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財經時勢
衝突與不安 國際情勢劇變前兆
文/葉俊宏 | 2010.07.01 (月刊)

二○一○年一月十二日,高達芮氏七級的地震,震毀了海地,也為二○一○開年震開了不安的氛圍。時隔一個多月,智利也發生芮氏八.八級超級強震,世界各地包括台灣都接連傳出地震消息,二○一二世界末日言猶在耳,天災不斷伴隨蔓延在世界各國間的人禍,更加添許多人對二○一二世界末日預言成真的不安。

暗潮洶湧的北緯三十八度線

一顆引爆的魚雷,點燃南北韓間同族不同國的衝突導火線,也讓世界各國重溫了大韓民族剽悍強勢的民族性,南韓在邊境運用數十支喇叭不斷放送威嚇文宣,與北韓國寶級主播李春姬將南韓總統李明博當成亂臣賊子怒罵,其鏗鏘有力且富戲劇性的怒斥,雙方先「聲」奪人,互不相讓。

北韓是東北亞唯一的全共產國家,在強人金正日的領導下,北韓無論是在東北亞海域的挑釁行為,或不顧國際共識發展核武,每次行為都引起全球關切。二○○九年北韓強押兩名美國記者,最後驚動前總統柯林頓,前往北韓首都平壤營救的事件仍讓人記憶猶新,這個封閉又神秘的國度,再增添了一分霸道。

站在南韓最高權力機關青瓦台前的李明博總統,面對北韓疑似擊沉天安艦事件強硬抨擊,誓言為了捍衛南韓權益,若北韓再有侵犯領域的行為,將不會放棄以武力自衛反擊。李明博的回擊,自然也贏得國內民眾的掌聲,但六月初的地方選舉,李明博所帶領的執政黨,卻幾乎以慘敗收場,讓原本打著如意算盤,藉由對北韓強硬態度試圖挽回國內民心的李明博,不禁亂了方寸。

長期佈局全球新興市場的匯豐新鑽動力基金經理人賴安庭表示,李明博在天安艦事件上雖然普遍贏得國內民心支持,但金融海嘯衝擊甫過,李明博在經濟改革上未能有重大建樹,許多政見無法兌現,仍扎實反映在地方選舉得票率上;北韓的動作背後其實暗藏許多意涵,其中包括金正日的接班、國內貨幣改革的失利、在幾個重要事件上也未能獲得中國的奧援,藉天安艦事件的對外衝突,來模糊轉移國內政策的失利也有可能,北韓讓人最為不安的在於,若北韓真的被逼到孤立無援的地步,是否會不顧一切發動核武、掀起戰爭,這個後果無法預期的「黑天鵝效應」仍是許多鄰近國家的顧忌。

而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彭慧鸞教授也以經濟取向談到,隨著全球資訊化與貿易發達,人民生計面需求普遍提高,而隨著韓戰過去已數十年,目前南韓中間族群可能已和上一代不同,激昂的對抗意識漸弱,慢慢回歸到南韓在世界經濟強國前的定位,而當內心的民族意識無法拋棄,又要與嚴重影響政經的戰亂做取捨時,南韓人民心中自有一番見解,相信許多南韓政治人物應能從其中解讀到一些不同的訊息。

時常有人借鏡東西德合併的例子來看待南北韓之間的統獨,彭慧鸞認為這兩者無法比較,一來東西德的合併目前仍算是在進程中,是否已完全融合仍未可知,二來民族性與文化的差異太大,南北韓之間存在的問題更無法輕易切割,即便追求共好的局面是普遍大韓民族人民所嚮往的,但是統獨這兩個選項帶來的是福是禍難以估算,至少以目前的局勢可能性都不高。

紅潮翻騰曼谷街頭 軍民對抗激烈

背景是一棟棟全毀或半毀的商業建築,鮮血與煙硝味充斥在曼谷街頭,度假天堂變成喋血煉獄,泰國這個位居東南亞樞紐地位的國度,數日之間就變得如旅遊警示最危險等級般,進入紅色警戒。

衝突的導火線起源於二○○六年受到軍方政變推翻的前泰國總理塔辛開始,塔辛失勢後流亡海外,二○一○年三月以支持塔辛勢力結成的紅衫軍,走上街頭示威,在多次談判協商皆失敗的情況下,泰國政府於二○一○年四月以強勢軍力鎮壓,造成多起傷亡,而紅衫軍看似敗退,卻以化整為零游擊方式,在曼谷與各地方引起暴動,許多人害怕泰國將陷入小衝突不斷的惡性循環中,也造成許多觀光客畏懼卻步。

