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現代看保險
保單貼現 挑戰人性
文/黎曉英 | 2004.06.01 (月刊)

日前美國最大保單貼現公司傳出被佛州政府命令暫停營業的消息,引起數以千計參與這項「地下」商品的台灣民眾一陣驚慌。據報載,過去幾年台灣人投入「保單貼現」的金額可能高達50億美元到100億美元。

各界對「保單貼現」的評價十分兩極,有人認為讓瀕臨死亡的人將原本須在自己身故後,才能由受益人領取保險金的保單拿去貼現,換取一筆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支配的現金,真的是很人性化的設計。不論被保險人拿這筆錢來讓自己的生命末期過得更有尊嚴,或用以獲得較有品質的醫療照護,甚至用來實現一生的夢想,例如旅遊或行善,保險都發揮了最有價值的功能。

但也有人認為保單貼現用遠低於保險金的現金(可能介於50%~85%之間,依預估剩餘壽命長短而定)買下年老或重症被保險人的保單,這樣趁人之危賺死人錢,很不道德。

買保險往往必須以現況預測未來的需要,因此未來發現過去所買的保險不符所需的狀況恐怕無法完全避免。例如有人投保之時,想到的是自己身故時對子女未了的責任,但等到年邁或重病之時,自己卻是孑然一身,或兒女都有成就卻各自高飛,空有一張高額保單,卻無法改善自己的生活。雖然保單可以向保險公司質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常識,但對於一個行將就木之人,質借總不如直接貼現。因此若容許保單在關鍵性時刻以貼現方式兌現,想必可以減少很多人在投保時,因無法預測未來的躊躇。

但是保單貼現既是很人性化的設計,自然也必須面對人性黑暗面的挑戰,包括拿保單去貼現的被保險人本人的誠信與動機,開立證明的醫師、見證的律師、貼現公司本身和販售這類投資商品的業務員的職業道德……等。此外,因為保單貼現勢必影響原來的受益人的權益,也可能引發被保險人與原受益人之間類似「爭產」的糾紛。

因此保單貼現堪稱人性的明鏡,不論被保險人、原受益人、貼現公司、業務員或投資人,都可能從這個交易過程中赤裸裸地看到自己的貪婪或良善。

一個社會現象其實就是人性角力的縮影,台灣能否在完善的規劃下容許保單貼現合法化?這個問題若回到人類開發保險商品之初不少人曾有的顧慮,及發展過程中為防止道德危險,和讓保險更人性化所經歷的變革,應該不難找到答案。正因保單貼現猶如兩面利刃,開放與否更加考驗主管機關的智慧與能力。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保誠人壽:攜手瀚亞投資 深耕台灣兒童理財教育
兒童理財教育刻不容緩!根據保誠亞洲公益基金針對全亞洲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計劃顯示,95%的家長...
市場訊息
三商美邦人壽:三商美邦愛平安 成為孩子意外保障的「金鐘罩」
屬於小孩節日的「兒童節」即將到來,在少子化潮流下,每個孩子都是寶,父母期望孩子都能平安長大,但在孩子...
健康醫療百科
在超音波看到的胰臟癌
胰臟癌篇 鍾啟隆(化名)51歲,花農。5年前的某一天,上腹部和背部突然劇烈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