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今年五月連勝文因為腎臟腫瘤辭去悠遊卡公司董事長職務,他說「這世上真的沒有任何一個工作值得自己用生命去換」,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很多經歷大病的人也常常會有這一類的「有感而發」。
幾天前,一個已經畢業的學生來信問候,這個學生正處在情緒低潮,加上「有加不完的班和做不完的工作」,他說,「就像連勝文說的『這世上真的…』,想想自己何必做得這麼辛苦呢!」,最後他寫道「也希望老師保重,不要這麼辛苦」。
學生的心意我很感動,但信中透露出來的無奈與消極,卻讓我憂心。
我因此想,「要命?還是要工作?」這兩個選項擺在一起,真是一個奇怪的問題。工作存在於生命進行中,兩者不可能互換,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也絕非只能擇其一。努力工作雖然未必天天開心,也可能很辛苦,但是從來不工作的人,或者工作不努力的人,也未必快樂,而且不論是否工作,一樣會生病,一樣會老,一樣都會走到人生的終點。
把失去健康或生命直接和工作忙碌、壓力大畫上等號,似乎太簡化生命的奧秘和意義,也太污名化工作的本質。長期過度疲勞當然有害健康,但是讓人疲勞的原因很多,工作、玩樂,甚至生活都是,即使完全不工作,也有疲勞的時候;生病的原因很多,過度勞累也只是其中之一。
當然,每個發生不幸變故或罹患重病的人,都需要一些時間自我調適,面對工作壓力的人也難免會有低潮,在這樣的情緒底下,也特別容易感受到生命的寶貴。
就因為生命寶貴,所以才需要善加利用,尤其更應該把握時間去做、去給。
「不做」本身雖然輕鬆,但是停在原地的空虛,卻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很多事「不做」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得到或解脫,但是「不做」的本身既不會創造成就感,更不能讓該完成的工作或責任自然完成,因此「不做」可能是有些人總是疲憊不堪的原因。
不必去給,看似不必做甚麼,也不會失去甚麼,但是緊握著的拳頭,雖然沒有放掉甚麼,但也得不到甚麼。而且有一天可能會十分驚訝地發現,雖然甚麼都沒有給,自己竟也一無所有,原來「不給」也是讓人一生貧乏的原因。
所以我告訴我的學生,得到或失去其實就在一念間。去做、去給就得到。
編輯推薦 | ||
財產保險 車禍受害人 可直接向保險公司請求理賠社會新鮮人小敏每天騎車上班,有天晚上她騎車買完宵夜,從雞排攤起步沒多久,就在路口被一台機車撞倒,小敏... | 財經時勢 保險局明年施政目標 研發30件創新保單為鼓勵業者推出創新保單及服務,金管會保險局訂定明(2017)年施政重點,以協助保險業研發30件創新保... | 市場訊息 勞動部:災保法提升職災年金給付水準 年輕勞工發生職災更有保障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下稱災保法)於111年5月1日施行,提升職災年金給付水準,年輕勞工萬一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