合物易產生丙烯醯胺,皆可能導致癌症。

盡量減少外食聰明吃出健康

既然外食潛藏各式的健康危機,減少外食,自然成為守護自身和家人健康的首要法門。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實驗室諮詢護理師譚敦慈,雖然身為忙碌的職業婦女,仍堅持每天自己料理,早上通常是一杯自製的加穀類豆漿、一個饅頭和一個圓形水果如芭樂、橘子,中午吃得簡單,可能是一碗麵加一份青菜,晚上則固定一份綠色的蔬菜、一份不同顏色的蔬菜、豆類、魚和肉。

對於外食族,譚敦慈建議仍應謹守一些正確的健康對策,包括買自助餐時,盡量選擇蒸、煮、滷、燉的食物,而非高溫烤炸或加工製成的食品,例如可以選擇白切肉、滷排骨等,同時不忘多點一盤青菜,而且別在青菜上再淋肉燥。

如果周一到周五因為工作忙碌而經常外食,那麼,建議避免周末假日上餐廳大快朵頤,最好能在家烹煮一頓健康美味的料理,同時增加家人的幸福感!

此外,顏宗海提醒,平常可以多喝開水,有助於水溶性毒物排出,多吃蔬果,則有助於脂溶性毒物排出。如是腎功能不好的人,蔬果攝取適量就好,避免產生過多的鉀離子,造成腎臟負擔。

兒童十大死因癌症居首覺悟才能改變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去年1~14歲兒童十大死因,惡性腫瘤首度超越事故傷害排名第一,這也許代表某種健康的警訊。韓柏檉強調,唯有真正「覺悟」,擁有正確的認知和態度,才能帶動行為的改變。透過每天睡前靜坐十分鐘,多接觸健康養生的新知,以及結交益友、接觸大自然等力量,可以增強決心、信心和恆心,為飲食習慣或生活型態帶來正向持久的改變。

 

日常飲食中潛藏的健康危機

不當飲食

可能導致的疾病威脅

常見食品

高油脂食物

脂肪攝取過量,可能造成肥胖、慢性疾病,尤其反式脂肪(氫化油)會提高心血管風險,也與糖尿病、大腸癌有關,亦有研究指出小孩長期攝取反式脂肪會影響智商,如吃進環境荷爾蒙,更會造成細胞病變、影響生殖能力。

人造奶油、美乃滋、炸雞、薯條、餅乾(如洋芋片)、蛋糕等

高糖分食物

醣類是補充身體熱量的重要來源,但白糖、高果糖糖漿等,吃後血糖急速上升,可能導致肥胖、脂肪肝。

含糖飲料

高鹽分食物

攝取過多的鹽,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麵包、泡麵、餅乾(如洋芋片)、醃漬加工食品

高普林食物

常吃高普林食物,容易造成痛風反覆發作。

紅肉、海鮮、動物內臟、乾豆、發芽菜類、濃湯或酒類等飲品

食品添加劑

防腐劑會造成食慾不振、發育遲緩,也會引發過敏,嚴重時更會損害肝、腎功能,以及導致癌症;人工色素則可能引起過動、誘發過敏。

碳酸飲料、果汁、蜜餞、糖果,及火腿、香腸、魚貢丸等加工食品

致癌物質如黃麴毒素等

某些醃製食品或食物保存不當,易產生黃麴毒素,可能誘發肝癌。

儲存不當的花生或穀物、豆瓣醬、豆腐乳等

整理: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

 

塑膠容器真的方便又安全嗎?

在食品或飲料中非法添加塑化劑有害健康,日常生活中舉手可得的塑膠容器,雖然使用起來十分方便,卻可能因此失掉了健康。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塑化劑(DEHP)的耐熱溫度僅60~70℃,一旦超過溫度,即會釋放毒素,可能成為癌症、不孕、氣喘、肥胖或心血管等疾病的禍首。

檢視國人日常飲食習慣,當我們購買外食時,可能拎著一碗牛肉麵裝在塑膠袋裡,或者,購買的自助餐裝在塑膠餐盒裡、熱湯則是裝在加塑膠蓋的紙碗裡,就連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也可能在微波加熱過程中釋放毒素,危害人體健康。此外,炎炎夏季最受歡迎的塑膠瓶裝飲料,當一口喝進冰涼爽快的同時,也可能危害健康,因為這些瓶裝飲料在運送或保存過程中,仍可能遇高溫而產生安全的疑慮。

民眾最好自備環保餐具和杯子。如購買微波食物,最好拿掉塑膠蓋子和保鮮膜,並分兩次加溫,而不要直接加熱,這樣可減少微波加熱過程中釋出毒素的問題。

 

 

 

 

 




編輯推薦
財經時勢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立足台灣大膽西進 保險磁吸兩岸人才
保險業的增員力道很強,也吸引很多人加入,但成功者少,退場者多,或成就不如預期,不禁令人想深究...
市場訊息
群益投信:呼應金管會顧主委建議年輕人買台股基金 選擇大長青就OK
金管會顧立雄主委鼓勵年輕人買台股基金,同時表示資金少的年輕人,可以用定期定額方式作為理財的開端,選擇...
財產保險
強制險8大不賠關鍵 不看會後悔!
去(2014)年強制險賠款130億元,近30萬筆因交通事故而受害的個人或家庭,都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