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為弱勢腳步永不停歇 陳俊良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陳俊良從一九七七年就投入非營利事業,在只有極少資源的荒漠土地上,透過信仰串聯每顆關懷弱勢的心。從熱血青年到退休年歲,回顧陳俊良生涯發展重要歷程,等於見證弱勢團體發展史。
不計較付出 吸引貴人相助
一九八二年,以提供身心障礙朋友各項社會福利服務的伊甸基金會,在已故輪椅作家劉俠的號召下創立。回憶與劉俠一起創辦伊甸前的生涯發展,陳俊良特別感念介紹他到長老教會總會服務的謝禧明牧師。他在謝禧明的推薦下到基督教勵友中心擔任總幹事,而在勵友中心服務期間,又因為劉俠想要了解犯罪青少年的問題才牽起了他與伊甸二十八年的情緣。
創辦伊甸後,陳俊良開始爭取殘障福利立法,有長達二年時間走上街頭,因而接觸支持立法的企業家世豐塑膠泡棉公司創辦人王為昭。陳俊良說,當時和劉俠一起與王為昭見面,王為昭二話不說,當場開出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這在二十年前是多大的數目!
王為昭的捐款,為在街頭抗爭的弱勢族群注入一股奮戰到底的力量,殘障聯盟、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台北市社會福利聯盟、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等影響現今社會福利立法的團體就是在此時期陸續成立。在陳俊良與其他推動社福權益人士的努力下,殘障福利立法獲得通過,私人企業與公務部門僱用身心障礙者法制化,就業機會從二千名提升到二萬名。
長期深耕財團法人經營,陳俊良體會非營利機構一定要有一個自給自足的部門,只依賴人脈或民眾的愛心捐輸、政府的補助,是無法長久經營的,因此他建議劉俠聘請當年號角圖書公司總經理李正一,擔任伊甸基金會董事兼附設企業部總經理,帶領同仁以直銷聖誕卡模式走入校園,透過開立統一發票、清楚紀錄每筆資金流向,這種企業化的經營方式,逐漸改善伊甸財務體質,也帶動其他社福團體及公益團體跟進。
人脈匯流 成就弱勢扶助團體
談起人脈,陳俊良說,因為家教班,認識了目前是萬華社區大學校長,同時也是大眾電信總經理的夫人李端端,以及多位共同創辦導航基金會的戰友,共同推動青少年身心發展工作。
此外,教會也是重要的人脈來源,陳俊良表示,高中時期參加教會活動時,認識海基會前董事長同時也是民進黨元老的洪奇昌,多年情誼,促使洪奇昌多次為弱勢發聲,並且總在陳俊良舉辦的募款活動中慷慨解囊。
天父巧手安排 豐富精采人生
陳俊良原本的人生計劃是建國中學、台大醫學院、執業醫生,沒想到大學放榜結果是台大農藝系。陳俊良說,人生的際遇很奇妙,精采豐富都是因為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安排推動。
幫助弱勢的過程中,陳俊良時常遭遇到挑戰,他說,這隻看不見的手讓人體會,「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需要透過人脈協助時,他說,看不見的手也帶領人人和他一起為公益勇往直前。即使現在已經退休,為弱勢爭取權益的腳步也沒有停歇。
透由人才培訓種福田 林由敏
七年前,現任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的林由敏還是一家電子公司的祕書,在一次轉換跑道的過程中,遇到幫助她跨足人力資源培訓的貴人,實現經由人力資源種福田的願力。
積極上進 找到職場導師
原本希望成為某人力銀行執行主管祕書的林由敏,應徵時才知道祕書職缺已經找到適合的人選,雖然沒獲得想要的職位,卻因而認識總裁林文雄。林文雄欣賞林由敏積極學習、舉一反三的聰敏,特別安排她到人力銀行各單位歷練,一段時間後,林由敏因為無法在公司內部獲得想要的成就,決定重回電子業。眼看不可多得的人才去意堅定,林文雄向林由敏提出到中華人事主管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推廣培訓課程的想法。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林由敏克服許多初期的困難,本著對教育訓練的興趣與執著,在二○○七年她帶領協會取得勞委會職訓局訓練品質評核(TTQS)銀牌。
廣結善緣 處處是貴人
林由敏表示,因為有許多貴人協助,協會才能發展進步,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張火燦就是貴人之一。
張火燦是協會的受邀學者,因為看到林由敏虛心求教的態度,引見了人力資源的專家、學者,並提供協會專業課程安排建議。
除了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貴人之外,同輩和晚輩也是不可小看的人脈。林由敏說,協會有些主力講師當初就是員工主動推薦的,其中還包括離職員工。
林由敏指出,員工有員工的人脈,願意向朋友推薦公司或向公司舉才,是因為對公司有「共感力」,也就是對公司有革命情感、相信主管、對目前努力的成果與願景都很清楚,而且有信心會達到目標。商場經營有句話,人與人之間相處要先交流,有很好的互動才會交心,成為麻吉後才有交易,這個概念不只是運用在有利益關係的外部資源,也適用在主管與部屬之間。
貴人的高度 源源的人脈
雖然林由敏加入協會時面對許多挑戰,但她很感激林文雄引領她進入自己喜歡的職涯,而且引薦許多公司高層主管,讓她獲得市場人資培訓需求的第一手資訊。也因為林文雄的幫忙,該人力銀行成為協會資源互享的策略聯盟夥伴。當她需要向人請益,林文雄的高度更是她在經營方面的良師。
建立人脈 不可忽略的細節
多年參與人力資源培訓,讓林由敏發現,有些人常常感嘆沒有人脈、找不到貴人,原因可能是自己忽略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細節與談話的藝術。
林由敏說,回覆邀請時若加上「但是、可是、不過」,都會讓對方感到被拒絕;總是把「我不是跟你說過了」、「那是常識,沒有知識也要看電視」、「你錯了、你很糟糕」掛在嘴邊,有看扁對方的意味。此外,打斷別人的話、情緒不佳脫口傷人、大眾下揭發對方的錯處或隱私、不留餘地給對方或落井下石、講話太自誇或高傲,都是人脈經營的禁忌。多以「然後、所以」回應邀請、多說好話、不居功、不回應惡語、即時表達景仰,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林由敏提醒,不要排斥不同領域的學習與接觸,而且不要只顧著交際應酬,要善用時間充實自己,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有魅力的人,才能吸引人脈主動向你靠攏。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食藥署:輸入個人自用醫療器材仍須注意應符合規定 勿從網路購買來源不明的醫療器材 以免觸法近期媒體報導,民眾網購醫療器材而遭地檢署裁罰,食藥署提醒,只要是醫療器材,就須符合醫療器材管理法的規... | 市場訊息 大誠保經:《邁向「誠」功之路‧我的超人媽媽-陳妍圩行銷協理》突破自我框架 完美駕馭百變生活很多人都說台灣保險業尤其壽險業,是女性打出來的天下,這樣的說法其來有自;彈性的時間安排、兩性公平的就... | 市場動態 為相機投保旅平險! 日本推24小時計費家電險
【本文重點】出門登山、旅行,不少人會帶相機留下珍貴回憶,但機器泡水、摔壞、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