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醫生,我的血壓是高了點,但並沒有什麼不舒服,難道這樣還要服用降血壓的藥物嗎?」這樣的問題醫師幾乎每天都會在門診中重複被問到,民眾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一方面是因為對於醫療知識的缺乏,另一方面則是對於藥物的偏見所致。也因為許多謬誤的觀念,往往讓應該得到良好控制的慢性病發展成不可收拾的重大疾病。檢視94年國人10大死因中,雖然高血壓性疾病位居第10位,但嚴格說來排名第2的腦血管疾病、第3的心臟疾病及第8的腎臟疾病都與血壓的控制相關。而國人因高血壓造成的殘疾更花費了許多的健保資源,也造成不少家庭的沈重負擔。
正常的血壓標準 應為120/80mmHg以下
一般的觀念中多認為血壓高可能會出現頭暈、脖子緊或是臉部潮紅等症狀,但在實際的臨床經驗中,高血壓患者沒有任何症狀的比例遠遠高出大家的想像,這也是所有慢性疾病的陷阱,許多高血壓的病患出現第一次的不適就是中風,所以絕不能以有沒有症狀來當作治療的標準。根據最新的血壓控制準則:正常的血壓為120/80mmHg以下,大家或許很驚訝,這跟醫院治療高血壓的標準140/90mmHg有一段差距,原因在於研究顯示血壓超過115/75mmHg之後,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就增加一倍,所以血壓在140/90mmHg以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已達正常的4倍,此時就應該以藥物做處理。
血壓獲得良好控制 可降低相關疾病發生率
許多老人家喜歡說服自己,「年紀大本來血壓就會高,所以高血壓是正常的」,這是相當危險的觀念,因為無論年紀多大,血壓的標準是一致的。老人家血管彈性較差,對血壓的控制反而要更為精確,也由於大家容易找藉口說服自己不去面對血壓問題,因此國人的血壓控制狀況並不理想,即使像在美國那麼良好的醫療環境,高血壓得到理想控制的比例也只有3分之1。
血壓控制得好可以降低相關疾病發生的機率,例如血壓控制良好可降低35~40%中風發生的機率、20~25%心肌梗塞與50%心臟衰竭的發生率。而引發高血壓的原因包括睡眠呼吸終止症、慢性腎病變、主動脈狹窄、庫欣氏症候群、嗜鉻細胞瘤、甲狀腺疾病或其他藥物引起等多種原因,民眾一旦發現血壓高就應該尋求專業醫療,將可能引發疾病的因素去除。若經過檢查沒有發現任何誘發血壓的疾病,則稱為本態性高血壓,就是原因不明的高血壓,也是最常見的高血壓。
高血壓的診斷其實並不簡單,不是單純一次血壓高過140/90mmHg就要接受治療,因為影響血壓值的因素相當多,包括情緒、壓力、睡眠、運動等,所以要測量較正確的血壓值,應該在舒適的環境下坐著休息五分鐘後才測量,每天早晚固定時間量測並紀錄一週,再由專業醫師來判定,以這樣嚴謹的標準來判斷雖然較麻煩與不便,但卻是保障健康的唯一方法。
適當改變生活型態 可降低對藥物的依賴
既然醫學上對高血壓的判斷如此嚴格,用藥自然不會隨便,許多人對藥物有偏見,最常聽到的就是「西藥吃太多會傷身體」之類的話,事實上現在的醫療進步,藥物除了講求不傷身體外,還要求要能夠保護身體,如降血壓藥物中屬於血管升壓素轉換酵素抑制劑(ACEI)及血管張力素受器阻斷劑(ARB)類的藥物除了保護心臟外,還有保護腎臟的功能;β接受器阻斷的藥物可以減低焦慮;α接受器阻斷的藥物可以改善攝護腺肥大;而利尿劑更是公定降血壓的第一線用藥。目前血壓的用藥朝種類多、劑量低的方向走,同時兼顧血壓控制與保護身體的作用,且可以避免單一藥物高劑量造成的身體負擔或不適。因此只要經過醫師評估,開立正確的降壓藥物,對於身體不僅沒有傷害,還可能有治療額外疾病的效果。
另外,治療慢性疾病藥物一吃就要吃一輩子的觀念也是大家使用藥物猶豫的原因,慢性病不像感冒來得快去得快,而是有怎樣的生活型態就會有怎樣的疾病,加上生活型態又是長期養成的習慣,因此多半慢性病都是以藥物當作一種控制。根據第七屆聯合國國際醫學會學術委員會(JNC-7)所公布的治療原則,生活型態的改變對於血壓的影響非常大,每一項生活型態改變都可以使血壓下降,如此漸漸改變自己,血壓的下降當然不需完全仰賴藥物幫忙,即使無法到完全不用藥的情形,也可以將藥物用量降到最低量。
任何醫療疑問應洽醫師 千萬不要道聽塗說
不過,在美國國家心肺血液協會的佛雷明漢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中提到一項讓人沮喪的現象:在55歲時即使血壓正常,終生仍然有高達90%的機會得到高血壓,表示高血壓是人類生命延長後幾乎人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所以在正常血壓的人仍需盡可能調整生活型態,高血壓前期的人則建議積極改善生活型態;而第一級高血壓的患者需接受至少一種藥物治療並配合生活型態調整;第二級高血壓的患者需接受至少兩種藥物治療並配合生活型態調整。千萬不要認為有吃藥就好,在血壓穩定後每3個月一定要定期回診讓醫師做詳細理學檢查才能確保健康。
醫療持續在進步,但無論如何完美的醫療都需要有病患的信任與配合才能達到疾病治療的效果,因此不只醫師與藥品站在醫療的舞台,更要讓病患對疾病與藥品有充分的認識才能真正提升醫療品質,目前台灣的醫療環境已經脫離醫師高高在上的威嚴時代,病患漸漸走向希望對醫療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只是因為醫療知識的門檻較高,許多街坊巷弄的奇怪說法反而成為傷害健康與破壞醫病關係的元兇,所以建議民眾若在醫療行為中出現任何疑問,應向醫師提出疑問,由專業的人士解說,切莫自由心證、道聽塗說才是健康之道。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股東口袋不夠深?產險公司負債比曝光 這4家爆表!近期各產險公司的防疫險陸續到期,理賠風暴進入尾聲。不過,這場風暴為產險業帶來極大動盪,讓不少產險公司... | 市場訊息 宏泰人壽:健康險保障範圍大不同 『健保協同商保專區』可以幫助瞭解國人重視健康議題,對生活品質要求高,面對未來罹病的不確定性,許多人皆主動透過商業保險來支應醫療費用。... | 醫療、健康保險 與病毒共存時代!醫療保險 如何發揮優勢?01 疫情提高風險意識!醫療險需求上揚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造成全台逾350萬人確診、超過5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