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大部分的人很容易被定型,即使打從心裡抗拒,也因為怕被排擠或招致批評,而不敢和別人的期待不同,或為了獲取友誼或群體的認同,而必須跟別人相同。
年紀漸長之後,我對觀察所謂的「老人」特別有興趣。過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稱六十五歲以上為「老年人」,台灣所有的統計資料分析也都說「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加上許多叫做「老人福利」的配套,例如免費公車、高鐵半價、重陽節敬老禮金……,很多外貌、健康、體能、體態、心態都不輸年輕人的「六十五歲以上老人」都像被催眠似的,相信自己就是「老」人。
既然是老人,除了可以享有老人才有的福利、服務之外,老人就應該要有老人的「樣子」。例如不拘禮法的年輕男子是風流倜黨,老人就是老不休;打扮入時的年輕女子是風姿綽約,老婦人就可能是醜態百出;因為老人嘛,就應該要規矩保守,就應該要有老人的樣子。
偏偏台灣社會認同的老人的樣子,不只外表很不時尚,心態上也很不陽光,即使拿太陽做比擬,也要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不少「老」人不自覺地異中求同之後,潛移默化的結果連「老人有三好——顧孫仔好、顧厝好、死好」(台語)這樣的黑色笑話,也變成台灣部分老人的自我定位,即使這樣的定位讓很多老人很受傷很失落,甚至因而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如果叫每個人都畫一幅「老人」畫像,不難想像白髮、皺紋、佝僂、拐杖等應該是通用元素,孤獨、悲傷、憔悴則是共同的表情。不過也有人不甘被傳統老樣子套牢,最近東京街頭出現不少摩登熟女秀,正是日本「老人」對傳統形象的反撲,很多年過七十的女性穿著她們自己最喜歡的服裝上台走秀,勇敢表達「老女人」的造型主張,她們展現的自信與朝氣,絲豪不輸給時下被定型的嫩模。
不久前WHO重新定義老人是指八十歲以上,六十六到七十九歲是中年人,十八到六十五歲都叫青年人,這個新的年齡標準普遍被各國採行之後,未來因此受惠而自然「回春」的人想必不在少數。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富邦投信:通膨升溫 REITs具投資吸引力儘管全球股市今年來表現不佳,然而REITs基金資產表現超亮眼,根據Bloomberg資料,今年以來道... | 市場訊息 中國輸出入銀行:舉辦專題演講 防止職場霸凌 共創友善工作環境為響應職場霸凌防治與推動友善工作環境,輸出入銀行於113年12月26日特別邀請業鑫法律事務所陳業鑫律... | 醫療、健康保險 幻聽之日 精神分裂之時?
有糖尿病未告知、投保後短期內精神病發作、精神病日間住院這三個元素組成的理賠爭議能有多複雜?從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