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在醫療費用不斷上升的背景下,不少民眾以為自己已備妥醫療保障,卻在真正面臨重大醫療支出時,才發現保障遠遠不足。尤其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部分中高齡族群因擔憂年齡過大、健康狀況下滑會導致投保困難或保費過高,乾脆不再規劃保障。但事實上,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保險公司正積極推廣樂齡友善商品,例如採用彈性核保條件、搭配外溢保費折減或實物給付設計,讓中高齡族群「看得到,也保得到」。
在醫療費用快速上升、醫療行為朝向門診化與精準化發展的當下,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如何安排最貼近個人需求的保障?可歸納為以下三大策略。
【策略一】提升保障彈性,結合「一次給付」與「高自負額型實支」雙軌設計
傳統實支實付雖能應付部分實際支出,但對於高端療法與非住院型治療,往往出現給付限制。因此,壽險公司也逐步調整商品設計,透過設定高自負額以拉高理賠上限,以協助民眾對應醫療通膨所帶來的費用壓力。同時,也鼓勵保戶搭配一次給付型重大傷病險,強化現金流支持,減輕醫療財務負擔。
【策略二】導入「碎片化」補位概念,強化特定風險的專屬保障
隨著精準醫療與高價醫材不斷推陳出新,醫療支出不再集中於傳統的住院與手術階段,而是出現在治療週期中的多個斷點。台灣民眾在醫療過程中,常見的高額自費支出類別包括重大疾病(包含癌症)所需的新式療法,如重粒子治療、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療程費用數十萬元以上,此外,心血管疾病治療需要的高階醫材,如塗藥支架、人工瓣膜、植入式心律調整器,若不是選用健保給付的基本款,自費至少上看數萬元,這還不包括疾病失能所需的長照支出,像是復健治療、相關輔具與照護器材,以及照護人力、機構或長照服務的開銷。
因此,近年來保險公司也開始針對特定治療場景設計專屬保障,例如癌症療程、標靶藥物、心血管支架等,藉此補強傳統保單難以涵蓋的風險,讓保障更貼近實際醫療行為。
【策略三】整合長照思維,延伸保障範圍至老後醫療風險管理
隨著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與照顧的界線日益模糊,也讓商業保險的角色開始逐步擴展。除了傳統醫療險之外,也開始有壽險公司將「醫療保障+長照保障」納入同一商品架構,透過設計具保費折減誘因的健康管理機制,鼓勵保戶預防性自我健康管理照護;同時,部分保單亦加入增額給付設計,以對應長期照護費用的通膨挑戰,協助保戶布局高齡階段的健康風險。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喜憨兒基金會:讓愛甜進部落 長期餐盒募集計畫
... | 市場訊息 摩根投信:全球寬鬆 亞股大玩資金派對 上週吸金量創64週來最瘋狂全球央行聯手寬鬆,亞股跟著大玩資金派對,摩根投信指出,上週亞洲市場不僅再現全數資金淨流入,且整體吸金... | 市場訊息 國泰世華銀行:專案開課 新鮮人職場穿搭有撇步剛踏入金融業的新鮮人怎麼穿最得體?國泰世華銀行貼心為新人設計職場穿搭課程,首次跨產業與全球知名服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