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走進大型醫院,七彎八拐的通道,看診的人穿梭如織,地下層的餐廳商店也是人聲雜沓,但儘管有醫療本業和業外餐飲的雙重營收,多數醫院仍掙扎於損益邊緣,也難怪對健保的滿意度民眾高達九二.三%,醫界卻只有三成,醫界多數認為癥結就在於健保的總額框架和點值攤扣,嚴重衝擊到醫院的財政收入,進而影響到醫護人員的優化,醫療設備也無法隨時更新,最終受到傷害的仍是廣大民眾。
健保改革已經擾嚷多年,新北市醫師公會於八月七日,以「健保永續面面觀」為題舉行醫療論壇,從健保的制度面、財務面與品質面,廣邀各界學者專家進行深入探討。當天的講者包括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陽明交大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政、逢甲大學財稅系教授謝啟瑞以及本刊創辦人黃秀玲教授。
新北市醫師公會舉行「健保永續面面觀」醫療論壇,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顏鴻順(右1)和與會的學者專家探討健保永續經營的問題,本刊創辦人黃秀玲教授(中)亦應邀出席。
藥費檢查費年年攀升 使用者付費可抑制浪費
首先,健保署署長李伯璋開宗明義提出健保的三大改革理念──「落實分級醫療、強調使用者付費、調整部分負擔」,藉「歷年醫療分項費用占率」分析,指出「藥費和檢查費占比持續上升、診療費和診察費占比持續下降」的明顯趨勢。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表示,「機器卻比醫術值錢,人的專業價值和團隊分工的協作價值,不應該被輕忽。」
李伯璋也特別說明,二○二一年藥品給付達二二四五億元,佔二八.九%;無部分負擔的檢查費也有九八五億元,占一二.七%,具體凸顯重複用藥和重複門診檢查的問題,「為抑制浪費醫療資源,必須提升民眾使用者付費的意識,調整有關藥品、檢查和急診的部分負擔。」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也以「歷年醫療使用變化」補充,二○一七年就醫人數約九十萬,就醫次數一三○○萬次,醫療費用超過一四○億元。若以二○○○~二○一七年成長率來看,則人數變化不大,次數增加也不多,但費用成長卻以超過九五%的速度飆升,可見費用大幅成長才是總額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多用多付、少用少付、大病免付」的付費原則。
而根據分析,若調整部分負擔將可增加收入九九.九億元,而全國民眾每人只要減少一次看診,就可減省三七八億元(健保點數以一元換算)醫療費用,從健保體制和使用端雙管齊下,至少可解決部分的健保財務風險。
健保給付透明化 聰明選商業保險補位
除強調使用者付費之外,商業保險接軌也是討論重點。李伯璋希望透過「健保給付的透明化」,讓商業保險得以切入補位。
他首先就癌症希望基金會近期發布的「癌友自費調查報告」指出,高達七成五的癌友曾經自費治療,其中兩成癌友自費破百萬,且以標靶藥物為最大宗,可見癌症自費治療已成常態。
二○二一年癌藥費用總計約四○三億元,其中以標靶藥物占六成以上,而健保的癌藥已占所有藥費七九%,成長速度是各類藥費第一。目前健保收載癌症藥物共一百五十四種,對癌友來說,自費似乎意味藥效最新最貴最好,但李伯璋表示,「新興癌症醫療發展迅速,療效不確定性也高。」
另外,全國各醫院申報被暫列或不列入給付的自費醫材品項,七年內也從六百五十種暴增到將近三千種,這也是健保一大缺口,因此李伯璋提出聰明選擇商業保險的四大方向,包括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癌症健康險,注意保單手術定義範圍和定期檢視保單(詳表一) 。
他並針對癌症治療特別說明,「由於癌症的第一線治療多採取傳統的化學治療,第二線才用標靶治療,但有的癌症若一開始使用標靶治療就能取得很好的療效。這時就需要補充商業癌症險,以免拖延而耽誤病情。」
「不過,商業保險的醫療給付也要透明化。」他指出二○二一年有七成民眾已有投保商業性人身保險,總保費收入約三兆元,其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四○七九億元,占一三.七%,但申請保險給付僅四○.八%,原因就在於民眾並不清楚承保範圍和理賠條件,而易造成理賠爭議。「若能透過專業保險從業人員協助瞭解給付項目和給付限額等,也有助於民眾與醫師討論醫療方式時,可即時充分掌握商業保險的權益,進而評估負擔能力,做出最妥適的醫療決策。」
