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件人姓名: | |
| 收件人Email: | |
| 寄件人電話: | |
自從去年底財政部核准了一張「指數連結型保單」之後,投資型保險商品再度成為壽險業矚目的焦點。事實上,早在十年前即有外商壽險公司提出要在國內開辦萬能壽險的構想,但僅止於「說」的階段。
時至今日,投資型保險商品正式獲得保險業界的重視,主管機關更在今年下半年陸續核准其他投資型保險商品,如﹁保德信國際終身壽險——金滿意指標變額型﹂、﹁國泰新世紀遞延年金保險﹂、﹁保誠運籌人生壽險﹂等保單,而截至九月底止通過投資型商品資格測驗者,也已達一千八百六十一人。
但是,目前是不是推出投資型商品的好時機呢?
投資型商品是壽險公司的救星?
當然,投資型保險商品在這種環境下出現,似乎並不完全只能看消費者的需求,即使有一、兩張保單大賣,也不能保證其他投資型商品符合消費者需求。事實上,保險業者對投資型保險商品的需求,恐怕才是重要原因。
為什麼保險業者對投資型保險也有需求?先就外商公司來說,其母公司對投資型保險商品的設計、銷售與後續的管理已有多年的經驗,尤其是大多數外商壽險分公司源自美商,其母公司已經歷了投資型保險商品由盛極一時而歸於平淡的過程,而這些經驗自然而然也很容易轉移給台灣分公司。
其次,外商分公司的業務系統向來強調質精,而以往在銷售傳統壽險商品時,因為商品的變化不多,業務人員在銷售時所需要的知識大概僅限於保險方面,因此外商壽險公司的業務系統所擁有的質的優勢,較無法突顯。但投資型保險商品的推出則改變了這個情形,例如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測驗除了包含投資型保險商品的特性外,也包括了金融體系及投資學等專業知識,而外商公司的業務員平均而言,過關的機會較高。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場利率下降。因為大多數壽險公司的投資收入仍與市場利率息息相關。因此,壽險業傳統的收益來源——利差益已不再可靠。反之,許多壽險公司未來面臨利差損的風險大增。於是投資型保險商品所具有將投資風險移轉給保戶的特性,就成為壽險業者轉戰的焦點。而且出售投資型保險商品則能為業者帶來穩定的管理費收入,管理費的金額雖然相對較小,但卻也細水長流。
美國投資型商品風光八○年代
雖然台灣壽險業的投資型保險商品是在利率走跌、公司經營面對潛在危機的情形下推出,但有趣的是,美國的投資型保險商品在一九八○年代大行其道時,正巧也是壽險業經營面對困境的時候。
事實上,美國壽險業在當時所面對的經營環境遠較我國目前的情形險惡。我們可以發現,儘管美國投資型保險商品興起的大環境與我國推出這類商品的背景很不一樣,但是卻都同樣必須借重投資型保險商品來克服經營危機,而這個危機的源頭就是利率風險。
從一九七○年代末期,美國短期利率開始逐步上升,貨幣市場上的收益率節節高升,但同時一些握有龐大固定收益證券的金融機構,因為所持有的投資組合大多是在低利率時代所買進,在市場利率緩步上升之際,這些投資組合所能提供的報酬率遠低於貨幣市場上的收益率。
而且,在利率緩步上升的趨勢下,越晚投入貨幣市場的資金所獲得的報酬率越高,於是產生所謂投資組合報酬率(portfolio rate) 低於新貨幣報酬率(new money rate)的現象。也因此,能迅速反映市場高收益率現況的共同基金大行其道,而多數金融仲介機構如銀行、壽險公司等,則面臨重大的挑戰。
買定期險,而以差額投資
而投資組合報酬率低於新貨幣報酬率的情形至少對壽險業造成三個影響。首先在新客源方面,壽險公司提供的報酬率太低,無法吸引新客戶,因此新保單的現金流量減少,而即使客戶認為有保障的需要,也傾向買定期壽險而非終身壽險,亦即所謂「買定期險,而以差額投資」(Buy term and invest the difference)的概念。
而事實上,這個概念除了反映出壽險公司面對利率風險的困境外,也隱含消費者在心態上的重大改變,即消費者不再只是在不同的壽險公司找尋所需要的壽險保障。相反的,消費者是在各種金融機構所銷售的各種金融商品中,找出所需要的金融商品,因此,無論是存款、保險或共同基金,都是消費者在理財時,會考慮到的投資項目。
其次在現有的保戶方面,以往壽險公司均允許保戶以很低的利率從事保單貸款,因此在借款成本低,而且壽險公司所提供的投資組合報酬率低於貨幣市場型共同基金所能提供新貨幣報酬率的情形下,保戶以保單貸款甚至解約的方式取得資金,而將資金投入貨幣市場型的共同基金,賺取新貨幣報酬率,也因此造成許多壽險公司的現金流出高於現金流入,即發生淨資金外流的情形。
投資組合報酬率低於新貨幣報酬率的情形,對壽險業造成最後的影響則是在資產的變現性方面,在現金流入減少(新契約保費減少)而現金流出增加(解約及保單貸款增加)的情形下,公司面臨淨現金流出的困境,因此必須出售資產以支應現金流出。但很不幸的,多數壽險公司均持有大量債券,因為債券的價值是依市場利率來評價,在利率上升的環境下,債券價值下降,因此壽險公司不但無法在利率上升的環境下經由投資獲利,反而因為出售資產而虧損。
前述資金由金融仲介離開的現象對許多公司來說都是全新的經驗,而有人將這些現象統稱為資金逆仲介(disintermediation)。
投資型商品為對抗共同基金利器
壽險業及其他金融業如商業銀行等,在面對利率上升與資金逐漸流出等困境的同時,共同基金逐漸崛起。在利率上升的環境中,貨幣市場型的共同基金與壽險商品、銀行的存款相比較,具有即時反映市場高報酬率的優點,而且共同基金還有二個優點是傳統壽險商品所無法比擬的,即費用成本較低與較富有彈性。共同基金所收的手續費及管理費等,遠較壽險商品為低,而且共同基金允許投資人在有買進及贖回基金時,均有極大的彈性。綜合前述的處境,造成美國壽險業的解約率自一九八○年起迅速上升,而於一九八五年達到高峰,當年壽險業的每一百張保單中,有約十二張保單解約,而因為壽險業的費用多在簽約初期發生,因此壽險公司必須依賴日後的保費收入來彌補之前所支付的費用,並獲取利潤,但解約率過高卻使保險公司先前支付的費用及未來的利潤成泡影。這種空前危機,催促了美國投資型商品的誕生!這與台灣目前的狀況雖大異其趣,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 編輯推薦 | ||
公、勞、農、健保 五十一歲失業 二十年勞保年資如何確保?中壢廖先生問
我是食品工廠的作業員,在工廠上班已經十七年多,今(二○二○)年因為疫情關係,工廠... | 退休規劃 找P2P保險 老弱傷病就能不被拒保?P2P平台將人與人由網路連結起來,雙方借貸,互相信任、共享經濟,保險也能透過P2P平台,發展「互助保... | 市場訊息 國泰投信:台股六月資金回籠 台灣高息股成了大波動時代防禦首選台股6月走出疫情陰霾,除了全球主要國家解封帶動景氣復甦,台股進入除息旺季,加上台灣股利率超過4%,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