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短短幾週內,新台幣強勢升破「二九」字頭,壽險公司未實現匯兌損失迅速擴大,淨值與獲利同步受到擠壓,市場對保險業體質的疑慮隨之升高。每當新台幣升值、壽險業帳面出現匯損,市場輿論就會再度陷入熟悉的循環:恐慌、質疑、喊話官方救市。
然而,匯率波動並非突發異常事件,台灣長期依賴外銷帶動經濟,匯率本就高度連動全球市場,對於持有大量海外資產的壽險業而言,匯率風險本應納入長期經營假設之中。
「匯損是否影響股利發放」也成為外界關注焦點。事實上,保險公司對盈餘分配並不握有完全主導權。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曾公開指出,即便保險公司董事會已通過配息案,主管機關仍可提醒業者「重新思考」,且現行制度也設有防線,保險公司僅能以當期獲利的二十%發放股利,且若子公司資本不足,母公司必須強制增資。
回到制度設計本身,近年來市場對壽險公司體質的理解,往往落入單一指標思維。風險資本適足率(RBC)與淨值比,雖是最常被引用的數據,但也最容易被誤解為保險公司經營優劣好壞的絕對指標。
然而,壽險業的資產負債存續期長,評價基礎仰賴對未來死亡率、投資報酬與理賠金額等多重精算假設,並透過模型換算現值,整體運作遠較其他產業複雜。若只根據當下的報表數字作為唯一的風險評估依據,不但容易誤判,更可能將原本設計為輔助參考的制度性指標,扭曲成製造市場錯覺與恐慌的凹凸鏡。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場渾沌與焦慮交織的亂局中,彭金隆並未急於「當英雄」端出牛肉安撫市場,而是將焦點回歸制度本身。他提出「如果報表會讓人覺得今天很好、明天很差,那應該先檢討報表準則是否合理」,直接點出當前監理制度與產業經營實況之間的落差,展現出更高層次的監理思維與制度反思能力。
財務報表與監理報表的功能本質截然不同,前者旨在向投資人揭露公司財務資訊,後者則提供監理機關掌握風險並採取干預措施。一旦兩者界線模糊,市場將難以正確理解風險本質,易被報表表象誤導,進而影響判斷。
制度的建立,從來不是為了強化恐慌,而是為了引導市場建立正確的風險認知。若能從這場新台幣升值風暴中,進一步修正監理制度的設計邏輯,那麼,就如同彭金隆所言:「這場危機,就不會白費」。
編輯推薦 | ||
市場動態 帶領平均四十四.六歲的業務團隊 迎戰新世代!二○一七年即將走到盡頭,回顧過去十個月,金管會人事大搬風,行政院也經歷大地震。新科主委顧立雄法界出身... | 市場訊息 施羅德:投資歐股注意匯率避險 歐洲QE推升高息股需求統計今年以來至5月22日為止,以各國股市當地貨幣計價,MSCI世界指數上漲6.76%,歐美日三大區域... | 財產保險 婚禮沒了!「結婚險」有保障嗎?幾家歡樂幾家愁!行政院宣布明(2015)年1月2日(禮拜五)確定放假,因此勞工朋友從元旦開始就有四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