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一直以來,保險都是國人在生活保障、儲蓄與稅務規劃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近年來,國稅局與納稅義務人間卻常因為保險課稅問題而進行爭訟,以贈與稅為例,國稅局對於要保人和受益人為不同人的年金險,或者將要保人任意變更為子女等情形,都會主動查核有無涉及贈與稅課稅的問題;至於遺產稅的部分,當被保險人死亡後,如在死亡前不久有購買保險,且其動機及結果已扭曲保險的本質,這種已有指定受益人的保險給付是否應課遺產稅已是討論許久的議題,但因國稅局及法院已陸續作成不利於納稅義務人的核定,若不了解相關規定,保險看起來似乎也不那麼保險了。
目前在遺產稅規範上,保險給付是否應課稅,則可進一步依被繼承人身分別做不同的分析。
實質課稅原則下 法源不再是保險免稅的強力保證
保險給付免徵遺產稅的法源,主要是依保險法第112條規定,「保險金額約定於被保險人死亡時給付於其所指定之受益人者,其金額不得作為被保險人之遺產」,與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9款規定,約定於被繼承人死亡時,給付其所指定受益人的人壽保險金、軍、公教人員、勞工或農民保險的保險給付及互助金,得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
依上所述,只要符合規定,理論上死亡保險給付均不計入遺產課稅,然而最近幾年,少數人透過不合理投保的財務操作為而欲達到節稅目的,此類案件大致有以下特徵,第一,高齡或死亡前短期投保;第二,大都以躉繳保費方式,一次繳納多年保費,甚至使保費支出高於保額的不合理規劃。
由於類似案例劇增,因而使得國稅局也開始依據實質課稅原則,針對異常投保案件補稅加罰,所謂「實質課稅原則」是指,「…惟基於憲法所肯定之平等主義,在稅法上即應實施核實課稅原則,蓋因所謂負擔公平之原則,不僅止於形式上之公平,更應就實質上使其實現,亦即稅捐之課徵,原則上應該以納稅義務人真實的稅捐基礎,即所謂核實課稅之原則,而非以應有的、擬致的稅捐基礎為計算。…」,簡單地說,就是應稅的現金,經由投保方式轉換為保險給付,形式上雖符合免稅的規定,但國稅局仍可依實質認定課稅,不受相關稅法的拘限,這也讓前面提到的法源不再是保險免稅的強力保證,而是必須視個案情形才能判斷是否符合免稅。
保費與解約金 都是認定遺產總額價值的依據之一
承上所述,國稅局同樣會以投保動機加以審核認定併計遺產總額的價值,原則上有二種認定價值:
原始一次繳納的保費
在稽徵實務上,國稅局也會從投保動機來加以審核,如經判斷投保的動機顯然就是在規避遺產稅,則一般都會依據實質課原則,將原始繳納的保費全數併入遺產。
被繼承人死亡時 保單中途解約得取回的解約金
如非屬前項情形,就會以被繼承人死亡日的保單解約價值併計遺產課稅。但一般而言,以原始已繳納保費計入遺產的情形較常見,亦符合實質課稅原則。
被繼承人為要保人 保單權利應計入遺產課稅
若被繼承人為保險契約的要保人時,相關稅法規定又是如何?按國稅局的見解,此種情形的課稅是依據保險法第3條規定,「保險契約的要保人係指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向保險人申請訂立保險契約,並負有交付保險費義務之人。」。而如被繼承人生前以自己為要保人並以他人為被保險人購買人壽保險保單,該保單的保險利益在被繼承人死亡前為其所有,死亡後由繼承人繼受成為要保人,所以在被繼承人死亡時,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4條第1項所定義的「其他一切有財產價值之權利」,該保單的保險利益因為屬於要保人的權利,故應依法課徵被繼承人遺產稅。
這類應課稅保單,在課稅實務上如同個人買賣黃金或投資外匯一樣,因買賣產生的之利得係屬財產交易所得,必須併計當年度綜合所得稅辦理結算申報,雖然國稅局時常發布說明課稅規定,並強調如有漏報,一經查獲,除補徵稅額外,更將依所得稅法第110條第1項規定處罰,然而這些案件在執行上確實有其一定的困難度,因此一般會主動申報該財產交易所得的人實際也不多。保單也是如此,由於國稅局並無法完整掌握納稅義務人全部的保單資料,某個程度上,以往國稅局對於類似保單的查核也是抱著「睜隻眼,閉隻眼」的態度,並不會作為查核遺產的重點。
被繼承人死亡當日解約價值 應併納入遺產總額申報
相同地,繼承人也很少知道被繼承人如果遺有以自己為要保人並以他人為被保險人的人壽保險保單時,該保單必須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的規定,而在稽徵實務上,通常是因為國稅局在進行查核被繼承人生前的資金流向,或因保費金額較大引起注意時,才會讓國稅局「不小心」發現有應課稅的保單權利。
被繼承人生前擔任要保人的保單在過世後很少被談論到應否課稅,但由於保險課稅議題漸受國稅局及財政部重視,這類的保單在未來也有可能會成為案件審查的重點項目,納稅人對於保單課稅問題,應特別加以注意。
至於保單應併入遺產總額的價值如何估算,這種狀況與被保險人死亡時所涉及的課稅情形不同,在課稅上應以被繼承人死亡日該保單的解約價值估算,而非原始繳納的保費。
節稅抱存僥倖心態 容易得不償失
保險是租稅規劃上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種種課稅新規定或國稅局新的課稅方式,對於納稅人的影響頗大,建議納稅人在進行規劃應確實掌握「規劃時間愈長,租稅風險愈低」的原則,如能以合理時間及工具來換取節稅空間,最能確保個人權益,也不致引發國稅局的查核風險。
消費者不應心存僥倖,以為保險是「朝買進,夕可節稅」的工具,否則將難逃國稅局祭出實質課稅的尚方寶劍伺候。
編輯推薦 | ||
財產保險 演員要保險 台灣電影界觀念待提升今(2017)年8月,正在加拿大拍攝續集的《死侍》電影,一名女特技演員在飛車追逐一幕戲中意外車禍喪生... | 市場訊息 健保署:孕期保護牙 產後不缺牙 健保提升特殊照護方案護齒健康求子多年的陳太太今年終於如願懷孕,因為孕期賀爾蒙改變,被診斷患有妊娠糖尿病,雖有飲食控制和定期服藥,... | 人壽保險 3大電銷高手如何年賺百萬
儘管人人都在大喊景氣不佳,但保險業不乏年薪百萬的銷售高手,靠一支電話就能賣出保單的電銷人員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