彭慧鸞談到泰國紅衫軍的對抗,指出這是一場雙輸的局面,執政者不但喪失了治理權力者的泱泱大度,也喪失了民心信賴,而許多仰賴觀光的人民也因此失去了龐大的收益。泰國的紅衫軍中其實並不完全由簇擁塔辛政權的人所集成,也有許多各方人士藉由這個機會對抗當局政府。

後續是否能經由協商來達到階段性的和解,仍需要持續觀察,彭慧鸞認為當執政者越來越無法以專制的手段操弄民心,其實也代表著民主的成熟與進步,雖然泰國民主進步可能未臻成熟,但隨著意識形態的演進,執政者與人民都應該學習以更新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損失難以估計的石油危機

英國石油公司BP於墨西哥灣的油井爆炸,原本只是單一公司的經營危機,卻隨著海底石油堵漏工程的屢次失敗,宛如隨著大西洋洋流瀰漫的石油,擴散成國際議題。

海鳥因為沾染油污而奄奄一息,這樣的畫面也曾出現在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伊拉克軍方自科威特敗亡時焚燒油田,有將進一千萬桶的石油流入海中,至今仍未能清理完善。科威特海灣尚且如此,墨西哥灣位居大西洋航運重要位置,周邊更是加州、佛羅里達州等美國重要地區,隨著洋流,油污漂散的範圍與損失將難以估計。

美國總統歐巴馬也為此付出慘重代價,不但背負應變不力的罪名,數以萬計的美國人民因此失去工作與面對環境嚴重污染,都將成為歐巴馬執政路上難以切割的重擔。賴安庭指出,除了影響環境與政治局勢之外,長期也會對經濟面造成影響,如長年期的期貨等,這場石油危機不只是英國石油公司的嚴厲考驗,更對全球生態及經濟局勢造成衝擊。

零星衝突甚囂塵上 埋下不安伏筆

二○一○年六月,一艘被攻擊的人道救援船,使得加薩走廊的危機警訊再起,西亞地區累世的民族悲憤情節再次浮上檯面,各國政府強烈譴責以色列,甚至呼籲國際刑事法庭介入調查,對以色列採取嚴厲制裁措施。

同樣在六月中,中亞國家吉爾吉斯也爆發種族衝突,數以萬計的難民無家可歸,吃住與衛生問題都令人堪慮,面對國家的未來更是充滿不安,臨時政府是否能平亂救援,也是後續值得關切的重點。

賴安庭認為,有些學者將許多地緣政治上的衝突,歸類為周期性的摩擦,最後可能隨著時間過去,譴責聲音漸緩,就慢慢消弭於無形,但接連不斷地衝突,也為緊張不安的國際情勢增添許多動亂的未知數。

以民心為依歸的未來展望

綜觀近半年來的國際局勢,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國執政黨,都在近期遭到嚴重考驗,彭慧鸞認為這是金融海嘯後的普遍情形,因為民心對經濟蕭條的反應投射在當局政府上,若政府未能適時有所作為,民意就會像金融海嘯時股災般崩落。

而進入二○一○年,在國際情勢的變動中,可以窺見一些人類意識形態的改變。就是隨著民主意識逐漸成長,大多數的人願意放棄激昂的語言與強烈的對抗,選擇以較為理性的態度與感性的思維,來面對國家與人民遭遇的問題。隨著資訊普及與民意高漲,執政者也會慢慢地被迫放棄大權在握的專制,將整體施政方針透明化,追求與人民的共好。彭慧鸞談到,無論是國內外的政治人物,都應以此為戒、為鏡,回歸民生議題的基本面,才是與世界潮流共進的走向。

無論在二○一○下半年,或更久之後,貼近民心都將是安定國情的最佳方針,尊重民意的良善作為,才是掌握未來希望曙光的關鍵。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睽違14年台灣再次拿下PIC主辦權
第22屆太平洋保險會議於上(10)月23至26日在台灣圓山大飯店舉行,並在24日舉行盛大開幕儀...
財經時勢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退休、保障 保險如何規劃比較好?
台灣有超過半數的老人退休後必須靠自己,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是靠子女奉養,可見「養兒防老」已是奢望...
財產保險
一〇二秒地牛大翻身後 你應該知道的地震險
家是所有人安身立命的避風港,然而,即便讓人感到安心的處所,也存在各種未知的風險;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