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現代看保險
得與失 就在一念之間
文/黃秀玲 | 《現代保險》雜誌 | 2020.07.27 (新聞)

十多年前,連勝文因為腎臟腫瘤辭去悠遊卡公司董事長職務,他說「這世上真的沒有任何一個工作值得自己用生命去換」,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很多經歷大病的人也常常會有這一類的「有感而發」。

當時,一位已經畢業的學生來信問候,這個學生正處在情緒低潮,加上「有加不完的班和做不完的工作」,他說,「就像連勝文說的『這世上真的…』,想想自己何必做得這麼辛苦呢!」,最後他寫道「也希望老師保重,不要這麼辛苦」。

學生的心意我很感動,但信中透露出來的無奈與消極,卻讓我憂心。

我因此想,「要命?還是要工作?」這兩個選項擺在一起,真是一個奇怪的問題。工作存在於生命進行中,兩者不可能互換,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也絕非只能擇其一。努力工作雖然未必天天開心,也可能很辛苦,但是從來不工作的人,或者工作不努力的人,也未必快樂,而且不論是否工作,一樣會生病,一樣會老,一樣都會走到人生的終點。

把失去健康或生命直接和工作忙碌、壓力大畫上等號,似乎太簡化生命的奧秘和意義,也太污名化工作的本質。長期過度疲勞當然有害健康,但是讓人疲勞的原因很多,工作、玩樂,甚至生活都是,即使完全不工作,也有疲勞的時候;生病的原因很多,過度勞累也只是其中之一。

當然,每個發生不幸變故或罹患重病的人,都需要一些時間自我調適,面對工作壓力的人也難免會有低潮,在這樣的情緒底下,也特別容易感受到生命的寶貴。

就因為生命寶貴,所以才需要善加利用,尤其更應該把握時間去做、去給。

「不做」本身雖然輕鬆,但是停在原地的空虛,卻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很多事「不做」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得到或解脫,但是「不做」的本身既不會創造成就感,更不能讓該完成的工作或責任自然完成,因此「不做」可能是有些人總是疲憊不堪的原因。

不必去給,看似不必做甚麼,也不會失去甚麼,但是緊握著的拳頭,雖然沒有放掉甚麼,但也得不到甚麼。而且有一天可能會十分驚訝地發現,雖然甚麼都沒有給,自己竟也一無所有,原來「不給」也是讓人一生貧乏的原因。

所以我告訴我的學生,得到或失去其實就在一念間。去做、去給就得到。

 

延伸閱讀:

時時檢視你的「糖罐子」

努力付出 就是最大的收穫

 

 




編輯推薦
人壽保險
異鄉重創昏迷保險跨海救命
去年九月份,交友廣闊的淳羽,抱著雀躍的心情飛到中國大陸,打算與莫逆之交——張雪黎共渡一個難忘的...
財經時勢
違規登山國家不賠 登山險賠嗎?
【本文重點】在台灣全面開放山林,並通過《國賠法》部分條文修正法案後,未來山友...
市場動態
拒酒測,抽血、推算仍開罰
採無過失責任的強制車險,對酒後駕車的肇事行為則不買單,若加害人酒駕,強制險會賠付後追償;受害人酒駕,...