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財經時勢
當新療法遇上舊保單 醫療險理賠愈來愈難?
文/何楷平.鄭伃家 | 《現代保險》雜誌 | 2023.10.31 (新聞)

今(2023)年8月,一名癌友遭醫院以「避免被健保署核刪,拒絕健保身分住院」為由,導致無法以實支實付醫療險支付自費藥物,全國譁然。

在台灣,平均每人有3~4張醫療險,在健保總額給付放寬緩步、新科技療法推陳出新之下,民眾對商業醫療險的依賴程度,只會愈來愈深。

「買了商業醫療險,卻不一定理賠得到?而且未來還可能漲價?」是所有保戶最大的隱憂。

「收了保費,理賠金卻像無底洞,一直增加」更是所有保險公司最大的風險。

商業醫療險是一份契約,保費繳多少、什麼情況理賠、理賠金額多少……都是白紙黑字事先約定好、可預期的。然而,當醫療險損率節節飆升、保險公司漲保費蠢蠢欲動,為什麼,申請醫療險理賠,卻也變得愈來愈難?

癌症自費短期住院問題,恐怕只是商業醫療險的冰山一角:訴求「補位健保」的商業醫療險,還存在哪些潛在問題?

終身型、高預定利率保單
IFIRS17上路前夕的未爆彈?

隨著平均壽命愈來愈高,老年醫療費用支出壓力也隨之增加。由於定期醫療險大多只能保障到75歲,相較之下,可以保障終身的終身醫療險,似乎更具吸引力。

然而,終身醫療險最大的問題,就是「通膨風險」。若以每年2%通膨率來算,20年後物價上揚至1.485倍,若投保每日住院病房費1,000元的終身醫療險,20年後,日額保障只剩673元,相當於打6折。

目前光補健保升等差額的自費病房費用,每日少說近千元,還不包括自費醫材和藥費等,加上因為醫療科技進步,導致住院天數減少,僅提供日額給付的終身醫療險,已讓保戶醫療保障出現巨大缺口。

不只保戶要面臨通膨風險,保險公司也是。由於過去銷售的終身醫療險多屬高預定利率保單,當預定利率越高,保費就越便宜。因此,保險公司依照原本預估的利率計算的保費,往往無法反應長期間可能增加的風險因子,包括平均餘命延長、醫療科技進步等因素。

而這些問題,在保險公司接軌IFRS17後將更加明顯。因為依新制規定,保險公司必須依「現時」的市場變數、死亡率、理賠率及費用率等來檢視負債,過去銷售的長年期、終身型健康險等高利率保單,在現今的低利率環境下,每筆保費收入都是不斷在累積「利差損」,一旦接軌財報新制就需立刻認列虧損,這將大大影響壽險公司的獲利與淨值,導致保險公司未來必須透過鉅額增資維持營運。

「保費、給付」對價關係失衡
終身醫療險 未來將滅絕?

不同險種提供的保障內容不同,因而也影響保險公司的風險成本。

就以提供死亡保障的「終身壽險」與提供醫療給付的「終身醫療險」來比較。終身壽險因為保障的事故是「死亡」,保障事故定義清楚明確,保額也已事先約定,未來不論被保險人死因為何或物價如何波動,一旦死亡,保險公司就依當初約定的保額理賠,對保險公司來說成本容易控制。

但終身醫療險不同,保戶通常繳費10~20年享有終身醫療保障,對保險公司來說,給付項目雖是事先約定,但成本卻會隨著醫療環境而改變,譬如健保的支付制度導致住院天數縮短、醫療技術進步改變治療方式等,這些因為給付附在浮動因素(例如健保)導致的成本風險,將使得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愈來愈大。

換言之,目前來看,終身醫療險至少存在3大危機,首先是「保費難以匹配風險」,隨著保障期間延長,受到不確定因素影響愈來愈多,危險成本會變得更難預測,但事先約定的費率卻無法調整以應對風險。

此外,「累積性逆選擇」讓損失率難以控制,所謂累積性逆選擇,是指良質被保人可能中途解約退保,留下體況較差的被保人,導致保險公司損失率升高,面臨虧損風險;再加上「人口老化延伸風險」,保戶平均年齡增長,罹病率增加,加上醫療支出不斷上升,都會進一步推高保險成本。

 

更多精彩完整文章,都在最新出刊的419+420期《現代保險》雜誌(11+12月號)

 

延伸閱讀:

商保這樣補位健保?別鬧了!

商保補位健保 先天不足!復刻「強制+任意車險」是解方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泰安產險:網路投保三分鐘搞定 騎車必備保障零死角
近年來隨著科技演進及環保意識抬頭,電動機車已成為時代趨勢。身處在機車密度世界第一的國家,政府為了降低...
市場訊息
手機保險導入正規銷售模式 商機預估破億!
【本文重點】手機保固全面淘汰、手機保險強勢入主電信業將滿一個月,產...
市場訊息
南方莊園:花好月圓人團圓 皖月中秋月餅禮盒每盒售價$880元
花好月圓人團圓 皖月中秋月餅禮盒每盒售價$880元 與親愛的家人一同分享美味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