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十年內外商產險只剩三家
文/江朝峰 | 2002.10.01 (月刊)

九月二日財政部核准美商恆福產險(Hartford Ins.)撤資申請,並由富邦產險概括承受了恆福產險的業務,而恆福也正式結束在台十一年的慘淡經營!目前僅留下一名員工善後,成為繼大陸產險(Continental Ins.)、英商吉利產險(GRE)、皇家太陽聯合產險(Royal Sun-Alliance Ins.)後第四家正式告別台灣產險的外商保險公司。至於即將核准撤資申請的英商商聯產險(CGU)或許就是下一棒。

全球策略變變變

其實,美商恆福的母公司是做投資起家的金融集團(Financial Service Group),其經營策略向來相當鮮明,在該集團五年前的「兩年策略規劃」分析中發現產險並非其全球佈局的方向後,即行著手調整經營策略,因此在一九九七年就準備將全球產險(Non-life)部門移回美國本土,但是該集團三大事業部之一的再保事業部,卻仍希望保留台灣做為亞洲佈局的據點,因此便接手美商恆福在台分公司的業務,不過卻轉型全心經營再保業務。

但是保險業的核彈九一一事件爆發之後,在蒙受重大損失之下,恆福保險總公司不得不再重新檢討其全球金融發展策略,最後決定在產壽險以及再保的三大領域中,僅留下壽險部門繼續跨國性發展,而將產險以及再保的全球據點(僅留下倫敦)全部撤回美國,當然台灣分公司也不免受到裁撤的命運。

外商產險在台做不大

事實上,掀開台灣外商產險發展史,可以發現早期外商產險開始在台設立辦事處時,多以服務其全球性客戶在台分支機構的保險業務為主要考量,其中除了維繫與客戶的關係外,最重要的就是協助全球各地的客戶做企業風險管理規劃,其中包括派遣工程師來台從事損害防阻的建議與成效檢視;且安排企業產險並透過台灣本土產險公司納入其全球保險規劃中,這也是業界所熟知的前衛性業務(Fronting Business),並且隨著歐、美、日的全球企業跨國發展而達到最高峰。

民國七十年代中美雙邊貿易談判,有鑒於台灣保險市場的發展性,加上熟悉台灣市場的運作或許是未來進軍大陸的跳板,因此由美國產險公司率先敲開了台灣產險市場的大門,先後以分公司的型態,成立了美商環球產險(AIU)、北美洲(INA,現被ACE併購)等第一批的外商保險公司。

十幾年來包括美商、歐商、日商陸續來台成立分公司的外商公司一度達十數家之多,期間經歷全球保險業合併風潮,因而在台外商一再更名,並改變經營策略,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似乎也只有近五年來強力擴張並結合南山人壽業務系統的美商環球(AIU)產險稍具規模,其他外商則多僅經營商業性產險(Commercial Line)業務,與本土保險公司的關係也是合作(再保業務)多於競爭(直接業務),因此在市場上的角色也一直無法具備「保險公司」的規模,而只能獲得「邊緣化的尊重」。但這真是這些外商產險的原始期待嗎?

外商產險跟著外商企業外移

綜觀外商產險在台發展的歷程中,不難發現外商產險因為缺乏行銷管道,因此想要全面打開業務顯得非常困難,而且在外商系統來自國外「急功近利」的概念下,很難自行培養人才;至於向業界挖角的結果,人員數量相當有限,素質更是優劣互見,而面對總公司策略上的搖擺不定與對台灣市場認識不足,可以想見的是不可能有充分的授權,去放手經營這個原本就不容易發揮的市場。

既然如此,業務來源就只能靠透過經紀人公司往來的業務支撐,但是又由於受限於形象經費不足、知名度過低;加上據點太少,無法全面提供服務,車險更是幾乎無法經營,因而業務全面拓展的機會就相當有限,最後則僅剩去服務由總公司轉介來的Refer Account(外商企業在台分支機構)一途了,但是近年來,台灣的投資環境大不如前,不只新投資案鳳毛鱗爪,原已設點的外商企業更是陸續轉進大陸或其他東南亞國家,這唯一穩當的業務來源也就不再可靠了。

水土不服 生存空間受擠壓

除了業務面的問題之外,對於台灣法政體制的無法適應也是外商產險公司的經營困擾之一,對於合法或非法的一線之隔,常是來台視察的外商主管頻頻垂詢在台幹部的話題,尤其是主管機關的主管同意沒有問題的問題,卻常會出現主管機關的承辦人員不同解釋的問題,所以外商產險在原本就人力有限的情況,還要去配合龐大的監理作業要求,不難想像那人仰馬翻的情境,另外目前經營虧損應限期增資的法令規範,也是造成外資撤離的原因,因為在沒能看得到遠景的情況,又連續虧損,卻又要增資,在經營策略上是說不過去的。

最後,在市場面的競爭,外商產險多認為前幾年國內產險市場的惡性價格競爭,擠壓了生存的空間;事實上各家外商產險情況卻不可一概而論,若仔細觀察更或許會發現其實部份外商反而是價格競爭的始作俑者。而且外商在台經營的授權大小不同,常會決定競爭的激烈程度,因此前幾年在費率下降的情況下造成了保費收入減少,業績量不足;而自留比率過高的政策,在天災人禍不斷,再加上如果核保人員的專業度不足,可想而知,只有離台一途。

生存之道 伺機坐大或劍走偏鋒

目前在台外商產險,能夠歷經紛亂而生存下來,自有其特殊經營之道,以AIU而言,除與南山人壽業務體系日漸密切的合作,運用車險的經營來發展據點擴大規模之餘,並投入各種尖端商品的研發來取得行銷優勢,如此落實在台經營的策略,才有資格與本土保險公司平起平坐、同位競爭。不然就採取像蘇黎世(Zurich)與安聯(Allianz)的策略,乾脆投資本地產險公司取得經營權與市場規模,並挾其雄厚資本與經驗,落地生根,成為全球佈局的一環。

至於如果無法擴大經營規模,則應考慮差異化行銷,研究在市場上可能有利基但不受人注意的商品、通路或區隔市場,如法商佳迪福就鎖定「勞工失業給付保險」做為與其他公司明顯區隔的點,並配合壽險商品套裝行銷,廣擴銀行通路,成為經營上的另類特色,雖然不保證成功,但至少有機會出線。

因此如果無法坐大或走不同的路,除非要像ACE年年賺錢,或像Asia年年小虧在老闆可以忍受的範圍,否則外商撤資這類在國外天天上演的戲碼,在台灣以後或許將常常發生,而我們也應該以平常心度之。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富邦金控:北富銀延長momo卡5%權益無上限 千大品牌最高10%回饋 店外綁定支付享最高5% 陪伴卡友豐收過好年
台北富邦銀行延長momo聯名卡權益,將持續提供卡友momo通路筆筆5%回饋無上限、千大品牌最高10%...
財經時勢
4月巨災 亞洲損失11.75億美元
根據跨國保經公司統計,今(102)年4月全球巨災經濟損失至少48.4億美元,其中,亞洲地區因颱...
市場訊息
安聯人壽:「安聯人壽豐收得利系列商品」熱賣 4月初永豐銀行強勢回歸
在中美貿易戰硝煙下,投資人如何避險?如何持盈保泰?尋求專業資產管理才是王道!台灣投資型保險領導品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