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件人姓名: | |
| 收件人Email: | |
| 寄件人電話: | |
根據保發中心統計,2013年國人平均一年的保費支出逾11萬元,相較於10年前翻倍成長,然而死亡保障僅56萬元,保障明顯不足。此外,雖然每人平均有2張保單,但仍有許多人手上連一張保單都沒有,分析首要原因是「沒有預算」,其次是「保費太貴」。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昨(1)日邀集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曾玉瓊、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桂先農、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主任許永明、中泰人壽總經理戴朝暉、友邦人壽總經理陳嘉虎、安聯人壽總經理林順才、臺銀人壽總經理蔡吉盛,以及現代保險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林麗銖等8位產官學界專家,齊聚一堂暢談保險,提供多元觀點及豐富經驗,告訴消費者,如何彰顯保險價值,選對保險商品,提高保險保障。
許永明表示,買保險應先購足保障之後再談儲蓄,然而保險公司將許多保障性質相對較低的商品歸在保障型商品,例如利變壽險、還本醫療、還本意外等,使保費偏高,也讓民眾認為保險太貴而不願意購買。
蔡吉盛指出,保險的保障功能是其他金融商品所無法取代的,按生命週期規劃保障,年輕時薪水低,優先做好純保障規劃,當成家立業、經濟收入提高,安排保障的角度從個人保障轉為對遺族的照顧,就能解決預算不足的問題。
陳嘉虎認為,不論民眾是否買保險,發生事故都必須有一筆錢解決當前的問題,差別在於是自己承擔或透過保險公司承擔,因此,買保險不應考量划不划算,而應思考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林麗銖分析,民眾買保險如果什麼都想要,連本身可以承擔的風險都想轉嫁給保險公司,甚至沒有發生風險也要把錢拿回來,保費就會變得很高,只要放棄什麼都要的心理,就能在有限的預算內購足保障。
林順才談到,一旦罹患重大疾病,除需面臨高額醫療費用,還可能失去工作,斷了收入來源,是最適合轉嫁給保險公司的風險,民眾在規劃保障時應優先安排重大疾病保險。
戴朝暉表示,曾有調查顯示,買過保險的人認為醫療險很重要、沒買過保險的民眾則認為壽險比較重要,換言之,規劃保險應從需求分析,年輕人在有限的預算下可買具有保證轉換成終身險功能的定期壽險,讓保障發揮最大功能。
桂先農指出,買保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購足保障,國人平均餘命延長,但不代表健康餘命延長,照護型保險是不可或缺的保障。
曾玉瓊亦表示,保險是移轉風險的最好機制,民眾沒預算顯然是對保險商品不夠瞭解,例如傷害險、定期險相對便宜,最能以有限預算發揮保障功能。
|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保誠人壽:攜手渣打銀行推出保誠人壽新美利29外幣終身壽險(定期給付型) 滿足三明治族家庭保障需求保誠人壽作為三明治族首選的保險公司,在2023年進行「保誠人壽三明治族大調查」註1,透過了解他們對生... | 醫療、健康保險 6分56秒,不可承受之重
癌魔不只是大人的頭號殺手,連天真可愛的小孩也躲不過。據統計全台灣兒童罹患癌症的人數累計接近萬人... | 財經時勢 終結衰退 全球保險業翻揚
全球保險業 每天119億美元入袋
全球經濟從2009年中開始復甦,並持續到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