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現代看保險
你站在哪裡?
文/黃秀玲 | 2003.12.01 (月刊)

這一陣子與非常報導光碟有關的話題,幾乎成為各電視台談話性節目唯一的內容。不論是政治狂熱者或冷感者,大概多少都知道有這麼一片引起非常爭議的光碟。而不論光碟真正的主導者是誰,藍綠陣營和不同立場的民眾,對光碟內容的好惡,卻是明顯兩極。

我因而想到,很多事情之所以引發不同的看法或爭議,其實是因為每個人站在不同立場,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當然會有不同的情緒與感想。大至政黨傾向、宗教立場、種族差異,小至每個人自己的個人經驗、性格、在團體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會影響一個人對一件事的看法。而其中尤其不能免除的,是自己當時所在的位置。

因此我們會看到原本交情甚篤的兩個人,會因一時的利益衝突撕破臉甚至惡言相向,但是日後也可能因為某一件事情,重新站在同一個角度而盡棄前嫌。在軍事戰略中所謂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在日常生活中可是天天在上演的戲碼。所以兩個原本並沒有太多交情甚至是稍有嫌隙的人,會因為要對付一個共同敵人而成為無所不談的摯交。

而「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商場名言,在職場中或一般的人際關係中,也一再獲得印證。而一個人的職位以及與另一個人的敵友、親疏也不會是永遠不變的,所以當事情沒變,但是關係改變之後,很多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會隨之改變。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在一家公司最是得勢得意之際,對這家公司的忠誠度必然無庸置疑,但是當他因故轉檯或跳槽,隨之而來的,想必是對新公司的讚頌與對前一家公司的批評甚至詆毀。脫黨換黨的政治人物或離婚再婚的尋常百姓也是如此。對同一件事或同一個人的觀感,從他們嘴裡說出的,可能從歌頌到謾罵甚至痛斥,有時還會再回到頌讚。

這些改變不只是因時空轉變的「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所能解釋,更重要的往往是因為一個人站的位置改變了、視界隨之不同,想法當然也不可能會一樣,但被批評的人、事、物本身有可能其實是沒有改變的。

好比台灣這塊土地,從北到南,搭火車、走省道或高速公路、搭飛機,看到的景觀完全不同,就算是走高速公路,常自己開車的人若改搭遊覽車,甚至會因為車身高度不同,使得眼睛所見視野不同,而發現自己原來十分熟悉的沿路景緻竟變得如此陌生。

像景觀這麼具體的東西都還會因為我們站的位置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印象與觀感,何況像觀念、感覺這種十分抽象的東西,更不容易獲得人與人之間的共識,甚至要讓自己在不同時空下有一致不變的想法都很困難。

了解並接納與自己站在不同立場的人的想法,可以減少與別人之間的磨擦,讓自己得到更多助力;盡量讓自己對同一件事,不要因角色轉換而有雙重標準,才能減少自己內心的矛盾與衝突,讓自己身心更健康。

 

 

 

 




編輯推薦
財產保險
產險保費動能未減 二〇二二年成長率近七%
揮別新冠病毒帶來的陰霾,各國開放邊境,走向與病毒共存的新生活型態,然而二○二二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財經時勢
嚴管費差損 保險業前7月FYP減3%
金管會嚴管傳統型保單費差損、準備金利率,保險業業績因此受到衝擊。初年度保費收入減少,7月單月初年度保...
財經時勢
企業信任基石 以客為尊的經營文化
評價一家保險公司的整體表現,不僅要審視其資本適足率、清償能力與負債比等財務指標,更應深入觀察「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