新冠通訊診療的省思 到府醫療服務提升價值
「自費」除凸顯健保不足之外,亦可引為「民眾對健康需求、生活品質、生命價值有不同程度的追求。」
一項針對民眾自費醫療經驗的調查,針對「過去三年內,自己或家人有被醫護人員詢問要不要選擇自費醫療」的問卷,顯示八八%民眾有自費需求。
該調查進一步指出,四三.五%受訪者認為「健保給付最基本的治療就好」,新藥和新技術是提供更高的醫療品質,可由民眾買單或私人保險負擔;三六.二%認為「健保要給付高價項目」,一定金額以下由民眾自付;可見基本治療和高價項目,也是未來健保永續的討論重點。
邱冠明一向強調「價值」,認為健保改革不應侷限於內容的不足和重新分配,也不是把省錢視為最高價值,而是為民眾創造價值。
尤其在新冠疫情衝擊之下,當台灣以居家服務和電話服務中心,安頓四百萬名確診者;當美國的通訊診療於二○二○年呈現百倍的爆發性成長,都讓人看到「遠距醫療和居家照護」的需求。
他強調,到醫院看診需要交通和時間等成本,因此居家照護並非以醫療機構為核心,而是「以人為本」,因此建議分級醫療分為二大區塊,「醫院的角色著重於急症、重症和罕見疾病,包含高階檢查和每日診療看護等;輕症則為居家或社區看診,可與專屬的照護團隊討論看診行程,並依治療需求而派遣醫、護、藥師或營養師到府醫療服務,包括檢查、診療與追蹤等。」
也因此,邱冠明建議,「量身訂做的居家照護採取自費醫療,是提供民眾選擇新的模式,而非納入健保。」
再者,因應新冠疫情的通訊診療,亦凸顯科技賦能的重要性,深信未來不斷進化的醫療科技、數位轉型和穿戴裝置等,將更提升以「價值」為導向醫療照護,有效整合資訊流、服務流、物流和金流,同時也會改變城鄉差距和醫療平權,包括離島偏鄉和弱勢族群的照顧。
「此外,醫療照護需求也會持續進化,以資/通訊科技、大數據與人工智慧、互聯網為主的科技將大幅度改變醫療模式,病人的自我照護意識和能力也會大幅增加。」他再次強調醫療賦能的價值,絕對是「服務來自需求,科技來自人性」。
新冠致死率的啟發 健康促進預防醫學成趨勢
COVID-19掃描出公共衛生與醫療體系的脆弱點,不僅引發通訊診療的省思,也帶來致死率的啟發。從台灣新增死亡新冠個案分類統計來看,男性和高齡者居多,而更重要的是慢性病史佔九九%,足見「屬於亞健康族群的慢性病才是控制醫療照護支出的關鍵」,而為避免亞健康演變為各種疾病,如何促進健康成為重要議題,也就是賦予健康的識能,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預防醫學將是未來主流,而非著重後端的疾病治療。
然而,目前台灣每年花在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資源只有四.四%,邱冠明提醒,「未來的個人的健康支出只會增加,並非藥費支出,而是更多比例在診斷、預防和穿戴裝置等。」
「預防醫學也會朝向個別化發展,唯有把握數位轉型,才能創造更有價值的服務過程。」他相信在國健署的有限資源下,加上鼓勵自費,才有機會得到更好的生活和價值。
COVID-19是危機也是省思,健保的永續議題必須鑒往知來,積極納入創新思維,邱冠明除提出「居家照護遠距醫療」、「預防醫學健康促進」之外,亦藉此「擴大費基開放自費」,而「商業保險醫療接軌」也都基於健保給付或未給付的高額醫療照護、自費市場的醫療項目等面向而加以分類,從而強調醫療的價值。
此外,他也提出長期照護,期許朝向「居家安老」的醫療照護,且認為長照不只要擴大費基、調整部分負擔和健保費率,亦須納入遺產稅等稅率改善方案。
而黃秀玲教授也特別提出商業保險有年齡和體況考量,隨著年邁體衰,被拒保的可能性就愈高,因此從長遠來看,仍需一套專為健保補位設計的制度。同時也藉復刻強制車險和美國的醫療保險交易所,提出獨到的見解。
健保結構盤根錯節,牽一髮動全身,但從創造價值來看,無論醫護人員從疾病治療到促進預防保健、主管機關制定數位醫療產品監管與資安法、保險機構採用多元創新的支付模式,儘管都是重重難關的考驗,但能預見更好的未來依然令人振奮。
編輯推薦 | ||
健康醫療百科 輕忽魚刺卡喉嚨 小心穿孔釀大禍!魚刺卡喉嚨見怪不怪,一般民眾遇到這樣的狀況,多半都會喝大量開水或再吃東西把卡住的魚刺吞進肚,但是,若... | 人壽保險 成為超級業務前的5個練習保險業務員人數屢創新高,自二○一二年突破三十二萬大軍以來,每年以「萬人」為單位快速成長。如今,台灣保... | 健康醫療百科 抖腳不禮貌?研究:抖腳可促進循環、降低血栓久坐不動是上班族健康的最大殺手!血液循環不良,死亡風險可能因此提升。根據英國研究,每天坐辦公桌7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