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醫療、健康保險
原來是自律神經失調!
文/葉惠娟 | 2013.09.01 (月刊)

時常覺得很累,卻睡不著?便祕與腹瀉交替發生,卻無法改善?

心跳加速、胸悶、心悸、幾乎喘不過氣的症狀,但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檢測結果正常,醫師說那應該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轉診到腸胃科檢查、治療,症狀卻沒有改善……,當心是「自律神經失調」來敲門。

自律神經,遍佈體內各器官

台灣腦波自律神經醫學會理事長王群光表示,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管控人體各器官、系統與細胞,自律神經一旦失調,就會有疾病產生,因此自律神經失調是形容詞,不是疾病。

王群光指出,一般人頭痛、腹痛、心律不整,服藥後症狀好轉,通常不會被認為是自律神經失調,其實疾病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結果,而服藥就會好轉的疾病,屬於局部自律神經失調。當一個人同時因為頭痛、腹痛、潰瘍、心律不整等原因就醫,任何藥物都無法治癒,醫師感到江郎才盡而判定病人自律神經失調時,通常自律神經已經全面失控,因而導致多重不適疾病症狀。

動作障礙醫學會理事長,也是竹山秀傳醫院神經科主任林瑞榮從西醫觀點指出,自律神經系統控制人體各種器官和諧與平衡,包括心臟血管系統、呼吸系統、腸胃系統、內分泌系統、腺體與代謝系統,眼睛腺體分泌、口水、呼吸頻率、心跳快慢、腸胃蠕動、性器官功能、泌尿道系統功能、皮膚流汗與否等,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全身都會受影響。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張恆偉則表示,自律神經失調是西醫的診斷結果,中醫是以陰陽失調說明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不平衡,黃帝內經提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段話簡單來說,就是陰(副交感神經)與陽(交感神經)都要作用,陰、陽兩股力量平衡,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才能穩定。

治療自律神經失調,專家見解不同 腦波自律神經醫學,先檢查腦波及自律神經,避免遊走各科

自律神經遍佈各器官、系統,而且多數人被確診自律神經失調前,會經歷看遍各科醫師、做遍各種檢查、看似無病呻吟的過程。王群光說其實醫院設立自律神經失調科,透過3D立體同步腦波儀、自律神經檢測儀(HRV)就可以知道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作祟,既可以避免病人遊走各科找不到病源,也可以減少健保資源的浪費。
王群光說,依檢測結果自律神經失調可分為八種類型,臨床觀察各類型表現幾乎含括了各種慢性病與常見症狀。

神經科,先找到自律神經失調原因,再治療

林瑞榮說,自律神經是人體自我平衡與調節系統,不平衡未必就是生病。例如地震發生時若有心跳加速、頭暈、頭痛、肌肉緊繃等狀況都算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這是因為緊張時交感神亢奮,並不需要治療,在經過副交感神經調整後,自律神經就會慢慢恢復平衡。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多樣化,常見症狀包括過度疲倦、口渴、焦慮、恐慌、失眠、頭昏及暈眩、心跳過快或過慢、呼吸不順等,林瑞榮強調,當自律神經系統發生問題,也就是身體有超乎正常的生理反應時,例如心跳經常處於加速的狀態,就需要進一步治療。從神經科的角度,自律神經失調為某些疾病的潛在因素,找出原因才能針對不同疾病提供不同的治療與預防方式。

林瑞榮說,如果只是單純焦慮、恐慌等症狀,通常會透過支持療法、心理療法協助患者找到原因以改善症狀或轉介至精神科,但糖尿病、巴金森病等患者若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就要透過科學方式鑑別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再予以治療。

檢查方式,一般有心率變異性(RIV)檢測、交感神經性皮膚反應(SSR)、皮膚的流汗反應檢測等。

中醫,自律神經失調,關鍵在「心」

張恆偉從中醫的角度說明如何透過外顯的症狀判斷是否自律神經失調。張恆偉表示,以五臟六腑分析,自律神經失調的關鍵在「心」,因為心主血脈、心主神志,中醫會先透過「望聞問切」做診斷,治療的方法則包括藥物與針灸,如果患者是因為胃腸不適求助,則將針對胃實、胃虛的症狀治療。

搞定自律神經失調,專家有妙方

張恆偉建議做穴位保健,包括內關穴,可以改善心悸、心律不整、胸悶現象,還可以調節血壓、血管硬度;神門穴可以改善失眠;少府穴可以改善焦慮狀況,至於按壓耳神門穴,則可以穩定情緒、改善失眠。張恆偉說,韓國就曾針對中風病人研究,在內關、神門穴進行皮下針治療,同時配合HRV檢測有效性,發現病患不但改善失眠,還可以調節自律神經。

內關位於手腕橫紋以下三根手指頭、兩筋中間處;神門位於腕橫紋小指側端凹陷處;少府為小指頭彎曲處。刺激內關穴與神門穴可以固定按揉,也可以按住後轉動手掌,兩個穴位每天可以按壓五至十分鐘。

張恆偉強調,除了透過穴位保健,飲食上則要減少攝取冰冷、烤、炸、辣的食物。

王群光說,正確的呼吸(吐納)有助於自律神經平衡,從每分鐘呼吸二十次,調整到每分鐘五次,先吐出所有的氣,憋氣十秒,吸飽氣,再吐氣以此規律呼吸,五分鐘自律神經就能平衡,此外,透過多運動、用汗水保養神經系統也很有幫助。

此外,轉念也很有幫助,不要老是看到別人的壞處、經常訂超過自身能力太多的目標、做事時太緊張或太有責任感,自律神經就不容易失調。

林瑞榮則表示,冥想、瑜伽、轉念等都可以讓緊繃的神經放鬆。如果自律神經失調有姿態性低血壓症狀,在沒有其他疾病的飲食禁忌情況下,建議增加鈉攝取,以改善症狀。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台灣保險業風險 全球最高!
根據2017保險業風險調查報告顯示,台灣風險指數為全球最高(3.66),高於全球水平(3.31)。然...
市場訊息
宏泰人壽:資訊安全高規格防護 宏泰人壽保護客戶個資不受威脅
日前微軟(Microsoft)系統發生藍屏事件,影響遍及全球,致使許多服務系統故障,宏泰人壽主機當下...
人壽保險
年金險推不動?學者這樣看(上)
金管會致力於推動保障型保險及高齡化商品,而「年金保險」也是其中之一。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已透過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